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佳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把孩子“扔”给老人教养。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这样做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逐渐紧张。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关注一下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父母因外出打工等原因不在身边,由家中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监护并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因父母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代沟,以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的厌学、焦虑、抑郁以及发育迟缓等精神心理问题更多。
其实不是万不得已,很多家长是不愿意离开孩子的。如果家长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每天的通话。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每天通话的必要性。有时因为工作太忙,忘记给孩子打电话,又或者因为当天心情不好,不愿把坏情绪显露给孩子而不通话。其实,每几天才给孩子打一次电话,反而会产生“撩拨效应”,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而如果父母很长时间才给孩子打一通电话的话,孩子则会产生被抛弃感,所以家长再忙也要保证每天都和孩子保持联系。
第二,通话的重点放在“和孩子建立及保持良好的關系”上。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觉得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就越来越不愿意和自己讲话。电话打过去,没讲多久孩子就会觉得烦,有时甚至直接拒绝接电话。其实,这是因为父母把通话的重点搞错了。很多父母把通话重点放在“管”这个字上,一打电话就不停地谈学习,问作业写没写完,和孩子讲“听奶奶的话”“听老师的话”。每天都说这些,孩子自然会厌烦。其实,远在外地的父母对“管”这件事常常是无能为力的,电话中不停地去“管”,不但没能真的管到孩子,反而使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所以,通话的重点应该放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上。通话时,父母可以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今天都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有没有交到新的朋友,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只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重了,父母的话才能在孩子心中产生分量,这比简单的“管”有用多了。
第三,与祖父母统一教育模式。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父母和祖辈教育方式不统一的情况。有些祖辈过于溺爱,父母又十分严厉,孩子就会排斥父母。有时祖辈把孩子的时间都规划好了,父母一回来就打破规划,带着孩子到处玩,等父母一走,孩子就不听祖辈的话了。所以父母们应多和祖辈进行沟通,统一教育模式。
第四,3岁前尽量不要离开孩子。研究表明那些3岁前父母就不在身边的孩子常常会发育迟缓,并且0-3岁正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阶段,这时候父母的缺席有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较大影响。
有时候,家长总是觉得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环境就是对孩子好;有些家长甚至会告诉孩子,自己是为了他才去外地辛苦工作。这无疑是以爱的名义给孩子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jiā)锁。其实对于孩子,最宝贵的不是多好吃的美食、多新奇的玩具,最宝贵的是来自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有能力,即使稍微降低一点物质生活水平,也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