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际香
[摘 要]苏联解体后,受经互会统一经济空间分崩离析、“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造成严重经济危机、自然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对制造业发展空间挤压等诸多因素影响,俄罗斯被动进入“去工业化”进程,陷入了出口资源能源产品、进口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的恶性循环。为扭转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被动局面,俄罗斯开启了“新工业化”探索,其主要目的是对传统优势产业部门进行现代技术改造,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最终摆脱能源原材料型增长模式,实现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跃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受困于逆全球化浪潮、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俄罗斯“新工业化”探索将至少面临四大挑战,即技术支撑不足、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关键词]俄罗斯 去工业化 新工业化 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比较优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主动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组装加工向外转移、研发设计留在本国、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不同,俄罗斯的“去工业化”伴随着制造业严重萎缩,经济越发能源原材料化,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进一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移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14年受欧美制裁后,俄罗斯政府逐渐意识到制造业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作用,力图通过创新驱动的“新工业化”来重振制造业,实现从资源出口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突破。
一、被动“去工业化”:成因与结果
“去工业化”是指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结构由生产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的转变。判断一国是否存在去“工业化”现象,主要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两个指标衡量。从上述两个指标判断,俄罗斯“去工业化”趋势明显:1990—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1%降至13.7%,同期就业人员比例从27%缩减至14.2%Институт народн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структуры экономики:механизмы и управление,Москва МАКС Пресс,2018。。与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不同,俄罗斯的“去工业化”既非经济发展以及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的自然结果,也非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更非俄罗斯企业基于比较优势在全球配置資源而导致产业转移的结果。
俄罗斯的“去工业化”是被动而为之,是以下三种因素驱使之下的结果。一是经互会解散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经互会解散和苏联解体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被打破,与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被割裂,制造业赖以发展的统一经济空间分崩离析,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传统销售市场骤然萎缩。二是“休克疗法”造成的影响。“休克疗法”是以经济自由化、宏观经济稳定化、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改革政策组合。经济自由化作为“休克疗法”之核心,涵盖价格自由化、卢布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自由化等三项内容。宏观经济稳定化主要通过财政与金融“双紧”政策实现。私有化则是在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5%、多数为大中型企业、缺乏原始资本的情况下依靠行政手段大规模推进。
“三位一体”的激进改革政策实施后,经济危机加剧,财政危机、货币危机、投资危机相互交织。此外,在转型时期,俄罗斯除了要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以外,还需要完成民主制度构建的任务,即建立三权分立制和多党制。三权分立制和多党制运行之初,因新旧制度之间衔接不畅,职能机构之间缺乏协调,相互牵制,形成制度真空。加之政府频繁更迭、政治风波此起彼伏,经济发展缺乏赖以依仗的稳定政治环境。在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制造业遭受重创,其中,军事工业遭遇断崖式下跌。众所周知,苏联的军事工业在80年代达到顶峰,作为制造业核心部门,其创造的产值约占GDP 的70%[1]6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82%的军工企业,79%—87%的军品生产[2]308。
在激进转型方式下,大批军工企业被推向市场,国防订货大幅减少,军事工业面临整体性危机。数据显示,1991—1999年俄罗斯制造业增加值锐减49%,其中,军事工业生产下降近71.5%,就业人员缩减2/3。三是逐渐固化的自然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对制造业发展空间的挤压。挤压主要通过三种“效应”传导。首先,“挤出效应”。2000—2008 年,俄产乌拉尔原油均价从每桶24美元上涨到 91美元。能源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使其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增加,相应制造业的吸引力下降,由此产生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其次,“收入效应”。能源出口收入增加使国内市场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升级,引致对制成品进口的需求增加,对本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下降。最后,“汇率效应”。巨额能源出口收入推动卢布大幅升值,降低了本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其外需下降。综上可见,俄罗斯“去工业化”进程是对苏联解体与制度激进变革的“被动适应”,是工业结构向低端化的逆向演进,是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能源原材料化的过程。
