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2021-06-09 02:49李翠琴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场馆资源

钟 淼,李翠琴

1 研究目的

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发展与深入推广,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在日益增长,人们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体育资源的短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有着社会服务职能的高校,应该担当起服务社会、促进全民健身的职责,将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共享,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导和服务体育活动的支撑条件,用以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和学习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和理论知识,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体育资源的校社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为文章的完成奠定科学的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涵义

体育资源校社共享,是指在社会体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社会机构和个人以体育健身锻炼、体育学习为目的,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教师的指导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社会共享[1];同时社会向学校提供紧缺的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育物质资源主要指体育设施设备,包括体育场馆和器械等。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参加过体育专业培训,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的专业人员,起到推进体育服务或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体育骨干等[2]。

3.2 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3.2.1 学校能为社会体育提供专业而多样的体育场馆,社会体育能让学校闲置的体育场馆再利用。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更加专业、标准,且设备齐全,种类繁多。尤其是高校的体育场馆,是按照成年人的需求建设和配置,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开设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其体育场馆的种类更加多样丰富,设置标准也更高。学校在没有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节假日和寒暑假,将闲置的体育场馆有偿或无偿的提供给有体育锻炼、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需求的个人或者组织,让闲置的体育场馆再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的“体育场地面积情况(分机构类型)”(图一)中显示,居委会的体育场地面积有2亿平方米、村委会的体育场地面积有4.31亿平方米,而在2014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各单位体育场地及面积情况”(图二)中,并未提及居委会和村委会,这表明居委会和村委会体育锻炼的场地从无至有,越来越多。但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体育场地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指社区、公园等公共场合设置的、供民众健身、娱乐使用的一系列体育器械。)、健身步道和篮球场为主,满足个人进行非专业的体育锻炼基本可行,但在开展专业体育运动、大型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方面,学校标准而专业的体育场馆,无偿或者低收费的服务,更能满足社会组织或个人的需求。

图一 体育场地面积情况(分机构类型)

图二 各单位体育场地及面积情况

3.2.2 学校能为社会体育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社会体育能为学校体育提供教学实践、改革和科研平台。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中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00万人,其中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21万人。数据看起来大,但是相比拥有14亿人民的泱泱大国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比较紧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加紧缺。缺乏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群众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的体育锻炼只局限于“出出汗”、活动一下筋骨,达不到很好的锻炼目的和锻炼效果。

即使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写写散文、研究研究哲学的柳宗元,也曾在他的诗作《江雪》中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描写天地极寒时的严冬景象,让我们想象出那鸟儿飞绝、人迹罕至的冰雪寒江之上,一位老翁在扁舟上垂钓的孤独剪影。

学校拥有一批体育技术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高校内还有体育技能突出的学生群体,这支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在服务体育比赛和指导群众体育健身方面具备充足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教学和学习的闲暇时间,为社会体育贡献力量,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短缺的问题。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融入社会体育,在校学生充当指导员的角色,为学生群体提供教学实践和实习的平台,将理论和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自己在校学习中的弱点,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融入社会体育,接触到全民健身类、民族传统类体育项目[3],能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拓展;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融入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拥有丰富的科研对象和平台,能够为学校体育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发挥科研作用[4]。

3.3 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机制

3.3.1 明确的目标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标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群众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学校体育是推进全民健身的主要实施者。校社资源共享,首先要能推动全民健身的良性发展,维护群众的健身利益;其次是在确保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和维持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体育资源公共效益的最大化[5]。

3.3.2 科学的决策管理机制

决策机制制定的主导和核心单位是政府,应由政府组织,组建政府、社区、企业、高校的共享小组,明确各部门、各组织的责任和义务,便于沟通配合与规划管理;组织专业人员对体育资源校社共享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阻力进行调研,从决策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科学的文件和政策,并根据文件、政策精神和实际情况,由各单位制定健全的、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将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工作落到实处[3]。例如在体育人力资源共享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师服务社会,可由社区、企业或相关部门通过学校来组织和派选,符合要求的教师提交申请和相关资料。这样教师服务社会便得到了认可和支持,而不再是个人行为,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

