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汉语课程的语言学目的

2021-06-09 06:58高永安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目的古代汉语

高永安

摘 要: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一般都表述为阅读古书、提高现代汉语修养。作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古代汉语课,应该体现专业特点,以传授汉语语言学理论为其教学目的之一,呼吁改变古代汉语的教学理念,提倡理论创新。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目的;汉语理論;古书阅读

一、前人关于“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的说法

1.阅读古书的目的

古代汉语这门课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其他相关专业也会开设古代汉语课,作为其工具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长期以来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绪论”指出:“‘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王力1999,“绪论”第1页)

阅读古书,似乎是最重要的目的,在以后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经常被提及。例如,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指出:“学习一些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常用词汇,就一定能学会古代汉语,掌握好这一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有力工具。”(郭锡良等2005:4)这个目的之所以这么重要,可能是由于,在人们看来古书是中华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东西。阅读古书,就是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自然比学习古代汉语本身重要得多。例如,“学习古代汉语,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说到底,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放到这样的高度上。”(张其昀2004)这里把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划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目的是“培养和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高级目的是“发掘和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把从初级到高级表述为“放到这样的高度上”。可见其两部分之间是有落差的。

可以想见,这里所谓的民族文化遗产,很可能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以及其他文字记载的文化成果,但是并不包括汉语本身。

2.语言技能目的

除了阅读古书、应用于文史哲等高大上的目的之外,古代汉语也被赋予提高语言技能的使命。“学习古代汉语虽然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好了,对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王力1999,“绪论”第5页)可见,按照当时的语境,是把现代汉语看得比古代汉语重要,因为现代汉语是现实需要的,古代汉语则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所以,“要想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必须熟悉古人所用的文学语言。”(王力1999,“绪论”第6页)

学习古代汉语是为了运用现代汉语,这个目的似乎有点错位。但是由于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把丰富现代汉语作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之一,是没有问题的。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丰富现代汉语的目的,是在阅读古书的目的上衍生出来的。

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古代汉语的阅读训练,虽然古代汉语开设了几十年,但是这门课的开设目的一直没有变化。朱振家(1997:2)指出:“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运用现代汉语,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 这就是王力先生说法的一个翻版。直到近几年出版的赵世举、黄德宽、胡安顺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关于学习目的,都是类似的说法。

3.理性认识能力目的

王洪涌(2007)认为,古代汉语课应该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树立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应该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语言分析和语言研究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她建议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应该从以前的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现代汉语修养,调整为“在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基础上,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分析、研究及教学能力”。

以上所谓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应用目的——阅读古书;技能目的——提高语言修养;专业目的——加深理性认识。最后一个是王洪涌提出的,是对古代汉语教学目的的一次自觉,是该课程的本体目的,或者说是专业目的,应该得到重视。

二、为什么要有专业目的?

1.何谓专业目的

不管什么专业,其专业基础课,首先要为专业服务,以该专业为目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举个例子,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课。我们随手搜了一下古代文学的目的,得到这样的说法:“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陶冶情操。”(https://wenku.baidu.com/view/8abedca027284b73f3425070.html)这个表述,第一项就是专业目的,第二、第三项是专业之外的应用目的。

相比而言,古代汉语的“阅读古书”的目的,是可以用于文史哲各个学科的,因此不能看做是古代汉语独有的专业目的。专业目的,就是对该专业内部的理论、内部各部门的作用,这个目的在之前的古代汉语教材中,很难看到。

2.古代汉语课的专业目的

从专业设置上看,各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课和实践基础课。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作用。

古代汉语课程并不是一直就有的。王力先生说:“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了文字、音韵、训诂,有的把它讲成了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王力1999:序1)可见,古代汉语之所以被当做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继而具有广泛的应用目的,跟它本来是取代了文选、语法、文字、音韵、训诂、汉语史这些课程有关,这样推论起来它当然要具有这些被取代的课程的功用了。所以,阅读古书的目的,正好对应于文选课;古汉语知识部分,正好对应于语法、文字、音韵、训诂、汉语史。

但是,王力先生在谈古代汉语的目的的时候,他同时还开创了汉语史课程。他说:“以为它(古代汉语)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至于汉语史,则应该是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王力1999:序1)

也就是说,在王力先生设置古代汉语这门课的时候,是与汉语史搭配进行的。而汉语史担负了古代汉语理论的部分,这样古代汉语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阅读古书了。按照这个思路,古代汉语课就是汉语史这个理论课程的语言基础课,也就是说,学习古代汉语,是为了学习汉语史理论服务的。进一步说,是为学习古代汉语这个学科中更为专门的课程服务的,也就是为古代汉语专业服务的。这才是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自觉。

三、如何体现专业目的?

对于古代汉语课的专业目的而言,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

王洪涌所说的理性认知应该包含其中。但是,古代汉语的理性认知并不仅仅是她所说的“了解古代汉语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树立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观念”(王洪涌2007),古代汉语的理性知识应该包括内部、外部两个方面。

(1)外部理性认知。古代汉语课的外部理性认知,指该课程跟其他课程的关系。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与同一层级的其他课程的关系,例如同属于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课程的关系。有条件的高校可能开设更多其他课程,例如汉语史、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修辞学。二是与高一层级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研究生阶段的相关课程。

(2)内部理性认知。内部理性认知指古代汉语内部的各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古代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文字、修辞等,都是自成体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的文选和通论中的语言现象,需要在学科体系下解决,而不能像在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那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古代汉语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到处都碰到的。例如,伏羲氏即庖牺氏,这个知识点怎么解决?在词汇学上,这是上古命名的问题,在文字学上是文字通假问题,在音韵学上是古无轻唇音的问题。单独说哪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

那么如何在古代汉语课中体现这些理性认知呢?