“去工业化”使俄罗斯陷入出口资源能源产品、进口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的恶性循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根据2015年价值链分类数据计算结果显示,俄罗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类型属于有限初级产品参与型,与澳大利亚和非洲部分国家属于同一类型。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显示,2016年按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俄罗斯仅居世界第14位。俄罗斯制造业产值约为中国的1/32,美国的1/11。代表俄罗斯制造业精华的军工产品出口近年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2014—2019年俄罗斯武器出口相比2010—2014年下降18%。
二、“新工业化”探索:战略选择与政策举措
“去工业化”成因与后果有其特殊性,有别于西方国家,俄罗斯学界更多倾向于选择“新工业化”这个术语来阐释俄罗斯的探索与实践Ленчук Е.Б., Филатов В.И., Власкин Г.А., Иванов А.Е., Смотрицкая И.И., Черных.С.И.,Новая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я как условие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модели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Э РАН, 2013.Рязанов В.Т.,Время для новой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оссии, Экономист. 2013.08.и т.д。 。俄罗斯的“新工业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部门进行现代技术改造,促进其复苏;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三是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主要目标是摆脱能源原材料型增长模式,实现创新发展。2008—2013年是俄罗斯“新工业化”战略的逐渐形成期,2014年全面“新工业化”进程启动,2014—2018年以进口替代为主,2018年以后则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注重科技牵引、数字赋能、制造业综合发展,将发展重点聚焦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一)创新导向的“新工业化”战略形成(2008—2013年)
2000—2007年受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推动,俄罗斯经济累计增长超过80%。2008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GDP超过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高达4800亿美元,稳定基金规模占GDP的比例为11.8%。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收益使政府和民众信心大增,21世纪俄罗斯重归世界强国行列渐成各界共识。当然,俄罗斯也清醒地认识到,能源资源出口型发展模式难以支撑强国地位,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当时世界新技术变革催发的产业变革已初露端倪,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居安思危,顺应发展潮流,2008年俄罗斯政府批准《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提出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就在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20国集团中,俄罗斯遭受冲击最大,能源资源型经济的弊端显露无遗:股市遭受重创、卢布大幅贬值、国际储备急遽减少、经济下滑7.9%。在此种情境下,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无疑更具迫切性。2009年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后,虽然主要致力于反危机措施的落实,侧重于保民生、支持重点行业、扶持大企业和小微企业、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但实现创新发展的既定方针并未止步。为落实《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俄罗斯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在组织机制建立上,2009年5月成立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由梅德韦杰夫亲自领导;在科技创新优先方向选择上,主要聚焦节能、核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等五大高技术领域;在鼓励企业创新方面,加大工业制成品出口支持力度,简化高科技产品和工业设备的进出口通关手续,对实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责成自然垄断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制定创新发展规划,设立支持小企业创新的“孵化基金”;在创新基地打造方面,成立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旨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系统,优先发展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和空间技术;在创新发展战略部署方面,制定《2020年前俄羅斯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要在最具前景的科技领域,诸如航天航空技术装备生产、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医学、软件开发、核能和氢能等领域取得并保持领先地位,在其他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吸收—超越的渐进方式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实现路径是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进科研成果商业化、融入世界创新体系等。
如果说梅德韦杰夫执政四年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主抓高科技领域发展,2012年普京卸任总理进入第三任期后,则开始侧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在其竞选纲领性文件《关于我们的经济任务》中,普京把发展创新经济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上任伊始,普京将“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更名为“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不仅包括各级政府官员,还吸纳了国有公司总裁以及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大学的负责人参加,目的是在创新发展问题上“政商产学研”各界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产业政策制定并推动政策落地。自此,以创新驱动实现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新工业化”战略已然明晰。
(二)侧重进口替代的“新工业化”实践(2014—2018年)
