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

2021-06-08 00:27陈滢施泽艺王茜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养问卷子女

陈滢 施泽艺 王茜

摘  要: 研究采用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问卷、母亲的教养行为问卷、焦虑量表(STAI)和抑郁量表(CES-D),对上海市279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早期青少年感知的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情绪问题显著负相关;(2)母亲心理控制、自主支持的教养行为在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青少年的性别对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到自主支持的路径有显著调节作用,对女生作用更大。

关键词: 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心理控制;自主支持;焦虑;抑郁

一、问题的提出

“我供你读书,课外补习,每天这么辛苦,你对得起我吗?”“考试如果再考不好,以后我不管你了”,这种引起孩子愧疚情绪,在孩子犯错时威胁要收回对孩子关爱的教养行为是心理控制的典型表现。心理控制是指家长通过干预、内疚感引导、取消抚爱等方式,以操纵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限制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表达,从而间接达到对孩子控制的教养行为。12 与心理控制形成鲜明对比,自主支持的教养行为是指家长能够鼓励孩子积极主动,支持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并且感受孩子的想法。34 家長心理控制的教养行为会阻碍青少年自主性的满足、发展的独立能力、健康的自我感和个人同一性,是青少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123 相反,自主支持这一教养行为能够满足青少年追求自主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他们的情绪健康起积极的作用。

与父亲相比,母亲作为主要照料者更多地参与青少年的生活,对青少年的控制显著高于父亲。45Luebbe等人的纵向研究发现,母亲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少年的负面情绪管理能力越差,从而越常有焦虑的情绪问题。6 也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春期女孩的控制感越低,从而情绪问题如抑郁症状越多。7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一项以我国香港地区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母亲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差,如绝望感越高,控制感、生活满意度和自尊越低。与心理控制不同,母亲的自主支持则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情绪发展。8研究者在纵向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感受到来自母亲的自主支持越多,他们在一年后使用不良的情绪管理策略(如压抑策略)越少,从而抑郁症状越少。9 母亲自主支持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在以中国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中也获得了支持。该研究发现,母亲使用更多的自主支持,青少年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也更高。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2019年上海初中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23.2%。11 青少年情绪问题而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近几年时有发生。正如上文所述,母亲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的情绪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深入探讨何种因素能够预测母亲更多的自主支持、更少的心理控制,从而进一步减少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如焦虑与抑郁)尤为重要。本文将引入“母亲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社会化目标”这一变量,并研究其在母亲教养行为与早期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

Darling 与Steinberg提出,家长对孩子的社会化目标,即家长对孩子的理想成长状态和掌握特定技能的信念,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养行为,12 而教养行为是家长基于自身社会化目标对儿童所采取的教养实践行动。前人对家长的社会化目标总结出很多维度,例如自我发展目标、孝道目标和学业成就目标等。

本研究主要聚焦社会化目标中的青少年感知母亲对自我的发展目标。自我发展目标指的是家长希望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如希望孩子能够有高自尊,成为独特的个体等。虽然家长的自我发展 目标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下更为常见,但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家长也依然认可。1 研究表明,对孩子持有自我发展目标的家长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自主支持,施加更少的心理控制。然而大量研究仍集中在西方的家长人群,仅有少量学者关注中国家长自我发展目标。2 因此研究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家长自我发展目标与教养行为、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聚焦中国青少年,探讨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的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关系,以及母亲的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对策与思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两所初中的291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剔除无效问卷12份,实际填写问卷有效的为279人,其中6年级176人,7年级115人,平均年龄及标准差为12.24±0.60岁。其中男生142人(占比50.9%),女生137人(占比49.1%)。

2.研究工具

(1)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问卷

采用Wang等人编制的问卷。该问卷共6个条目,从1(非常不重要)到7(非常重要)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子女感知到母亲认为其自我发展目标越重要。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

(2)母亲的教养行为问卷

这部分问卷由心理控制问卷和自主支持问卷组成:其中心理控制问卷采用Wang等人编制的问卷。该问卷共10个条目,包含母亲“引发子女内疚感”“爱的撤回”两个维度。采用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的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子女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心理控制越严重。母亲心理控制问卷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91。自主支持问卷采用Wang等人编制的问卷,共8个条目。3该问卷包含“自主选择”和“交换意见”两个维度。采用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的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子女感知到母亲对自己自主支持越多。母亲自主支持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3)青少年情绪问题量表

