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勒索:警惕以爱之名的伤害

2021-06-08 11:29小百合
看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勒索情绪

小百合

情绪勒索,该概念由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提出,常见于许多人际关系中,包括职场、亲子、夫妻、朋友等。

它指的是一种操控,是那些在我们身边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惩罚我们—如果我们未能按照他们的意思行事。

所有勒索种类的关键,都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做,你就会被惩罚”,但或许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职场上的情绪勒索,勒索者知道我们对关系的重视,知道我们的弱点,知道我们最深层的秘密,他们会利用这一切威胁我们。

他们深知我们需要爱,需要被肯定,于是威胁会拿走这些我们需要的东西,并且让我们觉得,这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需要努力去争取的。

贬低被勒索者的能力,几乎是情绪勒索循环中最关键的一点。被勒索者害怕让勒索者失望,而勒索者放出的饵就是:如果被勒索者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会被肯定。但这种肯定,可能就只是不再对被勒索者发火。

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

主动切断回路

在东亚文化圈中,情绪勒索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许多人很喜欢控制身边人,然后自己又很在意别人,尤其是很亲近的人,于是也容易被控制。

好的方面是,(无论是不是用强迫的手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但是,坏处是人们丧失了彼此的界限,也迷失了自我。

情绪勒索是持续、反复且长久的操控。

从心理角度分析,没有办法拒绝别人,是因为重视这段关系大于自己,把焦点放在对方的需求和情绪上,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绪。被情绪勒索的人们,都是被对方说出的一些话勾住。那些勒索者都知道这些弱点,故意攻击。

情绪勒索虽然乍听很恐怖,且非常多的人深受其害,但是它的发生需要勒索者及被勒索者配合。如果被勒索者一方主动切断不良情绪交流的回路—即他(她)反抗了,那么情绪勒索就不会成功。

因此,情绪勒索常常是非常强力、但是又非常脆弱的。

自我检测

如果没有阅读过情绪勒索的相关文章,事实上很难察觉遭遇情绪勒索这件事,因为勒索者善用手段伪装。他们的手段有3个特征:恐惧、义务和愧疚,即让人担心会冒犯他们、觉得有义务要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以及如果不这么做会觉得有负罪感。

人们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自测,比如问自己:如果没有按照对方的想法做事,对方是否会威胁让自己受苦/威胁要结束这段关系/告诉或者暗示对方会自残或者抑郁?

对于这些问题,当事人只要有一个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她)就是被情绪勒索了。情绪勒索困扰了西方数百万人。如果算上发展中国家,人数极可能破亿。

勒索者的画像

勒索者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人。他们之所以控制这段关系,是因为自身依赖这段关系,依赖被勒索者。因此,事实上,被勒索者在这段关系中通常是更重要的。

勒索者通常是悲观、消极的人,他们处于高度焦虑中,觉得不安全,自己的地位不受控制。这些人通常没有自信,也不相信任何人,无论他们表面看起来是否如此。

当他们成功控制对方的时候,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权威。情绪勒索成为他们防止自己受伤和害怕的办法。没有对方的顺从,情绪勒索者的计划就没有办法落地。

他们观察对方的恐惧,寻找弱点,“对症下手”,就像赌博集团一样。一旦对方顺从了一次,他(她)就知道下次该怎么做。

当面临关系中的冲突时,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开诚布公地谈论,感受彼此的想法和在意点,找出为何不想按照对方的说法去做的原因。正常来说,对方也会承担冲突中应有的责任。

而如果一個人的意图在于情绪勒索,则会试图控制对方,忽略对方的反抗,强调他(她)地位更高,并且不为冲突承担责任。如果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那么这就是情绪勒索了。

情绪勒索是持续、反复且长久的操控。勒索者显然不会自己改变,也很少有人会来救被勒索者,被勒索者必须自己改变—从自己这方主动切断回路。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情绪勒索者善于隐藏自己。他们总是让我们觉得有义务服从他们,比如“好的女儿应该陪伴她的母亲”“我为你付出那么多”。如果勒索者碰巧很慷慨,他们的勒索行为就更难被察觉。

勒索者擅长引发被勒索者的愧疚感,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坏人。一些情绪勒索者会向对方声称,如果反抗,就是有病,或者疯了。他们将对方矮化、病态化,以降低对方的自信和自我意识。

如果勒索者发现靠一己之力无法控制对方,则会“拉队友”,比如引用其他权威人士的评价攻击对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就是情绪勒索的方式之一。这件事情也在职场发生。

情绪勒索可能导向自杀

针对情绪勒索,佛沃给出的建议是,把遭遇到情绪勒索以后的思绪写下来,整理清楚,设定反抗目标,进行抵抗,以及及时求助心理咨询师。

情绪勒索是一个回圈,如果被勒索者一方主动切断,勒索者就不会成功。如果被勒索者坚持,勒索者就不得不改变相处模式。

一些心灵成长书籍则教人“保持边界感”,这点也有帮助。

而情绪勒索的终结,不代表一段关系的结束,而通常代表一段关系得到了修复。虽然在中文情境中,也有反目成仇的概率。但这些都是为了个人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长期忍受情绪勒索,会产生许多心理隐疾。因此而自杀的例子,也不罕见,所以这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猜你喜欢
勒索情绪
你有权拒绝“情绪勒索”
遭遇勒索
警惕你身边的情感勒索者
勒索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