3.3.3 系统的培训机制

针对体育资源的校社共享,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组织人员培训。首先是培训体育管理人员,提高体育专业知识的储存量,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其次是培训体育专业学生和体育骨干,将健身、服务和管理的有关课程纳入培训体系,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全民健身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健身指导人员;再次是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其开设系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提升其传播健康知识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工作。

对体育资源的校社共享的成果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对于评价结果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将他们的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对于评价结果不好的单位要共同寻找问题和对策,限期整改。评价能起到约束作用,目的是通过评价找出体育资源的校社共享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3]。

3.4 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路径

3.4.1 体育场馆的校社共享

(1)学校体育场馆可逐步开放,先对学校学生、教职工和家属开放,根据校内开放的情况,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再逐渐过渡到校外,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有个适应和缓冲时期。

(2)社会上的专业体育场馆资源与学校共享,有偿或者无偿为学校提供服务,能有效解决校内资源不足的现状。比如没有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其体育场馆资源并不齐全,只能满足体育教学和日常代表队训练,但像游泳、武术、跆拳道等代表队赛前集训需要专业的比赛场地和器械,很多学校无法满足需求,社会专业体育场馆资源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

3.4.2 体育人力资源的校社共享

(1)开发符合大众健身的体育健康课程,对外开展技术和理论的授课。

根据社会群众和企业职工的具体需求,组织教师和学生团队开发大众健身、健康课程,由社区、企业、其他组织的邀请和学校委派相结合,通过让教师学生团队走出去,或让社会群众、企业职工走进来的方式,开展健身、健康的理论讲座和实践课程,并为服务对象制定运动处方,提升大众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发挥移动信息化的优势,开展“云课堂”,进行体育理论、技术和健身方面的直播教学和视频教学,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教学、线下打卡和线上纠错。并可开发一系列网络健身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免费开放,在满足群众健康健身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体育教师信息化的能力。

(2)成立各体育项目的俱乐部,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活动。

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类的俱乐部或社团,每个俱乐部和社团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遵照章程办事,形成了固定的组织结构、活动和模式。在《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上,新书副主编、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郑家鲲指出:“……健身人群依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乡镇的中心,集中在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地区以及中青年、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健身意识相对薄弱……”学校俱乐部对外开放,固定对口企事业单位或乡镇、村委会,根据需求,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活动,也可为对口的单位提供比赛、训练和体育表演方面的技术指导。或吸收学校附近中青年兴趣爱好者并能遵守俱乐部章程的成员加入,根据这些群众的需求,固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开展专业活动。或对接政府部门或体育协会,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师资源,组织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通过学习考试,取得由政府部门或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服务于社会,向社会补充大众健身指导员。

(3)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承接社会体育比赛工作。

学校为所服务的社区、企业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比如趣味运动会、亲子类比赛、体育文化节等等;或承接社会上的体育比赛工作,比如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等等。在组织策划活动时,要注意对所有年龄段的群众铺开,特别要注重中青年人的需求。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激发了健身意识薄弱的中青年人进行运动的兴趣。通过组织、承接比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形象,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邀请社会专业人士进校园开展教学和指导

邀请大众健身项目的优秀指导员,进校对体育工作者和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讲座,增加校、社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体育工作的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邀请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或团队,与学校共建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拓展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走向。

4 结论与建议

1.明确目标机制,制定科学的决策管理机制、系统的培训机制和多样的评价机制。

2.学校的体育场馆从校内向校外逐步开放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社会体育场馆,有偿或无偿与学校共享,解决学校体育资源不足的困境。

3.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社会群众或企业职工进行健身、健康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播,提升社会群众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专业性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社会专业体育人士进学校交流,拓展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资源。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场馆资源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运动员2021年获67个世界冠军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我给资源分分类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