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掺杂零价铁去除Cr(Ⅵ)的机理及环境影响因素

2021-06-08 01:40:48刘丽梁乐缤时悦王小治封克王圣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改性表面溶液

刘丽,梁乐缤,时悦,王小治,封克,王圣森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铬(Cr)被广泛应用于冶金、颜料以及制革等行业,其常见价态为三价[Cr(Ⅲ)]和六价[Cr(Ⅵ)][1]。由于Cr(Ⅵ)活性高且具有强氧化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Cr(Ⅵ)的还原固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

零价铁(ZVI)作为一种还原剂,具有很强的电子贡献能力以及高反应活性,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环境污染物的去除,但ZVI的高表面能及磁特性导致其容易发生团聚沉降[3],降低了ZVI 反应能力;此外ZVI 还易与水发生钝化反应形成钝化层[4],使其在反应过程中的活性逐渐降低,电子传递能力减弱,限制了ZVI 的应用范围。与ZVI 相比,硫化亚铁(FeS)具有更好的疏水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电子传递能力,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持久[5],但自身没有磁性,不利于回收。因此,将ZVI 与FeS 复合可提高ZVI 的分散性和电子传递能力。FeS较好的疏水性可以降低ZVI与水反应造成的钝化损失,使硫化零价铁(S-ZVI)复合材料能与水中的Cr(Ⅵ)充分接触;FeS 的还原性可协同提高ZVI的电子传递能力,进而提高复合材料对Cr(Ⅵ)的去除性能[6],同时也具备较好的磁响应性[5]。

S-ZVI 常用的合成方法是在湿法合成ZVI 的过程中加入硫源(硫代硫酸钠、硫化钠、连二亚硫酸钠等),硫化物腐蚀ZVI表层并在表面形成一层FeSx壳。根据合成过程中硫源的添加顺序可分为前置合成法和后置合成法。前置合成法是指将硫源和硼氢化物混合在一起还原溶液中的铁源(二价或三价铁离子)形成ZVI 和FeSx混合物;后置合成法是指用硼氢化钠把铁源还原为ZVI 后加入硫源最终合成FeSx包裹的ZVI。目前S-ZVI的制备大多采用常规液相前置还原法,硫源多采用硫化钠或连二亚硫酸钠。但硫化钠有较强的吸湿性使合成的材料不易储存,连二亚硫酸钠在合成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ZVI,导致改性后的材料反应性降低[7],因此,选择一种稳定有效的硫源能极大提高S-ZVI的应用价值。与两者相比,硫代硫酸钠更稳定且廉价易得,而后置合成法制备的材料形貌更加均匀[8]。目前对硫代硫酸钠后置合成S-ZVI,并从电化学等角度探究硫化改性对ZVI 还原Cr(Ⅵ)性能的增强机理研究却鲜有报道。

因此,本研究以硫代硫酸钠为硫源,通过后置合成法制备S-ZVI,比较了其与ZVI的形貌及化学组成,以及在水溶液中去除Cr(Ⅵ)的性能差异,同时研究了pH、腐植酸(HA)和温度等条件对两者去除Cr(Ⅵ)性能的影响,并从电化学等角度探究了两者在去除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的机理,进一步阐明S-ZVI对Cr(Ⅵ)的去除机制,为S-ZVI的合成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思路创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硫代硫酸钠(Na2S2O3)、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硼氢化钠(NaBH4)、重铬酸钾(K2Cr2O7)、盐酸(HCl)、氢 氧 化 钠(NaOH)、硫 酸(H2SO4)、磷 酸(H3PO4)、丙酮(C3H6O)、1,5-二苯基碳酰二肼、邻菲罗 啉(C12H8N2)、盐 酸 羟 胺(ClH4NO)、乙 酸 钠(CH3COONa)、硫酸铁铵[NH4Fe(SO4)2·12H2O]、腐植酸(HA)、无水乙醇、氯化钾(KCl)、铁氰化钾[K3Fe(CN)6]、Nafion 试剂均为分析纯;溶液配制及材料制备过程中均采用去离子水。

