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 章细娇 朱晓琳 蔡三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355000
学龄前患儿(7周岁前)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尚未成熟,术前极易产生焦虑、紧张和害怕等负性心理,尤其是在麻醉诱导期间表现尤为明显,导致患儿身心应激反应过激降低治疗的配合度。焦虑是手术患者术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若未得到及时的有效疏导,则会导致麻醉诱导不配合行为且术后易出现严重疼痛和谵妄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1〕。当前临床一般术前对患儿采取强制麻醉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可快速完成麻醉诱导,但对患儿的身心伤害过大,引起强烈过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和麻醉效果〔2〕。研究显示〔3〕,围术期患儿的不良情绪对其疾病康复具有长期影响,会造成患儿出现夜尿、焦虑及行为转变等情况,严重者其不良并发症将伴随一生的风险。因此,在面对学龄前患儿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已成为当前护理学、儿科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4〕。研究表明〔5〕,随着患者由婴幼儿期进入到学龄前期,患儿的童趣性逐渐体现,充满童趣的事物和有趣的音乐均可吸引学龄前患儿的注意力,所以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实施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可提升学龄前患儿的麻醉诱导配合度。本研究将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应用于学龄前患儿的麻醉诱导期,应用效果显著。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进行外科手术的学龄前患儿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6岁,平均(5.17±0.22)岁。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4~6岁,平均(5.05±0.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标准:①在该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儿,②3~6周岁,③患儿具有正常的理解和认知能力,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报批且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意参与。排除标准:①伴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肾等内脏器官慢性疾病,③伴有痴呆、听力、视力等障碍的患儿。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包括:①术前1 d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手术过程的讲解和注意事项,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和解答;②对患儿心理状态及生理情况进行评估和基础护理;③在手术室进行常规静脉穿刺和麻醉诱导,直接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实施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手段,具体操作如下。
1.2.1设立童趣化麻醉诱导病房 相关文献及儿科专家相关建议,从儿童童趣化的特点入手,对麻醉诱导病房进行具有童趣化和梦幻般的设计和装扮。病房墙壁采用色彩斑斓的墙纸,包括患儿普遍熟知和喜爱的动画角色、动漫情景等,地面可选择色彩多样软性的拼接式泡沫地板,室内放置儿童偏爱的玩具(车子、玩偶、积木、小型游乐场等),在病房设置音乐影像播放系统,可定时进行欢快、轻松的儿歌或动画歌曲,通过播放患儿喜好的相关影像,缓解其心理对医院陌生环境产生的抗拒感和陌生感。
1.2.2童趣化式诱导 播放本院自制的麻醉诱导相关的卡通片段,采用患儿喜爱的动漫人物为主角,反复进行相关麻醉诱导过程的演示。在播放过程中不断地对患儿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讲解配合治疗的好处和不配合治疗的坏处,采取诱导式方式激发患儿对动画人物的心理共鸣和自我勇敢意识。使用模拟玩具对患儿进行演示,以轻柔熟练的操作进行麻醉诱导活动的预演,并不断对患儿讲解静脉穿刺时就如同动画中所表现的一样,仅仅是在手上轻轻扎一下,没有很痛的感觉,以此来缓解患儿对穿刺的惧怕心理,并加以引导患儿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其对麻醉诱导活动行程良好感知。
1.2.3童趣化游戏互动与鼓励 可由家属协同配合,向患儿提供医疗器具模型玩具,指导患儿扮演麻醉护士对其家属进行麻醉诱导活动,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及静脉穿刺等活动,指导家属在游戏过程中多进行正向性言语暗示和指导。在麻醉诱导时,可对患儿进行动画情节讨论或在配合行为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性言语,通过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促进患儿心理的感知度。
