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贺云
2016年以来,漯河市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工作思路,以优质专用小麦产加销一体化为主线,狠抓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关键措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2017年度,漯河市以临颍县、郾城区为发展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2.733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7.5%。其中郾城区丰德存麦5号每667 m2实产达到704.8 kg,创造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高产新纪录。2017—2018年度,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迅速,種植面积达5.067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2.7%,比上年提高了15.2%。2018—2019年度,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种植面积达到6.799万hm2,占麦播面积的43.7%,居全省领先地位。由于管理到位,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产量576.9 kg,高出全市单产71.9 kg,高13.07%。
2019年种植优质专用小麦7.331万hm2,占麦播面积的47.4%,占比居全省第一。2020年秋播,优质专用小麦增加到7.957万hm2,占麦播面积的50.7%,占比居全省第一。小麦品种主要为新麦26、郑麦366、丰德存麦5号、伟隆169、郑麦369、西农979、囤麦127等。
一、政策引导,科学实施
2017年,制定出台了《漯河市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2017—2018年)》,明确优质小麦发展的具体措施,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了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工作推进机制,把优质小麦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2014年出台了《漯河市高标准粮田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办法》,重点用于支持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域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服务水平,2017—2019年,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农机示范合作社建设,重点扶持优质小麦订单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机装备水平。2017—2019年,还把种粮大户和小麦产业联合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纳入现代农业奖补对象进行奖励。全市7.331万hm2优质小麦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
二、规划布局,区域连片
科学规划,优先在省划定的优质专用小麦次适宜区的沙河以南,基础设施较好、土壤肥力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内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积极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在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内土地流转,实行整村、整乡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的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发展。临颍县、郾城区、召陵区依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示范县创建项目,对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每个示范县建设0.667万hm2的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开展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每个片区不低于66.667 hm2,2019年全市种植的7.331万hm2优质小麦中,90%以上实现了规模化连片种植。
三、技术指导,标准化种植
编制了《漯河市强筋小麦主要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动实现优质小麦生产标准化。在优质专用强筋小麦种植区内开展专家技术指导,推广节肥、节药等节本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绿色技术。目前,全市优质小麦种植区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方式,全部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进一步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和效益,确保生产出的强筋小麦符合企业需求标准。
四、产销对接,一体化发展
2019年以来,漯河市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市已培育临颍县南街村粮食加工产业化联合体、舞阳县舞莲优质小麦产业化联合体、郾城区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召陵区优质小麦产业联合体4个联合体。立足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优质粮食主导产业特色,吸纳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示范社,食品加工、农资和农机植保服务合作社组织,农业保险公司,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和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融合渗透,延伸了产业链,完善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提高了粮食产业综合实力。
五、宣传引导,专收专储
每年在全市三夏工作会议上,我们对优质小麦专收、专储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专收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农机操作手进行优质小麦专收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引导群众严格按照单品种收获的要求,实行专机收割。收获不同品种前清理机仓。专储方面,积极组织粮食收购企业、加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等市场收购主体及早腾仓,实行单库储藏,确保优质小麦实行专仓储存、专账记载、专人管理,做到入满一仓、验收一仓,防止因仓储不足导致优质小麦混杂,影响价格。同时积极向农发行推荐了雪健公司、美宜家面业、石磨坊面业、华鑫粮食物流等5家收购优质小麦积极性较高的企业,开展优质专用小麦市场化收购。另外,积极与省粮食产业担保公司合作,寻求支持,开展优质小麦市场化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