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中学合作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

2021-06-08 01:32冯志刚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冯志刚

摘要: 抓住大学与中学合作育人的发展机遇,围绕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教师提升要求,探讨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取向与成长平台,有利于未来普通高中推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与研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取向,应从重专业知识到重理论素养、重教学技能到重探究能力、重专业趋向到重专长培育、重教学反思到重价值唤醒。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平台,应关注跨领域拓展、多视角领悟、全方位思维、大师式育人、新技术融合。

关键词: 大学与中学合作;普通高中教师;研究型教师特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师培养上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当前,一批示范性高中为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正在探索一流大学(包括非师范院校)与中学的合作。在大学与中学合作的视野下,一批参与其中的普通高中教师逐渐发展为研究型教师。关注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对于普通高中推进大学与中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引领价值。抓住大学与中学合作育人的发展机遇,围绕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教师提升要求,推进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取向与成长平台研究,将成为普通高中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结合上海市上海中学参与大学和中学合作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师成长展开探索。

一、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

研究型教师特质的基本内涵

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与地方通过各类计划鼓励大学与中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包括大学派专家学者到中学授课,与中学共建实验室,资质优异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实验室学习,指导中学师生开展相关课题与项目研究等)。2020年1月14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为大学与中学合作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参与大学与中学合作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基本内涵。

为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以及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普通高中关注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需要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这些研究型教师应当根据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进行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乃至教学思想的研究,注重发现在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当关注的问题,努力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的学术平台与空间。

大学与中学的合作,将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对研究型教师特质的基本内涵的认识与突破。普通高中的研究型教师应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文化,让自己能够根据时代、科技、学科要求的变化以及所教学生个性潜质的差异,进一步学习与探究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大学与中学的合作为高中和高校教师建构了一个合作与交流平台,为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职业个性化发展以及个人自我成长发展的平台。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在合作的各个阶段,既要把握来自高校外部环境和相关制度的支持,也要激活自身内在的发展需求和价值实现愿景,在内外共同作用下实现自身特质的生长。

大学与中学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合作开发适合普通高中不同潜质、不同志趣领域的学生成长的专门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等。大学与中学可合作开展有利于中学创新人才培育的学生面试、课程开发、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中学教师在担任助教、全程听课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研究型教师特质的成长。

结合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要求,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应当包括良好的专业发展知识构成,对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的主动性与跨学科理解,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科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兴趣倾向与敏感度,对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学术探究能力,对立德树人的育德育能的理性认知,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培育特色养成,对教师专业精神的领悟与执行力等。

二、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

研究型教师特质的发展取向

在深化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大学与中学的合作为普通高中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创造了机遇。下文从学识、学能、学长、学术、学思五个方面来分析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发展取向。

1.“学识”特质取向:从重专业知识到重理论素养

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从学识上来讲,要实现从传统的教学实践者到教学研究者的转变,在发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包括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对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學的认知等。实现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成长,不仅要丰富自身专业知识,而且要更加重视自身对学科、专业领域理论素养的提升。大学专家学者的理论素养能够给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能力提升带来正面的激励。大学与中学合作这种跨越边界的学习,通常会促使教师重新检视自己之前的惯常假设及长期的专业实践,进而引发深度学习以及思想观念和行为系统的变化1。与教师内部的校本研修相比,具有伙伴关系的跨界学习更能够拓展教师的学习情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对话空间。2

2.“学能”特质取向:从重教学技能到重探究能力

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从传统的以教学技能提升为主发展到注重教师的知识建构与探究能力的发展。研究型教师在学能提升上应区别于传统行为主义者,要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建构知识与探究、发现,并且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1 参与合作的教师,他们特质的发展更加重视探究能力的持续提升,他们有效、充分地吸取大学专家学者的探究精髓,获得来自大学与中学合作的外部环境支持,提升自身在探究能力发展上的内在发展需求,在内外共同作用下实现学能提升与探究能力的增强。学能特质发展倾向于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探究能力的提升,使教师成为富有教学研究与创新水平的研究型教师。

3.“学长”特质取向:从重专业趋向到重专长培育

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越来越显现自身的专长属性,而不仅仅是专业属性。研究型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显现专业成长是必备素质,但还不够,还需要充分显现自身的专长、教学个性,并去影响、激活学生的个性与潜质。在这方面,大学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方面见解独到,也富有成果,影响着普通高中的教师在自身研究或教学专长上的发展。研究型教师的专业特性,除了掌握学科内容和必要的教学技能技巧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专业的特性”(extended professionalism),即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研究别的教师和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进行检验,实现教学专长的自我发展。从斯腾豪斯(L Stenhouse)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到埃利奥特(J Elliot)的“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再到凯米斯(S Kemmis)等人的“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的研究者”,我们看到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教师获得专业自主、发展的强化。2 为帮助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培育专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与平台支撑,而大学与中学的合作育人就是一个挖掘、促进、培育教师专长的良好平台。

4.“学术”特质取向:从重实践经验到重学术研究

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从关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到以新的视角、新的方式去开展基于实践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学术研究。在专家教授与指导中,普通高中研究型进一步认识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进一步丰富新的专业内容到学校课程教学中,获得新的教学学术体验与认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基本形成三种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分别是学术模式、反思模式和生态模式。其中学术模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资质,鼓励借助某一领域专家的力量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大学与中学合作,为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关注学术研究的舞台与空间。教师借助教育学术,关注基于学校实践的教学学术记录,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现场做到精确把握和判断,对学校教育事件的学生成长做出有意义的分析与指导,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学术的能级。