青少年情绪问题量表由焦虑量表(STAI)和抑郁量表(CES-D)两部分组成:采用Marteau等人编制的简短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该问卷共6个条目,从1(从来没有)到7(总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个月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分数。总分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该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抑郁量表(CES-D)采用Kohout等人编制的抑郁量表(CES-D)。该问卷共10个条目,从1(从来没有)到7(总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个月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分数。总分越高,表明抑郁越严重。该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3.实验程序

在征得学校领导和学生本人、家长知情同意后,经香港中文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问卷填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试为经过严格训练的心理教师,主试向被试详细解释指导语,要求其根据指导语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独立作答。被试完成所有问卷大约需要30—40分钟。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AMOS 23.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被试的自我报告,变量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数据回收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统计分析。1结果表明,未旋转和旋转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都是16个,第一个因子旋转前的方差贡献率为22.26%,旋转后为14.81%,均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自我发展目标与母亲的心理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與母亲的自主支持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女生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自主支持显著低于男生(t=-2.41,p<0.05)。

3.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关系:母亲的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

将母亲的自我发展目标作为预测变量,青少年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作为结果变量,母亲的教养行为(心理控制、自主支持)作为中介变量。首先,根据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数据结果,建构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教养行为和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结构方程模型,各路径系数见图1。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具体为c2=0.12,df=2,GFI=.99,CFI=1.00,RMSEA=.000)。在AMOS中采取Bootstrap程序检验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显著性,采用重复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原始数据(N=279)中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如果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该中介效应显著。表2的结果表明: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通过心理控制和自主支持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间接效应显著,其中心理控制的中介效应值为-0.035(p<0.01),自主支持的中介效应值为-0.095(p<0.05)。

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多组比较检验青少年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模型中,限定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到自主支持的路径时,Δc2=6.64,Δdf=7,p<0.05,这说明性别在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到自主支持的路径上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为:与男生(β=0.33)相比,母亲的自我发展目标对女生的作用更大(p<0.001,β=0.62),这说明,母亲树立同样的自我发展目标时,女生能感知到更多的自主支持,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首先,研究选取的是预初和初一年级(12-13岁)学生,这个阶段青少年处于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Josselson关于青少年“分离—个体化”观点认为,早期青少年个体通过与父母的分离来追求自主性的发展,个体只有顺利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才能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1本研究中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是母亲希望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如希望孩子能够有高自尊、成为独特的个体等。可见青少年感知到母亲对于自己心理分离的支持和认同,顺应其自身自主发展的需求,也就更少发生情绪问题。

学业成绩对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本研究中的自我发展目标优先考虑独立性,如希望孩子与众不同、自我表现、自力更生和富有冒险精神。2 由于教育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长也在更新教育理念,关注以自主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培养目标,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的目标与青少年自我意识增长的内在需求相一致,容易形成积极的家庭情绪氛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的情绪健康发展。

2.母亲教养行为在自我发展目标与青少年焦虑、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根据Darling与Steinberg的教养方式理论模型,父母的社会化目标塑造着他们的教养方式,并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情绪适应。当父母认可自我发展的社会化目标,他们可能避免使用心理控制这种不利的教养行为。1 本研究发现,当青少年感受到母亲较高的自我发展目标时,他们的焦虑、抑郁问题较少,并且这一关系由母亲的教养行为(心理控制和自主支持)完全中介。具体而言,当母亲的自我发展目标越高时,心理控制程度越低,自主支持程度越高,从而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水平越低。这一结果与前人在大学生样本中的发现是一致的。2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个体处在自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中时,内在的心理需要会得到满足,个体也将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情绪问题相对减少。

当代中国初中学生需要面对升学竞争和教育市场化等现实环境。多数家庭中,母亲承担着孩子的主要教养任务。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自我发展目标能够负向预测心理控制这一对孩子发展不利的教养行为3,而心理控制则与青少年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抑郁)有关。4 因此,母亲认同自我发展目标,充分给予青春期子女自主发展的空间,践行积极的教养行为,避免过多干涉和“内卷”,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情绪健康。

