杨俊杰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心力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心脏泵血受损、心排血量不足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及体液潴留等症状[1]。相关流病调查显示,该症的患病率与患者年龄正相关,尤以70岁以上人群为多发人群;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威胁[2]。
本研究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急诊内科收治的94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增加口服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样本相关资料数据分组后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在实施相关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且均接受一个疗程(4 周)的治疗[3]。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扩张血管、利尿等干预措施,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症状,给予血小板抗结药物治疗;对呼吸功能受限者,进行低流量氧气治疗[4]。
1.2.2 观察组
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增加使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口服1片/次、2次/d;美托洛尔,口服2次/d[5]。
1.3.1 心功能指标
该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及B型利尿钠肽水平(BNP)四项指标[6];指标数据根据两组样本治疗前后的临床实际观察检测结果获取。
1.3.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期间出现胃肠道反应、心率失常、乏力、头晕、口干、便秘等症状[7]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3.3 治疗有效率
该指标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水平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按照显效、有效、无效三级[8]进行统计,并进行总有效率的组间对比。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BNP 水平在治疗前的组间均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三项心功能指标及B型利尿钠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较治疗前的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各类临床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基本相同,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患者BNP 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均值组间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BNP 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均值组间对比(±s)
指标项目 时间 对照组(n=47) 观察组(n=47) P LVEF(%)治疗前 35.85±13.50 35.05±14.25 >0.05治疗后 50.45±2.25 60.15±12.55 <0.05 P<0.05 <0.05 -LVSED(mm)治疗前 60.05±5.85 59.85±6.15 >0.05治疗后 49.25±5.50 41.45±3.05 <0.05 P<0.05 <0.05 -LVEDD(mm)治疗前 70.05±2.45 69.65±3.05 >0.05治疗后 61.06±5.45 52.50±9.65 <0.05 P<0.05 <0.05 -BNP(ng/L)治疗前 1040.50±59.50 1038.45±63.50 >0.05治疗后 958.50±35.50 725.35±29.65 <0.05 P<0.05 <0.05 -
表2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数据对比[n(%)]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74%(45/47),显著高于对照组(74.47%,35/47)。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治疗有效率组间对比[n(%)]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接近50%,临床治疗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需要根据造成患者发病的诱因、并针对具体病因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等。
美托洛尔作为一种β 受体拮抗剂,吸收率高(95%)、首过效应高,可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而作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II 受体(AT1 亚型)拮抗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能有效降低患者肾素活性、改善患者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临床通过两种药物的协同,可有效提高临床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相关指标数据统计和对比结果,对该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给予了充分证实。
综上所述,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口服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进行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和缓解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且治疗安全性高、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