5.“学思”特质取向:从重教学反思到重价值唤醒

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具有学与思结合的特质发展取向,这种取向从重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走向重对学科育人的价值唤醒。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专业发展要建立在对教育经验的自主反思基础上。3 教师的自主反思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理性审视和批判,其目的在于察觉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并探寻解决之道。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的研究型教师特质的成长,不仅关注教师的批判性教学反思行为,而且更加关注学科育人的价值实现。大学专家学者走入中学的课堂进行课程开发指导或课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大学和中学育人方式的衔接,凸显人才培育的价值追求。这也能促进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重视立德树人的价值唤醒,形成行动与反思之间的有效循环,寻找学生核心价值内化的生长力量。

三、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

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平台

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需要创设平台来促进研究型教师特质的成长,以下将结合上海市上海中学开展的大学与中学合作实践以及参与其中的教师成长进行探讨。从2008年开始至今,上海市上海中学在上海市普通高中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以实验班、实验组专门课程授课、学生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导师制计划、课题与项目指导、实验室共建等形式开展实质性合作。每学期来校进行授课、指导的高校专家学者超过150人。上海中学各学科教师作为这些高校专家学者的助教,协助做好课堂组织、听课记录、课题与项目研究参与跟踪、交流协调、带学生到大学实验室探究或参与相关活动组织,他们锻造了自身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学识、学能、学长、学术、学思方面的特质。现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大学与中学合作视野下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特质的生长平台。

1.实验班形式大学与中学合作:跨领域延伸

普通高中与大学某些特色专业领域合作,设立一定形式的实验班,在开设国家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同时,拓展选修课程。这个选修课程涉及一些跨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与课题研究。大学专家学者到普通高中实验班里设置的相应领域授课、指导(如上海市上海中学科技班、工程班设置了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能源、海洋、通信、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方向供学生选学),高中学科教师则作为相应领域的专门课程助教参与其中(如环境、能源领域由地理学科教師、生物学科教师参与)。这种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跨领域知识,形成学生未来发展领域的趋向型认知,而且可以让高中教师获得跨领域的延伸发展,获得某些领域的前沿知识概貌,为思考所在学科跨领域合作提供启迪。普通高中的学科教师参与实验组某些领域的方向引导工作,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了解跨领域的知识运用与交叉融合可带来创新思路。

2.实验组形式大学与中学合作:多视角领悟

一些普通高中与大学合作,可能不一定具备直接开设实验班的条件,也可以与某一领域有优势的大学合作开设实验组专门课程,促进参与其中的师生多视角领悟。当然,有的普通高中可以同时开设实验班与实验组形式,深化多领域的人才早期培育与引导。与大学合作开设实验组的灵活性比实验班更大,学生与教师获得发展的多视角领悟会更加丰富。上海市上海中学与多所大学合作,先后开设了节能汽车与软件工程(与同济大学合作)、金融(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法学(与华东政法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微电影与戏剧(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无人机与计算机视觉(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实验组。进行实验组专门课程授课与基于实验组课程学习基础上的课题、项目探究,促进了参与其中的学科教师多视角领悟,令他们更加深刻地明晰如何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指导。而教师自身也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方式与内容,促进一专多能。

3.课程建构式大学与中学合作:全方位思维

在大学和中学合作过程中,建立涉及某一领域的专门课程(非高中阶段学科课程,涉及科技、社会发展的带有某一领域概貌知识的课程,在某些主题与项目上可以深入)是最为普遍、基本的形式。普通高中与大学合作推进的专门课程建构,要给予学生全方位的选择体验与思维启迪,尽可能给予学生丰富的选择性,参与其中的普通高中教师也可从大学教师独特的课程开发思维中获得智慧。上海市上海中学与大学合作开发的实验班课程或实验组课程,都提供课程的介绍,普通高中教师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好生涯规划,提高其选择的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获得了全方位的课程选择体悟,提升了自身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校课程开发思维能力。

4.导师研讨式大学与中学合作:大师式育人

大学与中学合作过程中,让某些领域的大学专家学者担任普通高中资优学生成长的导师,经常开展课题探究、项目研究,是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学生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形态。校内教师在这种合作方式中,能够感受到大学专家学者的育人方法与育人指引。上海市上海中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推进学生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自2014年以来,邀请复旦大学“大师”级专家学者来校开设通识微课程,导师带教学生进行开放式研讨“Office hour”,邀请学生到大学院系旁听课程或参加实验探究等,让参与其中的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感受到“大师式育人”的魅力,从而影响这些教师在学科教学与学生课题研究、生涯发展中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并锻造自己成为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

5.創新实验式大学与中学合作:新技术融合

大学与中学合作开展创新实验,有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注重大学与中学实质性合作,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构建的整体创新实验;另一种是注重指导中学科技信息现代化融合于教育教学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关注新技术的融合。只有如此,大学与中学的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潮流,抢占未来国际人才竞争的制高点。在此主要介绍大学与中学合作推进整合新技术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它可实现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师整合新技术,完成教育教学能力的突破。现代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也为大学与中学合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在大学专家学者的指引下,加上普通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整合新技术进行创新实验室合作开发上更加能够找到契合点。将新技术整合在学校创新实验中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即推进普通高中STEM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思维教学融合在一起。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术探究的底蕴,也促进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对新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