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巍,朱 栋,李 威
(1.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能否顺利解决这一矛盾,不仅将影响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还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工具,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灵活,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1]。
学界已有不少文献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关系开展研究,且多数支持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黄桂良[2]认为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扩大是影响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杨涛[3]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相关政策。胡金焱等[4]针对山东金融业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区域战略与金融战略协调发展的建议。鲁钊阳[5]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城乡金融聚集能够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但两者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张屹巍等[6]构建了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运用网络 DEA 模型评估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研究表明金融资源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张虎等[7]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金融创新对区域协调机制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创新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刘萍萍[8]深入剖析了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并揭示了两者的作用机制。张海军等[9]利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测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的金融协调水平,发现协调开放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纵观现有文献,学者们已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对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有关沿海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金融支持的研究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以沿海四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实现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从金融相关率(FIR)、金融中介效率(FEF)、金融结构(FS)来综合衡量沿海四省市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相关比率(FIR)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常用金融资产/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得到。
从图1看出,沿海四省市的金融相关率总体上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基本上处于波动上升的状态。具体来看,上海的金融相关比率最高,广东和江苏次之,山东最低。说明江苏、山东和广东三地的金融规模与上海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三省需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图1 沿海四省市金融相关比率图的变化
金融中介效率体现的是金融中介机构调度社会资源的能力。在度量上,以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来表示。
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和江苏的金融机构将资金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更高,广东次之,上海最低。对比金融相关比率结果,上海和广东的金融规模相对来讲处于上游的位置,而从金融中介效率上看,上海和广东与江苏和山东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表明虽然上海和广东的金融规模较大,但容易出现金融资源浪费,很难做到合理的配置,这就需要上海和广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引进金融人才,提高存贷款比率,合理调配金融资源。
图2 沿海四省市金融中介效率的变化
关于金融结构,虽然目前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但地区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金融体系结构较单一,整体上都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以非银行体系来代表地区的金融发展结构。
从图3可以看到,沿海四省金融工具和服务单一,金融结构以银行为主导,金融体系单一,难以筑成较大规模的融资,很难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需要各省市着力促进金融体系多元化,大力发展保险和证券行业,拓展融资渠道,防范金融风险。
图3 沿海四省市金融结构的变化
经济协调水平是比较复杂的概念,衡量经济协调水平的指标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包含区域、产业、社会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借鉴相关地区协调发展研究成果,从区域协调、生活协调、产业协调和生态协调四大维度选取9项代表性指标见表1。
表1 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由于指标中所反映的内容都不一样,不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注化的处理,以此来消除量纲的影响,使得指标之间可以进行数量的运算,对于正向指标而言,数值越大越好,比如城镇化率,一般来讲城镇化率越高,城乡协调性更好。对于负向指标而言,数值越小越好,比如城镇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的值越高,说明居民收入差异越大,收入分配不均。两种指标的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公式如下:
(1)正向指标标准化
(1)
(2)逆向指标标准化
(2)
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为避免当“xij-min(xij)”和“max(xij)-xij”等于0时,其对数值无意义的情况发生,对其进行坐标平移,其公式为Xij=0.0001+xij。依据熵值法,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地区经济协调水平综合评价
由表2可以得出,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水平指标体系中,生活协调和区域协调的比重之和达到52.30%,说明这两个方面对沿海地区经济协调水平有重要影响。在产业协调和生态协调方面比重也较大,都在20%以上。整体各维度影响程度分布较均匀。
根据经济发展协调水平指标体系的各项权重,可以计算出2004-2018年间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3)。
表3 综合评价得分结果
根据以上得出的综合评价得分,绘出沿海四省市的得分走势,如图4所示。
图4 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可以看出,从2006-2018年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在整体上是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在2006-2008年时间段沿海地区处于下降的阶段。直到2012年后,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从横向上看,山东的经济协调水平最高,广东、江苏以及上海整体趋同。各省在以后的发展中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应兼顾生态环境,城乡协调以及人民幸福等方面。
以计算出来的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综合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以金融相关效率、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用FIR、FEF和FS表示。由此可以建立面板模型,深入探讨江苏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协调水平的影响。首先,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见表4)。
表4 Fisher-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4可知,FIR和FS零阶差分检验的P值<0.05,表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而Y和FEF均未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的检验结果中,所有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这四个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Y、FIR、FE、BF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来分析经济协调水平与金融发展各序列的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Panel PP-stat、Panel ADF-stat的统计量均显著,拒绝原假设,变量之间存在同质协整关系。Group PP-stat、Group ADF-stat的统计量也均显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异质协整关系。Kao检验的统计量很显著,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得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置信水平为5%的条件下,8个统计量有5个均拒绝原假设,所以经济协调水平与金融发展各序列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对存在协整关系的序列做参数估计。
先进行F检验来比较混合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再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由表6可知,F检验统计量值为32.335 766 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面板数据存在个体固定效应。Hausman检验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表6 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
进而,通过Likelihood Ratio似然比检验来确定是时点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固定效应Likelihood Ratio似然比检验结果
由表7可知,检验后得出F统计量的P值和卡方统计量的P值均为0.0000,但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不显著,而时点固定效应模型显著,因此选择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时点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各变量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各系数均显著,R2为0.962 353,模型拟合优度好。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中常数项系数为正值,说明出金融发展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具有促进的作用。金融中介效率系数为负值,可以看出金融中介效率的扩大对沿海四省市经济协调水平具有抑制作用,金融中介效率在一定时期内不利用经济协调水平的提高。金融结构的系数为负值,说明沿海四省市的金融市场结构还不够完善,大多是以银行为主导性的金融体系,这样筹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受到限制,很难促进经济的增长。
本文选取沿海四省市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基础上,采用面板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沿海经济协调水平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沿海四省市的经济协调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沿海四省市经济发展正逐步转向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城乡协调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各维度权重计算结果,沿海地区应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并通过税制改革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沿海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对经济协调水平的影响具有正向作用,而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协调水平具有负向作用。沿海四省市应完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以多种渠道促进公众投资,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多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金融。
第三,时点效应系数的转择点出现在2013年,这表明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沿海四省市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发展力度,以推动经济协调水平提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