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Exhibition 书讯
《温玉成文集:龙门石窟卷》
温玉成 著
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温玉成先生关于石窟寺考古调查与佛教艺术研究的专著,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石窟寺考古调查与研究,第二部分为石窟寺艺术研究,第三部分为史料与历史研究,第四部分为研究与回顾,第五部分为书评。
《荆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
杨权喜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本书稿收录了杨权喜先生已经发表的论文80余篇,分为荆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湖北重大考古发现与江汉文明探讨;荆楚地区商周文化的分析与讨论;楚文化渊源与楚丹阳;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荆楚地区巴蜀、百越、秦汉文化的探讨与综述等六个大部分。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70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中原王朝视角下的南方和东南方:青铜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化进程研究》
赵东升 著 文物出版社,2021年11月
作者选取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之间地区、宁镇皖南地区、鄂东南地区和赣鄱地区这样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并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对于中原王朝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为研究区域,力图在较大区域内对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进行宏观的对比,并尝试去揭示文化互动背后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建构神圣:良渚文化的玉器、图像与信仰》
徐峰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作者将分类空间的视角、神圣、神圣空间的概念与良渚文化相结合,探讨了良渚人以玉器为核心而构建的精神世界和神圣世界。本书既是关于良渚文化玉器、图像和信仰的个案研究,也是以良渚文化的考古学材料为主体和载体而进行的一场精神文化考古的探索,可谓史前思想史的研究。
《身份、记忆、反事实书写:隋唐时期幽州墓志研究》
蒋爱花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幽州的发展史是一部辽代以前中原王朝“东北”地区的发展史,作者从幽州墓志的整体概况说起,分门别类地整理目前所能辑录的与幽州相关的隋唐墓志,然后探讨墓志所能揭示的官员入仕、特殊群体、迁葬改葬、安史政权、藩镇割据等问题。作为一种个体体验偏向的记载文本,墓志的书写与官方正史的定调时有相反。
穷物理
禄丰古猿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立召、赵凌霞等在国际学术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发表了题为A micro-CT based study of molar enamel thickness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Late Miocene 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 from Yunnan in Southwestern China的最新论文。论文基于丰富的禄丰古猿臼齿化石,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禄丰古猿及现代人、现生三类大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牙齿虚拟模型,对上下颌臼齿釉质厚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其他现生和化石灵长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禄丰古猿具有比较厚的臼齿釉質结构,相对釉质厚度位于现代人与猩猩之间,明显比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新人种“博多人”或是现代人类直系祖先
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米里亚娜?洛克桑迪可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人类祖先的一个新人种被命名为“博多人”(Homo Bodoensis)。这个人种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的非洲,可能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进化人类学》杂志上。这件头盖骨来自埃塞俄比亚博多达尔,像尼安德特人和一些来自更新世中期的亚洲古人类一样,博多人似乎拥有更大的大脑—这是通往现代人之路的关键进化。博多人很可能是从他们共同的祖先中最先分离出来的一支,剩下的分支后来分裂成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博多人最显著的特征是三段分段的眉脊。下一步,研究人员将研究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化石是否属于博多人,这有助于了解该群体是否以及何时走出非洲。(张佳欣,《科技日报》2021年11月2日)
知文明
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是中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段,也是在仰韶和龙山文化这两个传统的时空坐标下备受考古学研究关注的时段。庙底沟晚期,仰韶文化内部开始发生变化,大汶口文化的礼制从各个方面对中原社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仰韶晚期,整个中原地区形成了东、西、西南和东南四个大的文化片区,秦王寨文化与关中西部的仰韶晚期文化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最高,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共同对中原产生强烈影响;龙山早期,中原形成大汶口文化晚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东西对峙的新局面。区域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是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重要特点,同时来自东西两个“半月弧”地带的诸多文明要素深刻影响了中原社会早期文明化的进程。(张海、赵晓军,《中原文物》2021年第6期))
二里头晚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
这一阶段,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存在不同的影响路线。汉水中、上游与江汉西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二里头文化经南阳盆地,沿汉水流域而下的进发路线。江汉东部地区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则体现出了与下七垣文化和南关外下层的密切联系,可能是中原文化通过信阳地区,过桐柏山向南楔入的结果。中原文化在江汉地区所见两条线路并进的扩张态势,之后为二里岗阶段该区域的文化格局奠定基础。(孙卓,《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
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灾害救助体系
殷商时期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灾害发生后,商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对受灾民众进行救助。甲骨文中记录了一些与救灾工作有关的职官,通过对其职责与活动的考察,可以看出,在殷商时期基本形成了以商王为首巫,群巫为主体的精神救助体系和以商王为最高行政长官,君臣为成员的物质救助体系。这一救助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抚慰了民众心理,另一方面为受灾民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帮助,对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也对后世救灾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开创性意义。(刘继刚,《中国农史》2021年第6期)
读天下
北京冬奥会奖牌“原型”之一出自凌家滩遗址
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同心”正式发布,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其中,奖牌背面设计融入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双连玉璧的元素。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最大的中心聚落,是中华文明曙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马荣瑞、常河,《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30日)
我国新添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潦河灌区、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成功入选2021年度(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遺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6处。里运河—高邮灌区,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实现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调配,兼顾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的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唐代太和年间(827—835年)人们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明清时期相继在中游、上游兴建乌石潭陂和香陂,成为江南丘陵地区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的系统工程。1949年后,潦河灌区又相继兴建4座灌溉工程并延续至今,灌溉农田33.6万亩。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人民在冲曲河沿线逐步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明清时期灌溉系统的利用和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使用的蓄水池仍然有400多座。这套完善的蓄水灌溉系统,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刘诗平,新华社)
第10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在郑州召开
12月4—5日,第10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在郑州召开。这次会议由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和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来自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线上学术会议交流。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高星和现任主席王幼平作了大会主题报告。高星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学者在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指出中国和东亚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使人们意识到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纠正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片面、偏颇的认知。王幼平则介绍了郑州地区发现的丰富多彩、学术价值重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并以此为实例,强化了中国—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现代人群传承自本土古人群的论述。在学术会议中,学者们分别报告了各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和研究新进展。围绕地区性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与文化序列构建;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与技术特点、行为方式及其多样性;古人群面对的气候环境和适应生存方式;新技术、新方法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热烈讨论。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APA)成立于2007年底,该组织是目前国际史前考古学界最活跃的学术机构之一,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考文,国家文物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