1.2.4音乐干预与家庭支持 通过与患儿家属交流得知患儿喜爱的相关音乐,选择20~30首轻松、安静及柔和的音乐,下载至内置的MP3玩具内或病房影像系统。患儿住院时,可进行3次/d,20~30 min/次的播放,保证患儿取舒适体位,必要时可将床头抬高20~30°,尤其是在手术前1 d可根据患儿偏爱的音乐进行筛选,在其进行麻醉诱导时可在其耳边进行循环播放,促进患儿分散注意力和减轻身心应激反应。术前访视时,对患儿家属进行麻醉诱导不良反应教育宣传,避免家属因误解、过度紧张及行为失措等情况,造成麻醉诱导的失败。在患儿进行麻醉诱导活动时,可由患儿家属陪同,在遇到穿刺时患儿产生激烈抗拒行为时,可联合家属进行协同安抚和鼓励措施,保证麻醉诱导的顺利实施。
①采用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进行比较,包括精神状况、语言表达、家属依赖程度、情绪变化及意识状态5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焦虑程度越高〔6〕。②采用该院自制的麻醉诱导配合度量表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进行静脉穿刺诱导时配合程度进行评分比较,本量表共计11个条目,总分值为11分,0分表示为极为配合,1~4分为配合,5~8分为不配合,9~11分为极不配合,分值越高则表明患儿配合程度越低。③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波动进行测量评分比较,波动幅度越小则表明患儿身心应激反应越正常〔7〕。
采用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前,两组患儿的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情况比较(分,
采用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前,两组患儿的配合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配合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配合度评分情况比较(分,
采用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前,两组患儿的HR和MAP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HR和MAP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HR和MAP情况比较
麻醉诱导是指静脉穿刺或吸入性麻醉,促使患者从清醒状态转变为可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过程,整个过程中患者的意识、痛觉、机体张力、心肺功能及条件反射等功能感知逐渐减弱,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麻醉过程后方可进行外科手术操作〔8〕。有关研究表明〔9〕,在麻醉诱导过程中,患者若积极配合,可有效平稳地度过镇痛期和兴奋期,从而更好地进入外科手术阶段,如果患者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表现出焦躁、抗拒等不配合行为时,临床通常采取强制麻醉手段,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引起强烈应激反应,而且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影响较大。学龄前患儿由于年龄偏小,对手术治疗的价值与目的没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对疼痛感知度较为强烈,在面对陌生医疗环境时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感和焦虑情绪,导致麻醉诱导不能顺利进行〔10〕。同时由于学龄前患儿处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阶段,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交流,并不能解决患儿心理负性情绪的实际问题,达不到说教式麻醉诱导教育和心理支持的效果〔11〕。
临床实践表明〔12〕,学龄前患儿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对其采取常规的言语性沟通并不能达到实际效果,也无法使其获得全身心的放松,而对其开展童趣性的引导和音乐干预可改变现存的交流障碍。童趣化护理是根据患儿心理需求及个性特点,以童趣化的形式将患儿置身于欢愉的情境中,以动画演示、游戏互动、模拟练习等方式,促进患儿形成初步信息认知,帮助患儿建立感性认知,不断提供正向性心理暗示,达到童趣化的互动引导和形成良好的配合行为〔13〕。同时,在进行童趣化护理时结合音乐为背景的互动,采用温馨、欢快和舒缓的卡通音乐或患儿喜欢的音乐,可促进患儿的注意力转移和兴趣的产生,能够为顺利进行麻醉诱导创造有利条件。研究显示〔14〕,播放欢快愉悦的儿童音乐,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和恐惧情绪,营造欢快的病房氛围,能够提升患儿治疗配合度。
本研究将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应用于学龄前患儿的诱导麻醉中,通过建立童趣化的诱导麻醉病房,以童趣化的互动与患儿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不断的引导和鼓励患儿进行自我勇敢意识培养和实践参与感知,促进对诱导麻醉的认知及感知,逐渐释放对陌生环境及诱导麻醉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同时结合音乐的辅助,充分放松其心理压抑情绪,营造欢乐的就医氛围,引导家属共同参与,增加患儿的心理支持建设。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配合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HR和MAP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学龄前患儿的焦虑程度,提升其麻醉配合度,对患儿的生理应激反应具有较好的控制效应〔15-16〕。
综上所述,对学龄前患儿术前实施童趣化护理联合音乐干预,能够显著较低患儿术前焦虑情绪和身心应激反应水平,促进患儿麻醉配合度的提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