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单独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n=45)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析患者康复指标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偏瘫康复MTT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偏瘫采用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促进病患偏瘫症状康复,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提升病患预后水平。
【关键词】 中风偏瘫;穴位贴敷;针灸
中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该病多见的后遗症为偏瘫,主要表現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该症状诱发因素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也称为半身不遂,可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病症[1]。中医认为中风发病与痰瘀、阴阳失调等机制有关。针灸配合穴位敷贴可调节机体阴阳,起到通络化瘀的功效。本研究通过观察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90例,根据年龄、性别、病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0.1±2.1)岁;病程区间为3.8~8个月,平均(6.1±0.3)个月;平均肌力(2.9±0.1)级;脑梗死35例,脑血栓形成1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2±1.8)岁;病程区间为4~8个月,平均病程(6.0±0.2)个月;平均肌力(3.1±0.2)级;脑梗死33例,脑血栓形成12例。两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制定,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伴肢体偏瘫,均为单侧;神志清,无认知障碍的(MMSE评分)患者。
1.3 排除标准 意识不清,认知障碍;皮肤敏感患者;合并精神障碍、小脑病患者;短暂性缺血发作及合并类风湿的患者;存在造血系统及脏器功能异常的病患;伴痴呆、帕金森等并发症的患者[3]。
1.4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诊治方案,包括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等。对照组:单独采用电针治疗,选用环球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30号],规格0.30mm×25mm,选取穴位,针对上肢偏瘫患者需针刺肩髃、手三里、合谷;针对面瘫患者需针刺颊车、地仓;针对下肢偏瘫患者需针刺环跳、阳陵泉、太冲、悬钟。针刺得气后加电,使用英迪KWD-808I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苏药食监械(准)字2011第2261048号],选取疏密波,频率2Hz,每次15min,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药物组方包括,丁桂20g,草乌20g,川乌20g,路路通20g,黄芪20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采用姜汁与粉末混合,直至成为膏状。选取足三里、涌泉穴、阴陵泉穴、合谷穴、手三里及肩髃穴,将膏状药物在上述穴位敷贴,每日敷贴1次,敷贴时间一般在6~8h。两组均持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通过MMT(肌力运动徒手肌力分级法)[4]评估肌力恢复情况,通过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5]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估患者恢复情况。
1.6 疗效判定 制定标准分析病患康复指标改善情况及疗效[7]。基本痊愈:病患治疗后经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超过91%,偏瘫症状明显消失;显效:病患治疗后经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超过46%~90%,偏瘫症状有所改善;有效:病患治疗后经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超过18%~45%,偏瘫症状未改善;无效:病患治疗后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低于18%,偏瘫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患者例数×100%。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偏瘫康复MTT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NIHSS评分更优(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7.77%,对照组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部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来,中风偏瘫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发病几率非常高,中风偏瘫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中除了需要关注血压、血糖等基础病之外,还需要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确,对病患予以有效的中医联合治疗方案对预后而言非常重要[8]。
穴位敷贴是指在特定穴位敷贴膏状中药,具备药物渗透性高的优势,角质层可贮存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弥补口服药物的不足,有效消除胃部及消化道反应[9],本次所选敷贴中药丁桂、路路通等有温阳、益气、化瘀、行气的功效;草乌、川乌起到止痛的功效;黄芪行气止血;姜粉温阳活血,加强药效,诸药合用可调节组织氧供,改善肢体活动障碍,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10]。同时敷贴时选取足三里穴、涌泉穴、阴陵泉穴、合谷穴、手三里及肩髃穴,既有改善后天脾胃功能的足三里,又有肾经井穴涌泉,兼顾上肢和下肢的相关穴位,增强中药透皮吸收的效果[11]。针灸前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通过不同手法刺激患者穴位,进而改善患者偏瘫症状[12]。针刺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将面部、上肢和下肢分为三组,通过相应的治疗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上肢偏瘫选取肩髃、手三里、合谷,主要针对上肢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取穴,肩髃穴位于三角肌上,《备急千金药方》载其可治“肩臂痛不得上头;半身不遂”,手三里靠近肘部,《太平圣惠方》载其可治“肘臂酸重,屈伸难”,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其属阳主表,可宣通气血;面瘫患者需针刺颊车、地仓,两者可开关通络;下肢偏瘫选环跳、阳陵泉、太冲、悬钟,环跳穴属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所,位于髀枢处,《针灸甲乙经》载:“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阳陵泉是筋之会穴,《针灸大成》中载其“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肝主筋,该穴可舒筋活络,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可清髓热、舒筋脉[13]。经研究相关数据比对可见:观察组病患偏瘫康复MTT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NIHSS评分、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中风偏瘫采用穴位敷贴配合电针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价值较高,可促进病患偏瘫症状康复,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提升病患预后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術出版社,2006:1-2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杜鑫,刘迪生,米尔艾合麦提江·吾拉木,等.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11):2851-2854.
[4]王盛,姜文君.徒手肌力检查发展史及分级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6):666-669.
[5]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6]郭伟,李斗,彭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6):351-359.
[7]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8]王雪,胡志高,戴春花,等.针灸及功能锻炼对脑中风瘫痪恢复期疗效及脑血流、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1):2588-2591.
[9]王凤艳.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依从性及药物吸收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5):116-117.
[10]李子康,陈彩容,余小江,等.“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1):196-199.
[11]苟娟平.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0):1061-1064.
[12]赵霞,刘光辉.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增效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8):126-130.
[13]陈瑜,高静,樊志香,等.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