1.2 S-ZVI及ZVI的制备方法

ZVI材料制备:取25 mL 0.1 mol·L-1的FeCl3·6H2O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持续通氩气20 min后,取30 mL 0.3 mol·L-1NaBH4在超声条件下逐滴加入到锥形瓶中,在滴加结束后继续超声30 min,由此得到含ZVI颗粒的悬浊液。

S-ZVI 材料制备:以上述相同的步骤制得ZVI 溶液,取 2.5 mL 0.1 mol·L-1的 Na2S2O3溶液逐滴加入到制得的ZVI 悬浊液中,超声30 min,整个反应过程持续通入氩气,由此得到含S-ZVI颗粒的悬浊液。

用去离子水以及无水乙醇(体积比2∶1)对两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黑色固体颗粒进行多次洗涤后,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60 ℃下干燥12 h,研磨即可分别制备ZVI和 S-ZVI。

1.3 S-ZVI及ZVI的表征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4800II)(SEM)和场发射透射电镜(Tecnai G2 F30)(HRTEM)观察材料形貌和表面元素分布;X 射线粉末衍射仪(D8-ADVANCE)(XRD)分析ZVI 和S-ZVI 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ASAP 2460)对两种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进行测定;振动样品磁强计(VSM-EV7)测定材料的磁化强度;光电子能谱仪(ESCALAB-250)(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价态;纳米粒度电位测试仪(Zetasizer Nano ZS90)测定材料的Zeta电位。

1.4 S-ZVI及ZVI的吸附能力测定

1.4.1 吸附实验

配制100 mg·L-1Cr(Ⅵ)溶液,用1 mol·L-1NaOH或 HCl 调节 pH 至(3.00±0.02)。称取 0.01 g ZVI、S-ZVI 材料分别置于25 mL 离心管中,并加入10 mL 100 mg·L-1的Cr(Ⅵ)溶液。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气浴振荡24 h 后,用0.45 μm 滤膜进行过滤,测定滤液中的C(rⅥ)浓度。

Cr(Ⅵ)去除量Qe由公式(1)计算:

式中:Qe为最大吸附量,mg·g-1;C0为初始浓度,mg·L-1;Ce为平衡浓度,mg·L-1;V为溶液体积,mL;m为材料质量,g。

1.4.2 解吸实验

利用磁吸法收集反应后的材料,用去离子水冲洗后加入 10 mL 1.5 mol·L-1的 HCl[9],室温气浴振荡 12 h,对被吸附的Cr(Ⅵ)进行解吸,解吸液过0.45 μm 滤膜后收集待测。

1.4.3 pH值、HA和温度对去除Cr(Ⅵ)性能的影响

分别调节反应初始 pH 值为 2、3、4、5、6、7、9,Cr(Ⅵ)初始浓度为10、25、50、75、125、175 mg·L-1,反应溶液 HA 浓度为 0 和 50 mg·L-1,反应温度分别为20、30、40、50 ℃;研究 pH 值、HA 和温度对 ZVI 和 SZVI 去除及还原Cr(Ⅵ)性能的影响。以上实验反应时间为24 h。计算Qe。

1.4.4 吸附动力学实验

配制 100 mg·L-1Cr(Ⅵ)溶液,用 1 mol·L-1NaOH或HCl调节pH至(3.00±0.02)。称取0.01 g ZVI、S-ZVI材料分别置于25 mL离心管中,并加入10 mL 100 mg·L-1的Cr(Ⅵ)溶液。将混合液置于室温气浴振荡,在5、10、15、30、60、120、240、480、720、1 440 min 取样,过0.45 μm滤膜测定滤液中Cr(Ⅵ)的浓度。

分别选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公式2)、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公式3)对两种材料吸附Cr(Ⅵ)达到平衡时的数据进行拟合:

