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与资本的红利见顶,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布局显得更加迫切。实践已经证明,仅仅只是依靠资本的驱动,只是依靠收割流量无法带来长久的发展,只有真正回归行业,回归实体,才是后互联网时代的正确发展之道。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然而,产业互联网的追捧者们似乎还沉浸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迷梦里,尽管在口头上不断宣扬着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诸多区别,而在实际落地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身体却又不听使唤地迈入了与消费互联网一样的河流里。
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依然看到了平台巨头们在其中扮演着的决定角色。与其说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不如说它依然是平台玩家们的新概念。
寻找真正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发展姿势,而不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消费互联网的“外衣”和“画皮”,才是真正能够确保产业互联网可以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当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开启,我们看到的是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巨头们的率先加入,而在S2B商业模式的引导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平台模式的崛起。
这种全新的平台模式不再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而是开始做技术的深度赋能。
虽然玩家们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但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平台经济,并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说到底,以提供技术、服务赋能为主打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依然是平台模式,只不过改造的对象从C端转变成为了B端而已。
很显然,这种以平台经济为底层逻辑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够完美诠释产业互联网本身。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去平台化的存在。换句话说,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所认识的经典意义上的平台将不复存在,而是蜕变成为行业的一分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只是用消费互联网的逻辑来看待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只有真正消弭平台的影响,让产业互联网的玩家真正成为行业的一分子,才能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跳出消费互联网的怪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然,即使转变思维,跳出消费互联网的逻辑来做产业互联网,会发现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的产业链复杂,相互割据,难以数字化互联。
首先,不同于消费领域的电商,生产领域的产业链狭义上包括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广义上包含了_上游的基础技术、技术研发和下游的最终用户。加之产业链很少是静态单向链条,大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网络。
第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独立、数字化能力参差不齐,虽有上下游关系,但很难穿透更多层级,因此,产业链的互联往往局限于在一定层级一定范围内。现在很多所谓“产业互联网”还只是以某企业为中心的“企业互联网”。
从产业链的角度,一旦形成广泛和全链条的产业互联,构建起“产业数据链”,积累足够的“产业数据”,就能越来越精确地描述产业、预知产业。配合上一定的算法,产业的经济活动将变得更具可见性、反馈性和可预见性,对产业的运行的计划性会有深刻改变。
构建产业数据链,颠覆产业互联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把产业进行重新建构。
通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行业运行逻辑,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产业运行逻辑来找到新的发展可能性。因此,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产业内部元素,甚至是外部元素的重混,最终完成的是对产业的重构。
只有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重混的本质,我们才能站在重构产业的角度来审视和看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所谓的产业重混其实是就是把原本业已形成的一板一眼的产业运行逻辑打破,寻找重混后的产业发展新逻辑。当我们以产业互联网之名所做的产业互联网动作,无法给产业带来重混的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和消费互联网并没有什么区别。
重构产业是必然。因为在完成了对产业的深度改造之后,原本业已形成的发展逻辑和模式必然有亟待完善的地方。即使我们不以重构产业为目标,但是,一旦我们完成对于产业的重混,重构产业将会是一种必然。
而一旦重构产业发生,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标便开始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数字化的浪潮,其实就是产业重混的开始,当产业重混完成之后,这些被打散的元素将会被重新结合和建构,由此,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当消费互联网的红利不再,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当下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浪潮,其实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先行军”。当数字经济逐渐成熟,产业重混开始出现,传统产業的元素开始被打散,在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动下,产业重构将会成为一种必然。
这个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才能跳出消费互联网泥淖的牵绊,真正进入到一个有着自己颜色、有着自己味道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