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凡
[摘 要]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征程,它给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还存在空洞化、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文章具体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以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为着力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机遇与挑战;守正创新
一、引言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同时呼唤着新气象、新作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也毫不例外,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还存在“空洞化”、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育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以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为着力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教育目标来看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看到,我们的教育目标仍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理论课是对其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把高校思政理论课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给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新的机遇。与以往相比,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等将更加重视思政理论课,这必将促进和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新时代新要求,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所担负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因为处在新时代的我们,比以往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做到“四个服务”①,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不负使命。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任务,就是动员、组织人们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理论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3]”,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材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党的十九大在2017年10月召开,2018年4月各高校使用最新版思政教材,更新速度史无前例,足见重视程度。在最新版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这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更接“地气”,使其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更能满足新时代和大学生的需要。挑战是这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要求思政教师须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才能把教材弄懂、弄通、讲好、讲透。思政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与时俱进,想把思政教材内容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结合起来讲好、讲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從教学对象来看
当前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00年前后出生,与以往相比,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已大大增加,见识也越来越广,思想上更加独立、有主见,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加上所处的信息时代,能便捷地从智能手机上获取各种信息,这些对思政理论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疑惑通过思政课堂与教师交流来找到答案,对高校思政课有了更多的期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挑战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学业的终极目标,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监管,学习上有所松懈,学习动力不足,加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诱惑,如浏览网页、刷抖音、玩游戏、网上购物、聊天等,所以“手机控”“低头族”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网瘾”“网虫”等情况。使思政课面临着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尴尬境地:大学生一方面需要更优质的思政课,而另一方面其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思政理论课如何将两方面统一起来,趋利避害,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四)从教育环境来看
新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其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2018年被教育部社科司确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年”;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人民网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这些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与以往相比,国家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特别是利用现代传媒载体,如现代印刷载体、电子载体、网络载体等,采取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欢迎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同时加大对其规范和治理,从而使社会舆论导向更加风清气朗,网络生态秩序持续向好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舆论保障和良好的教育大环境。挑战是如何面对广泛使用的移动互联网、泛滥的娱乐主义、扩张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应对机遇与挑战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4],为新时代的思政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原则。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不负历史使命。
(一)在思想上要具备守正创新的意识
思政课不同于其他知识课,它的特质就在于是一门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殊课程。简而言之,思政课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也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坚持做到“四个服务”。高校思政教师要强化对课程特质的认识,强化“四个意识”②,这是思政教师须牢牢守住的“正”,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前提。特别是在新时代,我国在强起来的道路上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扑朔迷离,如果思政教师时代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不强,不能牢牢守住“正”,就不可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守正”是首要前提,“创新”是动力,唯有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才能做到“四个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改造好主观世界是科学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所以,思政教师守正创新意识的树立,直接关系到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向明,则行为正”,思政教师只有具备守正创新的意识,在学习工作中才会有意识地把自己改造成守正创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在行动上,高校思政教师要大胆实践,勇于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认识两者辩证统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高校思政教师在树立守正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在守正上,高校思政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高校思政教师要明确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性质、教学目标、总体要求,以及其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了解高校思政教师所处的地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这样不仅能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所在,而且能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它担负着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的使命。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一名合格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必要条件[5]。二是思政教师除钻研所授课程外,还应了解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当中的其他课程内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仅有利于思政教师能明确所授课程在整个思政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更有利于精准把握所授课程的理论层次,以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甚至出现学生听不懂的状况。三是思政教师要经常关注时事,增强“四个意识”,做到观大势、识大局,也就是要做到站在为谁培养人的高度确定教学目标,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定位教学着力点,站在怎样培养人的高度选择教学方法和载体[6]。总而言之,思政教师守住“正”,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在创新上,思政理论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需把教学内容与新时代的需要和大学生的需要相结合,深耕细作,打造思政理论精品课程。虽然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教材、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与过去相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质不一样,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不一样,教师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一方面,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充实和支撑。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要强调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明确上网的需求动机,提高网络使用技术水平,提升自主运用和掌控网络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利用网络信息,科学地整合网络资源,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二是在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方面,立足于新的实际,不断守正创新。思政理论课是内化于魂的精神活动,形式上是非物质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作为中介,把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传导给受教育者。思政理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第一,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思政教师要善于倾听大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语言和肢体语言,这样既能及时走近、了解学生,又能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第二,利用微课、学习通、慕课等现代化教学载体,加快推进思政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把线上思政理论教学与线下思政理论教学相结合,实现网内网外的相互联动、全程覆盖。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应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和大学生的需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根据现代学习的特点提出,学习实际上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满足受教育者创造力培养的需要[7]。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改革创新引领着时代潮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顺应时代的需要,给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把知识变成智慧,培养大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研究和创新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和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三)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的思政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做科研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精力,两者相冲突。其实不然,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来看,教学与科研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高校思政教师都会担任一门或两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在完成一个教案或一个专题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个小结,工作量不大,但很有必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是认识的根本规律。思政教师只有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深耕細作,否则,教学工作只会成为机械地重复,毫无长进,长此以往,工作也不会给人带来成就感,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思政教师在教学中深耕细作,把教学经验总结形成一篇教学教改论文发表,这样可以与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思政理论课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科研的意义所在。我们不能说不写科研论文的思政老教师不是好教师,但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守正创新的思政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思政教师。因为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教育对象、内容等都在变,不与时俱进就不可能提供优质的思政课。当然,脱离思政教学实践,专门研究思政教学改革,也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谈”。总之,教学和科研两者辩证统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除了树立守正创新的意识和大胆实践外,还要有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的本领、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能力。
四、结束语
守正与创新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手段。只有守正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才能去“空洞化”,提高时效性,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0-28.
[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8.
[5]张璐.新疆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6]王秀阁,张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新作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9-13.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3.
注 释
①“四个服务”是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参见参考文献[4])
②“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参见新华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N].人民日报,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