3.性别在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和自主支持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女生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自主支持显著低于男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通过增加自主支持对男女生的作用体现出显著差异,对女生作用更大。亲子关系中,相较于父亲而言,母亲似乎承载更多的期望与情感。Gilligan曾提出关系危机理论,来说明青春期母女关系的纠结对于女性发展的危机性与重要性。5 这种存在于母女之间的情绪纠结,往往决定了母女相处模式。母亲在女儿进入青春期阶段,开始面对来自女儿的质疑与挑战,往往容易引发冲突。同时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情绪易感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人群的积极情绪易感性相似,但女性更易受负性情绪事件的影响。6 与同龄的男孩相比,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有更多的情绪困扰,包括较低的自我形象和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饮食障碍等。7 她们可能比男孩更易感于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冲突和压力,对负面评价和关系也更加敏感,情感需求比男孩更高,加之这一时期母女关系的纠结,从而可能某种程度感觉自己得到的自主支持较少。

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会让家长对青春期女孩的管教与青春期男孩不同。8母亲可能会对青春期男孩的行为更加宽容,却出于个人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通常对女孩有更多事无巨细的管教。有研究者指出,青春期的女孩对家庭中与控制型教养有关的亲子冲突更敏感,从而产生更严重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女孩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并通过沟通来缓解压力,父母积极的自我发展目标和支持型教养可能更容易使青春期的女孩在家庭中受益。9 青春期女孩虽与母亲有较多的冲突,同时也保持高亲合的关系。1 青春期女孩更容易因人际关系而影响情绪,而母女之间作为其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对于情绪健康发展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她们在情绪适应方面更需要母亲的帮助和引导,也更倾向于接受母亲的关心和建议,母亲给予女孩的自主支持对其减少情绪问题帮助更大。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依据Darling与Steinberg的教养方式理论模型,运用量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与其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减少心理控制、增加自主支持”的教养行为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女生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自主支持显著低于男生,早期青少年感知母亲自我发展目标通过增加自主支持对女生作用更大。依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母亲树立合理的子女自我发展目标,促进青少年情绪健康

21世纪,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构成了核心素养最基本的框架。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外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除对子女学业成就期待较高之外,也需要满足子女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然而,身处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父母相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心理控制和更少使用自主支持来“管”孩子,这一教养方式会阻碍青少年的需求满足,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2此外,我国家长和青少年普遍对学业十分重视,可能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当青少年感知到自己无法满足家长对理想中自己的期望,他们可能会产生某些情绪问题如抑郁,甚至自杀倾向。3母亲往往对于子女有更多的情感卷入,对于子女学业也普遍有更高要求。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引导母亲更加关注子女在学业、同伴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当子女感知到母亲对于自己的期望不仅仅是学业成就,还有独立自主等社会化的期望,这样可以既促进子女的情绪健康,也减少亲子之间的冲突。

2.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赋能子女自主发展

運用自主支持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协商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如自主学习、处理冲突),营造民主支持型家庭氛围。建议家长应该在“管”子女的过程中,不过多包办代替,给子女更多独立选择的自由。母亲要跳出目前家庭教育普遍过度焦虑的束缚,不去参照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了解早期青春期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减少心理控制,积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增强自我认识,从而促进青少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其自主发展的源源动力,让孩子成为其自己,让家庭教育减负增效。

3.关注青春期子女的性别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母亲同样的自我发展目标会让女孩感到更多的自主支持,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情绪。这一结果表明,女孩如果感知到母亲的自我发展目标,会比男孩更加受益于母亲的自主支持。而女孩实际感知到母亲的自主支持却显著低于男孩。因此母亲除了直接给予女儿更多自主支持的同时,也可通过确立更多的自我发展目标来增强自主支持行为,从而减少女儿的焦虑、抑郁情绪。

在青春期女生教育指导中,针对青春期女生情感丰富细腻、情绪变化迅速等特点,除了加强学校教育中的青春期指导以外,家庭中要加强母亲角色言传身教的示范,比如适合的情感表达、不带批判的接纳、鼓励女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都会让青春期少女感到来自关系的支持。另外,应强调对于这一阶段母亲自身社会和心理支持。一方面要帮助母亲减少养育压力,使其感受到其他家庭成员在为其分忧;另一方面母女关系不能过度粘连,赋予女儿自主性,同时让其感知到来自母亲的支持,从而认同母亲,促进自身身心发展。家庭是情绪的容器,因此母女双方也要妥善处理负面情绪,采用理性沟通的方式解决一些日常冲突。应鼓励父亲更多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一方面父亲的参与会给母亲更多的支持,同时父亲参与家庭照料不但能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和情感满足,还会促进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进一步增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也可以减少亲子关系失调或紧张的状况发生。同时现代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消除社会文化对于女性成长的偏见,鼓励女孩自主成长,增强女性身份认同,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教养问卷子女
Tomb-sweeping Day
跟踪导练(三)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