2014年俄罗斯政府开始整体谋划工业发展,希望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当年通过的《工业政策法》为国家实施工业刺激政策奠定法律基础。与此同时,相关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也渐次展开,继《航空工业发展国家规划》《造船业和大陆架开发设备发展国家规划》《电子和无线电行业发展国家规划》《医药工业发展国家规划》《军工综合体发展国家规划》等五大优先发展行业规划推出后,《工业发展和提高工业竞争力国家规划》出台,明确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具有竞争力、可持续、结构均衡的工业”,其中,对14个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进行了详尽规划,诸如汽车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特种机械制造、轻工业、军工、运输机械制造、车床制造、重型机械制造、动力与电机工程机械制造业、冶金、森工、化工、复合材料、稀有金属等。至此,产业政策一改之前倾向重点领域、碎片化的弊端,以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统一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渐形成,各项政策工具渐次推出:
1.设立工业管理服务平台。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根据工业政策法设立国家工业信息系统(ГИСП)。系统集管理、沟通与服务等三个方面功能于一体。在管理职能方面,发布政府相关工业支持政策措施信息、进口替代项目推进情况、全俄乃至各地区工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预测、相关工业企业信息、工业产品目录和产量信息、各工业领域的国家规划、人力资源状况、最佳可用技术清单等,确保工业政策实施。在沟通职能方面,设立企业问卷调查平台,企业注册后即可参与,以此增强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在服务职能方面,注册企业可以发布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客户和供货商等。
2.推出工业项目融资支持工具。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为制造业企业技术设备更新、大型机器设备租赁提高贷款,并为大型工业项目实施提供融资支持。在支持机器设备购置上,主要为机器制造业、化工行业、生物制药、冶金、电气设备制造、机床等行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购置设备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在项目支持上,一方面以1%、3%和5%的利率为新工业项目提供金额为0.5亿—7.5亿卢布的贷款俄罗斯工业发展基金网站,https://frprf.ru/o-fonde。;另一方面,通过“特别投资合同”制度支持制造业大项目。“特别投资合同”由投资者与俄罗斯联邦或联邦主体签订,投资项目必须是新建现代化企业或者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其中,新购置设备的比例不低于25%,投资额一般不少于7.5亿卢布。签订合同后,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工业发展基金的贷款支持,还可获得俄罗斯联邦或联邦主体确保税收和监管条件具有稳定性的承诺,享受利润税优惠、折旧率优惠、财产税优惠以及租用地方自治机构不动产和土地的租金优惠等[3]。合同有效期为项目盈利后5—10年,最多不超过10年俄罗斯工业发展基金网站,http://frprf.ru/gospodderzhka。。
3.助推制造业产品出口。一方面力推“俄罗斯制造”国家标识。从2014年起,工贸部一直在打造“俄罗斯制造”标识系统,用于标记和识别在俄罗斯生产的商品,意在鼓励制造商生产高质量产品,增加向国外市场推广的品牌竞争力,并为出口商节约大量海外推广资源。目前由自治非营利组织“俄罗斯质量体系”授予“俄罗斯制造”标识的使用权。“俄罗斯制造”标识推广首要目的地是中国、印度、伊朗、越南、印尼、阿根廷以及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此外还有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另一方面,打造出口支持体系。2015年对外经济银行成立子公司——俄罗斯出口中心,主要职能是为出口商提供信贷、保险和担保支持;为出口商和出口型企业提供非金融支持;为商业银行的出口支持贷款补偿利息损失;为出口商品提供认证费、物流费、知识产权注册费、出口许可证办证费等补贴;为高科技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国外市场推广提供补贴;为俄罗斯知名品牌和俄罗斯产品在国外市场提升知名度提供补偿等。
4.鼓励兴建工业园、技术园和工业集群。为发挥园区和工业集群在聚集生产要素、提高集约水平、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突出作用,俄罗斯对其实行鼓励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向工业园、技术园的园区建设管理公司提供贷款贴息;返还入驻企业缴纳的税款和关税,用于补偿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设立园区信息平台,用4种语言(俄、英、西班牙语和汉语)发布能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信息,以及所在地区的工业发展潜力信息。截至目前,规划中、在建中或已建成工业园的联邦主体达80个,设立技术园的联邦主体有66个Перечень - список промышленных кластеров России - 2020 год,https://russiaindustrialpark.ru/article/perechen-spisok-promyshlennyh-klasterov-rossii-2020-god。。为通过本地化生产实现进口替代、打造完整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俄罗斯鼓励建设工业集群。并对纳入工贸部登记系统的工业集群提供补贴。《“有关工业集群和工业集群专门组织”联邦政府决议》(2015年7月31日第779号)规定,纳入工业和贸易部登记系统并获得国家支持的工业集群必须符合下述条件:集群内一半以上的企业组成专门机构,用于协调集群联合投资项目;集群中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或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两个技术基础设施项目、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或社会组织、一家金融机构;必须与所在地区签署有关产业集群设立协议;集群参与者必须实施联合投资项目;集群参与者生产的工业产品中,至少有20%被其他参与者使用,其中不包括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集群中至少有1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并且至少有1家企业生产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在集群企业中占比不应超过30%)等。工业和贸易部数据显示,俄罗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2017—2018年分别建成集群25个,2019年建成42个。
5.培育前沿技术型企业与国家冠军企业。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量子科技等技术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实施“国家技术首创计划”,旨在确保俄罗斯公司和产品在未来最有前景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技术首创计划”框架内,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主席团下设部门间工作组,由副总理领导,负责协调和监督联邦权力机构、发展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活动;战略计划署负责制定各技术专业方向发展战略并为战略实施提供方法支持;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作为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提供专业技术分析和方法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等。