1.传统的古代汉语课已经有所体现

王力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他们的学问都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即便他们在教材中不提汉语的语言理论,而其实际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已经有了语言理论的指导。好的古代汉语课,其知识部分一定是成系统的,這就隐藏着语言理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后,有人提出希望其语法体系与当时国内流行的暂拟语法系统一致起来,也方便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致起来。王力先生说:“我们认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不用王力的语法体系,是说不过去的。”(王力1999,教学参考意见,第3页)可见一部古代汉语教材,要建立在一定的学说体系之上,否则就会有扞格不入的危险。

2.古代汉语课应该明确提出理性认知的教学目的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教材,之所以不提语言理论的目的,一方面是由于其课程设置还有以理论为主的汉语史课程与之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可能跟当时社会上轻视古代语言有关。古代语言被明确认为没有生命,是死的语言,因此不能过多地投入人力物力。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清醒的认识,古代语言和任何时空的语言一样,都蕴含着独特的人类智慧,是人类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空间的结晶,都应该作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汉语毕竟是专业基础课,其理性认识部分不能代替相关的其他课程,但是要体现出与其他理论学科的联系。我们认为,这个联系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粗略勾画理论框架。就是在学习中,让学生知道古代汉语的学科体系有哪些,互相之间有何联系,使学生可以站在一定高度俯瞰学科的全貌。

(2)初步接近基础理论。古代汉语各个部分,都有系统的学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体现这些理论的最基础部分,露出汉语语言学的冰山一角,使学生有兴趣步入殿堂。

(3)大致展示发展轨迹。古代汉语不是静态的,但是我们一般的古代汉语较教材都以先秦语言作为课程主干。从甲骨文开始,汉语的历史经历了三千多年,各时期的大致差异,历史继承性,应该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这样,古代汉语课程就显露出其科学完整的一面。

(4)简要涉及学科历史。汉语历史悠久,汉语研究的历史也源远流长。古代汉语课应该适当介绍各时期汉语研究的主要贡献,比如《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广韵》这些重要的资料,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应该适当介绍,甚至可以略微深入引导。

由于课程理念的不同,教材和教学就会有不同的方式。王力先生主张对古代汉语的形音义要有所侧重:“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方面。因为音韵只在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时,问题才比较突出;至于语法,古今差别不大,问题容易解决。”(王力1999,“绪论”,第3页)这也许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要完全侧重,还是分阶段有不同侧重?这个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3.提高通论部分比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大约有300篇左右,高中阶段就有60篇,而现行大学古代汉语课的文选,总是有一些篇目与高中文言文重合。这说明中小学的古文诗词基本上可以“为本科阶段古代汉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洪涌2007)。所以,大学的古代汉语课,可以侧重通论的知识部分,并适当把通论部分与汉语理论建立起联系。

如果把古代汉语的理论部分提高到一定高度,那么一向与古代汉语课程并行的古代文化常识部分可以独立出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这个动议,王力先生早已提出来了。针对一些高校提出他的教材篇幅太大的问题,他说:“材料多了,可以有选择地教。”“课时不够,可以删去《古代文化常识》;再不够,可以删去一些长篇文章(如《淮阴侯列传》《霍光传》)和长篇词曲(如《莺啼序》《西厢记》)。”(王力1999,教学参考意见,第1页)

目前各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课时都已经大大压缩,如果把文化常识和所有篇目都教下来,课时远远不够用。所以应该围绕古代汉语通论,把过长的文选、文化常识,都精简下去。

四、余论

古代汉语课之所以少讲通论,更不谈语言理论,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代汉语难学、枯燥。如果多讲通论,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古代汉语难学,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因为古代汉语距今久远,自然游离度加大,读起来会有陌生感。但是,这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的语言本身,而不是语言规律。相对来说,古代汉语已经不再产生新文本,所以其语法、词汇,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相对于变动之中的现代汉语,其规律更好掌握。其次,我们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对其语法、语音、词汇的掌握,要求都很高,而对于古代汉语的掌握,则相差很远。因此,相比而言,现代汉语的语言能力容易掌握,规律不容易发现;古代汉语的语言不容易掌握,规律容易抽取。换句话说,古代汉语的通论,不是古代汉语难学的主要部分,难学的部分正是文选。

我们改变教学理念,突出古代汉语的语言理论,还跟現代语言学形势密切相关。

一个形势是,我们的大学文学院或中文系的学生,将来深造的出路,主要是文学,语言方面的很少,古代汉语方面的更少。这跟古代汉语课程有很大关系。如果古代汉语仅仅是文选阅读,通论部分知识蜻蜓点水,这样做的出发点可能是担心学生有畏难情绪,但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会给学生以索然无味的感觉。因此,提高深度,也许是引领学生步入汉语言学大殿的一个有效办法。

另一个形势是,国外大学一般都有语言学院或语言学系,他们的语言理论的课程都很深入,门类也很齐全。而我国没有语言学院,语言学系也寥寥无几。我国高校里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分散在中文系、外语系、心理学系、计算机系、哲学系、民族学院,而各单位之间学术传统互不相干。这严重影响了语言学的进步。理想的大学基础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学习一门课的时候,虽然不必同时兼修多门,但是至少可以具有相关课程的视野。在古代汉语课程上,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宽广的学科视野。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洪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改革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张其昀.古代汉语教学谈[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朱振家主编.简明古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教学目的古代汉语
《北冥有鱼》注释比较研究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目的的分析和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借力“正能量”,助力初中物理入门教学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