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眼科,桂林 541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临床常见眼科疾病,患者以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完全失明〔1〕。临床工作中发现〔2〕,多数该类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因此无法对该病导致的结果进行准确预测,进而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并逐渐影响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3〕,并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临床上常规采用发放宣传手册、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但由于该类方法缺乏个性化〔4〕,且患者可因自身原因无法参与,导致其效果较差。近些年,随着各种通讯手段的发展,微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学者指出〔5〕,可采用以微信群为基础的方式对该类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本文拟探讨其效果。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南溪山医院进行DR治疗的98例患者,男57例,女41例;年龄33~48岁,平均(42.61±3.45)岁‘糖尿病病程2~9年,平均(4.91±2.78)年;视网膜病变分期:Ⅰ期31例,Ⅱ期39例,Ⅲ期28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及高中41例,大学及以上4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DR诊断标准;②患者病情稳定;③患者能够独自使用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并具有阅读及打字能力;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②因其他原因导致眼科疾病的发生;③伴有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无法配合本次研究;④合并心、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障碍;⑤伴有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根据其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2.97±3.22)岁;糖尿病病程(4.78±2.86)年;视网膜病变分期:Ⅰ期15例,Ⅱ期19例,Ⅲ期15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4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学及以上25例。常规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2.30±6.01)岁;糖尿病病程(3.51±2.69)年;患者视网膜病变分期:Ⅰ期16例,Ⅱ期20例,Ⅲ期13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及高中21例,大学及以上23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包括院内宣教、院外随访及电话随访〔6〕,具体为:①院内宣教,对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加强对其视觉功能的关注,出现不适感后立即报告给医护人员;②患者出院后,要求其按时进行复诊,并在门诊复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解答〔7〕,包括血糖监测、饮食干预、运动指导,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胰岛素等药物使用剂量,严格观察其视网膜病变情况;③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主动性,了解其血糖变化及视网膜病变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饮食、运动及用药干预,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实施微信群干预教育,包括:①由1名内分泌专科医生、1名眼科主任医生及1名眼科护理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在相关科室工作时间均>5年,且熟练掌握DR相关知识、技能,并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对患者进行延续护理〔8〕,进行相应考核合格后参与本次研究。②申请微信群,取名为“某某医生DR讨论群”,将患者及一名常在患者身边照顾的家属加入该群,医生、护士及患者在微信群及朋友圈中进行交流〔9〕。③群内内容编写,由小组人员就DR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进行编写,包括文字、语音、图片及视频,由该群中的主任医师审阅后发布在群里,发布频率为2次/w,具体内容为:第1周,DR基础知识及心理干预方法;第2周,饮食及日常生活护理知识;第3周:功能锻炼、按时复诊;第4周,恢复期间注意事项,之后对其进行循环发送,以提高患者对其重视程度〔10〕,连续发送3个月。④护理人员每日应保证在微信群中在线群聊30 min以上,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并实时了解患者血糖变化及视网膜病变进展情况,了解患者依从性〔11〕;每日发送对该类患者有益的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⑤对于在微信群中未发言时间>1个月的患者,通过电话与其联系,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告知其建立微信群的目的,提高其参与程度。⑥由患者或其家属反馈最近用药及眼部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干预后随访6个月。①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量表(RBANS)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高;②采用简明健康测量表(SF36)〔11〕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等8个维度,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③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④记录两组患者在康复期间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干预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其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n=49)
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FPG及HbA1c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完全依从率及总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n=49)
常规健康宣教主要采用院内及院外宣教,院内宣教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及开展讲座等方式,院外宣教主要通过门诊健康教育及电话随访等方式〔12〕,由于DR病程较长,因此患者恢复期在院外恢复时间较长,而门诊健康教育及电话随访等方式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健康教育,但由于其实时性较差,无法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导致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程度较低,进而影响其对血糖的控制及生活质量水平〔13〕。
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以微信群为基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由于微信的广泛使用,为该护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该模式能够通过不间断的信息传输,对DR患者进行连续性护理及健康教育;同时,在该模式下,能够将患者家属拉入群中,进而使其参与到对患者日常治疗的管理中,对提高患者用药及饮食控制的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提高患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其对该疾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14〕。而医护人员每日在微信群中发布的疾病相关知识,在提高其对疾病认知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提醒患者用药的效果;另外,患者在微信群中发布饮食控制情况、血糖控制情况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等信息时,能够显著提高其他患者对自身血糖及饮食的关注度〔15〕,进而促进共同改善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该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且其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证实了该护理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而患者依从性提高,在表明其可行性的同时,也表明患者对该护理模式认可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DR患者采用以微信群为基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其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且该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得到大多数患者的认可,可行性较高,值得推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