式中:qt和qe分别为t时刻和平衡时材料的吸附量,mg·g-1;k1为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反应速率常数,min-1;k2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反应速率常数,mg·g-1·min-1。

1.4.5 等温吸附实验

在25 mL 的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0 mL 初始浓度为10、25、50、75、125、175 mg·L-1的Cr(Ⅵ)溶液,调节初始pH为(3.00±0.02)。然后在每个离心管中分别加入 0.01 g ZVI、S-ZVI 材料,室温下气浴振荡24 h,振荡结束后用0.45 μm 滤膜过滤,测定滤液中Cr(Ⅵ)的浓度。

分别用Freundlich 模型(公式4)和Langmuir 模型(公式5)对材料去除Cr(Ⅵ)的数据进行等温模型分析:

式中:Ce为平衡时的溶液浓度,mg·L-1;Kf为Freundlich常数,mg1-1/n·L1/n·g-1;KL为 Langmuir 常数,L·mg-1;n为Freundlich模型参数;Qm为最大吸附量,mg·g-1。

如无特别说明,上述吸附试验均在pH 为(3.00±0.02)的条件下进行,材料投加量均为1 g·L-1,滤液的Cr(Ⅵ)浓度均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量,总Cr 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Perkin Elmer Optima 7300DV,USA)测定,Fe(Ⅱ)浓度采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所有实验均设置3次平行重复。

1.4.6 电化学测试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60E)三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分析,体系包括工作电极(直径3.0 mm 的玻碳电极)、参比电极(Ag/AgCl)和对电极(铂电极)。其中工作电极制备方法如下:取4 mg 材料分散于1 mL 分散剂[含 50 μL 0.5%(wt)Nafion 试剂和 950 μL 乙醇]超声30 min,然后移取40 μL 悬浮液滴于玻碳电极上,室温风干后进行测试。

采用Tafel 腐蚀曲线探究材料电子传递速率,其电位范围为-1.2~0 V,扫描速率为0.01 V·s-1。该测试的电解液为100 mg·L-1Cr(Ⅵ)溶液。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即Nyquist 曲线)探究材料的导电能力,频率范围为0.01~105Hz。该测试的电解液为5 mmol·L-1K3Fe(CN)6和 0.1 mmol·L-1KCl,磷酸缓冲液调节电解液pH=7。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3、Origin 8.5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图;使用JADE 6.0进行XRD结果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ZVI与S-ZVI的表征

2.1.1 ZVI与S-ZVI的XRD特征峰分析

由图 1 可知,ZVI 与 S-ZVI 在 2θ=44.5°处均出现ZVI的特征峰,但未出现铁氧化物的特征峰,说明所合成的两种材料中铁氧化物含量很少或结晶度较低[10]。ZVI与S-ZVI的XRD衍射峰相比,后者衍射峰变宽,表明硫掺杂形成的复合材料结晶度可能相应降低[11]。

2.1.2 两种材料的形貌特征

扫描电镜结果(图2)显示,ZVI 呈椭圆形或圆球形,且大部分颗粒团聚成链状结构,这主要归因于ZVI 颗粒固有的磁相互作用以及较高的表面能;硫化改性后的S-ZVI 材料呈片状结构,与链状结构的零价铁相比,空间稳定性增强[12],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2.1.3 S-ZVI颗粒元素组成分析

采用透射电镜对S-ZVI 的颗粒元素组成分析结果(图3)显示,颗粒含有Fe、S、O 元素,并且硫化改性使S-ZVI颗粒内部或表面形成了FeSx,这与XRD零价铁衍射峰强度减弱的结果一致(图1)。由此证实,ZVI经过硫化改性成功制备S-ZVI。

2.1.4 磁滞曲线分析

ZVI和S-ZVI的磁场强度如图4所示,ZVI的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48.94 emu·g-1,大于S-ZVI 的最大饱和磁化强度38.63 emu·g-1,这是因为硫修饰后的ZVI表面形成了一层磁性较弱的FeSx化物,使其磁性降低[13],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此外,两种材料的矫顽力和剩磁较小,磁滞回线较窄,这些均符合软磁材料的特征[14]。因此,利用外部磁场可较易实现两种材料与溶液分离。

