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天人合一·上巳节”濮阳市书法艺术濮上雅集暨黄河文化高端论坛在濮上广场举办,中央文史馆馆员、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德润先生应邀参加。赵德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濮阳的杂技、书法和黄河文化研究,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有希望成为新的文化高地。
缘分:和濮阳有难解之缘分
谈起濮阳,赵德润说,自己和濮阳有难解的缘分。
他说,濮阳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颛顼建都和归葬之地。颛顼是包括赵姓在内的几十个姓氏的始祖,为此,赵德润曾经和赵姓宗亲来濮阳寻根问祖。
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群,6000多年前的墓主人及首次出现的龙虎图案形象,震惊中外,赵德润当时就职的新华社,在发稿时突出了龙图腾首次出土,从此“中华第一龙”天下闻名。
为此,赵德润所在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1995年命名濮阳为“中华龙乡”,2012年又把濮阳命名为“华夏龙都”。
1999年8月,赵德润和新华社几位摄影、摄像记者,进行“空中看河南”大型航拍活动,飞临濮阳滩区时,从飞机上俯瞰黄河在滩地上留下的龙形图案,立即按下快门,拍下《龙行大地》图片。“能和濮阳有这样的缘分,我认为是我的幸运。”赵德润真诚地说。
高地:濮阳有希望成为黄河文化研究的高地
赵德润说,包括濮阳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中华文化。黄河号称“铜头铁尾豆腐腰”,郑州、濮阳、开封正处于黄河的“腰”上。历史上,从郑州花园口到濮阳孙口,这一段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至今还可以看到濮阳的治黄工程设施,最著名的当属两汉黄河大坝遗址和亚洲最大分洪渠村大闸。
历史上,黄河如脱缰野马,不断带来水患,也磨砺了流域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一方面,洪水冲垮了房屋、庄稼;另一方面,从上游裹挟的上亿吨泥沙,又为次流域土质疏松和土壤的肥沃创造了条件。“在这爱恨之间,无不滋润着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与历史文明,成为每个濮阳人无法割舍的记忆与情怀”。
“以濮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这里必将成为黄河文化研究的一块高地。”赵德润说。
点赞:濮阳书法和杂技让人印象深刻
对此次活动冠以“天人合一 龙腾盛世”,对书法艺术濮上雅集和濮阳天人书院,赵德润予以高度评价。他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是儒释道各家学说普遍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讲求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关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看望青年学生时,首推“天人合一”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优秀思想理念,认为它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一大智慧。
“本次活动,把书法艺术濮上雅集和黄河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是顺理成章的。”赵德润说,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绝不仅仅是写字,理应和包括黄河文化、龙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起发扬光大。近年来,濮阳书法路子正、佳作多,以赵雍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小有成就,更有一大批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相信通过这次高端论坛活动,濮阳书法这张名片一定会越擦越亮。
赵德润还特别点赞了濮阳杂技。他认为,濮阳杂技既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又匠心独运地进行了创新,濮阳杂技已经成为中国杂技独具特色的高地。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