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男
丹尼·卡瓦拉罗认为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交流。读者在其中扮演着创造性的角色。
阅读是指人们借助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通过思考来理解语言符号(文字)的内容和意义,从而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智能结构的一种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阅读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完成这种复杂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的手段和过程。
例如《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误读。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或是把它当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或者通过人类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
就像看了一台戏后恍然大悟地评论:这戏是假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否绕开这几个死结,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且不准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课文种种“虚构”的地方,而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提升此文末能很好把握的一個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一、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常见的几大缺憾
(一)文本切入不深。切入要深,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整体把握是前提。所谓与文本展开对话,不应当仅仅满足于文本的局部含义,学生一定要对这篇文章的“骨骼”“血肉”“精气”有个整体把握。切入还要有“抓手”。这堂课有较多的课堂活动,字词掌握,句子的赏析,老斑羚形象的分析,不可否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然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还是有利于更好地体会文章感情基调?好像都不是,课堂的教学游离在文本的边缘。
(二)教学层次不清。譬如在文本的主体“斑羚飞渡过程中哪些表现让你震惊?”部分,抛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提问,但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使学生在回答时,泛泛而谈,因此教学上缺乏层递性。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斑羚群被狩猎队逼至绝境,镰刀头羊的表现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其他斑羚的表现你怎样评价?
(三)语言品读不够。有教师灌输的感觉。例如文中描写斑羚飞渡的语段:半大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老斑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教师的处理是幻灯出示语段,用色彩突出飞渡的动词,让学生读一次,让学生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学生冷场读不出什么含义时,教师马上讲自己的想法。
(四)主题的挖掘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学生能想到什么,思考到哪个层次,没有关注中偏下层次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发言。
以上几点很好地反映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缺少生活的体验。
一般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准确理解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编者的思想指向确定教学目标。一个文本的实现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没有哪种阅读能够达到穷尽,因为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填补空白。文本划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封闭性文本讲究叙述结构和叙述风格,可以直露地告诉读者如何理解人物主体和环境,从而控制读者的理解;与之相反,开放性文本则叙述清晰,力图释放出多种多样的联系和解释,它并不想传达出一个单一的信息,也不想把不同的读者都限定在同一种理想里面。
二、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几点因素
《斑羚飞渡》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文本划分为开放性,应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和解释。如何设计适合中学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小说阅读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结合中学生的情感特征
中学生的兴趣不稳定,一堂课能吸引学生的部分,或者是教材有趣,或者是教师讲课生动。反之,如果对所学的某些内容或某些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学生极不容易主动积极地思考。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段话正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所欠缺的。中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冷淡,那些幻想的情节的不真实性引起他们的警觉和不信任态度,他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是:作品里所说的那些事真的会发生吗?
(二)找出教材中能打动学生的内容,并能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专家认为,文学作品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验,能让学生热爱文学,能够欣赏文学,而非文学作品重在让学生理解和分析,从而懂得某个道理,学得某项知识。教师要找到作品中让学生“动情”的内容,因为只有动了情,学生才会真正被文学所吸引,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基础差,知识贫乏,与城市学生有所差别。
(三)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能触动学生。
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学习并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一篇小说,不能只是把作家的知识、写作手法、孤立揣摩语段中词句的妙用。一直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取向上倾向于养成学生“鉴赏者”的阅读姿态和阅读方式。阅读教学通常是“教教材”,以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为轴心,学生的阅读小说能力是围绕“思考与练习”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一个文本的实现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
文本的解读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结合小说的时代、作家的经历,比照现实生活背景,多元解读文本的主旨。《斑羚飞渡》一文反映了生命是平等的,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品质往往令人类震撼。一群陷于绝境的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不惜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它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让人类感到羞愧,启示我们应该审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人类的智慧固然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剥夺与人类同样具有生命的动物们的生存权,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要让学生在探究和反思中,摆正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学生从中引申出对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人类自身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关系的思考。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小说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学生个体应该完成的实践体验过程,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