2.1.5 氮气吸脱附曲线分析

由图5(a)可知,两种材料的氮气吸脱附等温线均呈Ⅳ型等温曲线,表明材料中存在介孔[11]。由孔径分布[图5(b)]可知,两种材料以介孔为主。表1显示,S-ZVI的比表面积(65.95 m2·g-1)明显高于ZVI的比表面积(34.78 m2·g-1),这是因为硫化改性后,材料表面形成了片状FeSx化物,减少了颗粒聚集的同时也使表面结构更加粗糙,从而大幅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对Cr(Ⅵ)的表面吸附[15]。

2.1.6 电化学分析

ZVI 和 S-ZVI 对Cr(Ⅵ)的还原能力与材料自身的电子传递能力有关。采用电化学阻抗谱(Nyquist曲线)对两种材料进行了导电能力分析(图6a),结果表明,S-ZVI 有更小的曲线半径,这说明S-ZVI 的导电能力更好[16],更有利于电子转移。由Tafel 腐蚀曲线(图6b)可知,S-ZVI的腐蚀电位明显低于ZVI,表明S-ZVI 在Cr(Ⅵ)还原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电子传递速率[17-18],这与Nyquist 曲线结果相对应,因此理论上SZVI对Cr(Ⅵ)的还原能力明显强于ZVI。

2.2 ZVI与S-ZVI对Cr(Ⅵ)的去除效果

由图7 可知,在pH=3 条件下,硫化改性后的SZVI 的 Cr(Ⅵ)去除能力(29.97 mg·g-1)大约为 ZVI 对Cr(Ⅵ)去除能力(11.06 mg·g-1)的3 倍。解吸实验表明,ZVI 与S-ZVI 均对Cr(Ⅵ)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相对应的Cr(Ⅲ)还原量分别为9.18 mg·g-1和24.87 mg·g-1,占Cr(Ⅵ)总去除量的83.00%和82.98%。可见,还原作用是ZVI 与S-ZVI 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这可能归因于S-ZVI 比ZVI 更高的电子传递速率[19]。

由ZVI 与S-ZVI 随时间对Cr(Ⅵ)的去除效果图(图8)可知,两种材料在前120 min 的吸附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吸附速率,而后趋于平缓并达到吸附平衡。由表2 中的拟合参数(R2)可得,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反应过程的描述更为贴切,说明材料对Cr(Ⅵ)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过程[20]。吸附等温线(图9)表明,两种材料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 模型,即属于单层吸附[21],由等温实验拟合参数(表3)可知,两者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28 mg·g-1和31.48 mg·g-1,与实际值无明显差异。

表1 ZVI与S-ZVI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尺寸和平均孔容积Table 1 Surface area,average pore size and pore volume of ZVI and S-ZVI

表2 ZVI与S-ZVI去除Cr(Ⅵ)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Table 2 Adsorption kinetics parameters of Cr(Ⅵ)by ZVI and S-ZVI

2.3 环境因素对ZVI和S-ZVI吸附能力的影响

2.3.1 pH对ZVI和S-ZVI吸附能力的影响

表3 ZVI与S-ZVI去除Cr(Ⅵ)的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参数Table 3 Adsorption isotherm parameters of Cr(Ⅵ)by ZVI and S-ZVI