“国家技术首创计划”瞄准未来15—20 年最具前景的高新技术市场,包括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能安保、智慧医疗、智慧航空、智慧海运、无人机、智慧金融、类脑智能等领域,制定发展“路线图”,力图培育出若干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型大企业,支持其在世界高科技市场获得领先地位。运作方式是通过向筛选出的项目拨付预算资金,引导私人资金共同进行项目资助,同时吸纳技术型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大型商业协会、开发机构、专业协会以及各级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助力俄罗斯科技型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夺得先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部持续实施“支持民营高科技领先公司”项目(即“国家冠军企业”),旨在整合发展机构和主管部门力量,促进国内领先民营高科技出口导向型公司快速成长,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入选民营高科技领先公司资助项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从事制药、医疗设备制造、机械工程、电子和仪器工程、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电信、化工和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高科技企业;二是ТехУспех评级俄罗斯对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公司的评级体系在2012年由俄罗斯风险投资基金设立。中的领先者;三是营业收入达到4亿—200亿卢布。
就在《工业发展和提高工业竞争力国家规划》出台当年,因为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招致美欧制裁,既作为对制裁的反制,也是为了保障本国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军工行业安全,俄罗斯宣布对医药医疗、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轻工、信息航空航天、原子能等20多个行业实施大规模的进口替代。如果说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之初是出于应对危機的无奈之举,但随着美欧制裁持续发力,进口替代在兼顾国家安全利益的同时,逐渐成为“新工业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替代政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施:一是确定进口替代指标,要求20多个进口替代行业以制定发展规划的方式,确定至2020年的进口替代率指标,大型国有企业在编制的进口替代设备清单中也必须明确2020年前的进口替代率指标;二是通过政府采购设限,要求在政府采购时,某些品类商品只要存在国产替代品,则限制进口;三是通过联邦财政专项贷款、工业发展基金、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签署特别投资合同(СИК)等方式为进口替代项目提供支持。
(三)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工业化”探索(2018年至今)
2018年进入普京第四个总统任期,“新工业化”的侧重点和路径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从侧重进口替代、投资牵引、技术型企业培育向更加注重科技支撑、数字技术赋能、综合规划制造业发展转变。调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国际背景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俄罗斯迫切希望抓住此次变革机遇,将其视为赢得战略主动、争取领先地位的必然选择。普京总统指出,数字经济是促进国家繁荣的必要工具,是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条件Путин.В: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Совета п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му развитию и приоритетным проектам, 5 июля 2017 г. , 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54983。。二是从国内发展看,到2018年,进口替代政策已实施近4年,除了在化工、食品加工、石化行业取得一定进展以外,其他行业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到2018年3月,总统普京也承认,进口替代只是暂时为之,而非终极目标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企业家会谈时所言,http://sputniknews.cn/politics/201803071024865532。。由此,从2018年起,俄罗斯推进“新工业化”的着力点主要聚焦如下方面。
1.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的2030之前科技发展的七大优先方向为基础,实施“科学”国家项目和《2030年前国家科技发展规划》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Науч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019年3月第377号)。。为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商业化的整个创新链条,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俄罗斯开始实施全创新链整体科技规划和全创新链整体科技项目Комплексные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программы полного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го цикла и комплексные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проекты полного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го цикла(2019 年2月第162号)。。为推动前沿共性技术研发,搭建创新合作平台,2018年在俄罗斯科技和高等教育部支持下,整合风险投资资金、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技术公司力量,设立了14个“国家技术首创计划”卓越创新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创新中心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基础设立,与领先的技术公司组成联盟进行相关研究和教学活动。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卓越创新中心的具体运作,根据商业化前景,确定中心的具体研究方向并筛选实施一系列项目。目前,14个卓越创新中心的研究重点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量子技术、新能源和便携式能源、新制造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生物技术、神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认知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量子通信技术。
2020年11月底,俄罗斯宣布建立国家量子实验室,计划在2024年年底前开发30—10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为推进新技术应用,将“现代技术清单”《现代技术清单》按全俄产品分类手册(ОКПД)分类,技术按照所属领域,受工贸部、能源部或农业部监管。清单滚动更新,每年更新四次。制度纳入特别投资合同中。2019年8月,普京签署3部联邦法律完善特别投资合同制度,开始以应用“现代技术清单”中的技术为前提签订特别投资合同,投资者将获得更为优厚和可靠的政府支持。
