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李光洁饰演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时空的“握手”令人动容。然而宋应星的满清辫子造型却引发争议。那么,宋应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祖籍江西奉新,其曾祖父宋景为明朝重臣,嘉靖二十六年卒于京师任内。祖父宋承庆因悲痛过度去世,留下襁褓中的孤子宋国霖(宋应星的父亲)。宋国霖数次科考均失利,一生没有取得功名。这激发了宋应星的壮志雄心,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和大哥宋应昇赴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分列第三名和第六名,成为举人。
从万历四十四年到崇祯四年,宋应星十五年间六次参加会试,可以想见博取功名的欲望多么强烈。但随着一次次失败后的思考,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崇祯一朝,张献忠、李自成破县夺州,满洲铁骑突入关内,大明内忧外患。宋应星深刻意识到,实现救国济民的理想并非一定要靠科举功名,增强国力还要靠实实在在的科技知识,于是他转向实学研究。
崇祯七年,宋应星到江西袁州府任分宜县学教谕,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始发奋著书,《天工开物》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但该书根本没有潜在的受众,书商们自然不会掏银子。但宋应星一意孤行,“所愿此简流传后世,敢求知己于目下哉”。
后来果如宋应星所愿,《天工开物》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有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崇禎十一年,宋应星经吏部考核为优等,擢升福建汀州府推官,“有贤声,汀人肖像祀之”。期间,宋应星曾单骑直抵海盗巢穴,谕以大义,海盗洗心输诚。福建巡抚由此佩服宋应星的胆略,后来荐举他任亳州知州。
崇祯十七年,对形势心灰意冷的宋应星挂冠归乡,58岁那年成了亡国之民,其兄服毒殉国。不甘做亡国奴的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他拒不出仕,约于清康熙五年逝世于奉新乡间。
《天工开物》刊行于崇祯十年,此书在康熙年间传入日本,对日本哲学界和经济界影响颇为深远。此后一百多年内,《天工开物》在东亚、欧洲等地被译为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摘自《文史天地》 何立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