2.数字化、智能化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2018年批准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国家项目,主要致力于实现数字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国内研发为基础打造“端到端”数字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提高公民数字素养;确保信息安全,保护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领域应用数字技术和平台解决方案。
以《俄罗斯2030年前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为先导,2020年数字发展政府委员会批准人工智能发展联邦项目,将其纳入数字经济发展国家项目之内。在上述领域实施国家项目,旨在为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构建强大核心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安全。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背景下,俄罗斯工贸部推出“数字工业”规划,从数字生态环境设计,国家信息平台设立,到鼓励制造业企业设立数字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和底层技术设计等方面支持制造业企业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3.综合规划制造业长期发展。各国实践表明,制造业发展能带来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针对制造业机械设备平均使用期限高达23年、资本密集型行业仍然依赖苏联时期的设备、成套设备生产缺乏全产业链等现状,俄罗斯开始重点规划制造业的整体发展。2020年6月,俄罗斯政府批准《2024年前至2035年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战略》Сводн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обрабатывающе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о 2024 года 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5 года( 6 июня 2020 г. N 1512-р),对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电子工业、医疗器械制造、制药工业、汽车制造、机车制造、农机制造、化学和石化工业、冶金、工程机械、轻工业、建材业、复合材料等15个行业进行综合规划,提出2023—2025年期间制造业年增长率保持在至少4.5%的水平,2031—2035年均增长率达到3%的目标。
该战略同时提出,要综合运用技术支持政策、投融资政策、人力资源培育政策、需求刺激政策和对外贸易鼓励政策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根据该战略,涉及制造业的20多个行业的规划将在一年内同步修订。
三、“新工业化”挑战:要素投入与制度构建视角
虽然很多政策措施尚未真正进入落实阶段,效应尚有待进一步检验,但毋庸置疑,俄罗斯“新工业化”探索将面临一系列巨大挑战。
(一)技术供给层面的挑战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看,2020年俄罗斯科技创新实力排名第47位。根据《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科技发展预测》[4],俄罗斯在224个前瞻性研究领域,即涉及经济和社会74个行业和部门发展的研究领域,已经显示出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巨大差距,特别是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密切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领域。以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例,2017年与2000年相比,俄罗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數量从占世界总量的3.5%降至2.6%,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占比从1.3%降至1.2%WIPO IP Statistics Data Center. Available at: https://www3.wipo.int/ipstats。。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根据专业调研机构Tortoise Intelligence发布的AI指数衡量标准包括研究、编程平台、投资和政府支出在内的150个指标。排名前十位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日本和爱尔兰。,俄罗斯在54个国家中排名第33位。俄罗斯学者发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仅占世界份额的1%,目前在该领域的公司也只有17家,而美国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中国超过1000家[5]。从决定数据处理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数量看,俄罗斯已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截至2019年年底,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俄罗斯仅有3台,且使用美国的处理器,而中国有227台,美国有118台世界TOP500组织数据。。众所周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依托研发投入水平、科研人才实力、研发投入主体、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状况等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俄罗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堪忧。从研发投入看,目前俄罗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与世界平均水平1.7%、发达国家2.2%—3.2%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世界研发投入中,俄罗斯仅占2%,而美国、中国、欧美和日本分别占26%、21%、20%和9%。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看,2000—2017年俄罗斯研究机构从2686家减少到1577家,设计局从318家减少到273家Наука и?инновации, https://www.gks.ru/folder/14477。,2000—2014年研究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7.8‰降至6.2‰。从创新主体看,俄罗斯是国家主导型科技创新体系,国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2/3,企业创新积极性严重不足,2017年技术创新企业占比仅为10.1%[6],在世界排名前1000位研发领域的投资者中,俄罗斯无一家公司入围。从创新链和产业化衔接情况看,在国家主导型科技创新体系下,科研机构和企业主体分列运行,研发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脱节,科技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不能有效衔接,造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很多技术由于找不到应用场景而被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