溶液的初始pH 是影响ZVI 的腐蚀速率、电子传递能力以及Cr(Ⅵ)在水中存在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10]。随着pH 的增大,两种材料对Cr(Ⅵ)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pH=2 时,ZVI 与S-ZVI 对Cr(Ⅵ)的去除量最高(图10a),分别为51.41 mg·g-1和135 mg·g-1,可能是因为低pH 下溶液中浸出Fe(Ⅱ)浓度增加(图10b)。当溶液pH 提高到3 时,浸出Fe(Ⅱ)量迅速趋近于0,而两种材料对Cr(Ⅵ)的去除量也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溶液中Fe(Ⅱ)的浸出可促进Cr(Ⅵ)的还原(图10b)。溶液pH=5~9时,ZVI对Cr(Ⅵ)的去除量(3.05~1.97 mg·g-1)大幅降低,这是因为碱性条件下,ZVI 表面发生钝化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导致反应活性降低[22]。S-ZVI 在pH=5~9 范围内仍保持更好的反应活性,对Cr(Ⅵ)的去除能力为ZVI 的5.21~6.23 倍,说明S-ZVI可在更宽pH范围内实现Cr(Ⅵ)的去除。考虑到浸出的Fe(Ⅱ)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二次污染[23],故后续实验均在pH=3的条件下进行。

通过测定ZVI 与S-ZVI 在溶液不同初始pH 值条件下的Zeta 电位(图11),进一步探究了初始pH 值对两种材料去除Cr(Ⅵ)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VI 与S-ZVI 的等电点(pHpzc)分别为 5.5 和 6.9,因此当反应体系的pH=3时,两种材料以正电荷为主,可通过静电作用对Cr(Ⅵ)进行吸附[17]。

2.3.2 HA对ZVI和S-ZVI吸附能力的影响

HA 是土壤和水环境中常见的有机质,可能会吸附在材料表面从而对Cr(Ⅵ)的去除产生影响[24]。HA(50 mg·L-1)的存在对两种材料去除Cr(Ⅵ)及还原Cr(Ⅲ)的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图12a),这是因为HA 自身的电负性使其可以被ZVI 和S-ZVI 吸附,从而通过与Cr(Ⅵ)竞争材料表面的吸附位点或通过与之间的静电斥力影响材料对Cr(Ⅵ)的吸附[12],并阻碍部分电子转移[5]。

2.3.3 温度对ZVI和S-ZVI吸附能力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Cr(Ⅵ)的吸附实验表明(图12b),两种材料对Cr(Ⅵ)的去除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反应温度从20 ℃增加至50 ℃时,S-ZVI 对Cr(Ⅵ)的去除量显著提高了38.7%,ZVI 也有类似趋势(图12b)。由此可见,ZVI 与S-ZVI 对Cr(Ⅵ)的去除是一个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以提高材料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12],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2.4 S-ZVI去除Cr的反应机理

为了探究反应机理,对反应前后S-ZVI材料进行了XPS 图谱分析,结果见图13。由材料反应前后的XPS 元素组成对比分析(图13a)可知,反应后Cr 被吸附在材料表面。Fe 2p 分峰拟合(图13b)表明,在709.5 eV 处出现的衍射峰对应为Fe(Ⅱ)的特征峰[25],其含量约占材料表面Fe 元素总量的25.8%;在708.12 eV 处出现的衍射峰对应为ZVI的特征峰[25],约占材料表面Fe 元素总量的1%。S 2p 分峰拟合(图13c)表明,在161.3 eV处出现的衍射峰对应为S(-Ⅱ)的特征峰[26],约占材料表面S 元素总量的37.3%,表明硫主要以FeS 的形式覆盖在材料表面。根据反应前后Fe 2p的分峰谱图(图13b)发现,反应过后,ZVI的特征峰消失,Fe(Ⅱ)由25.8%减少为20.2%,Fe(Ⅲ)-S 则由22.7%增加为33.2%,FeOOH 的含量由50.5%增加为56.6%。这些结果表明FeSx中的Fe(Ⅱ)与ZVI可作为还原剂还原Cr(Ⅵ),其自身被部分氧化成铁氧化物。根据反应前后S 2p 的分峰谱图(图13c),S(-Ⅱ)以及Sn(-Ⅱ)均由反应前的37.3%和26.5%减少为21%,而S8与Na2SO4的含量则分别由反应前的15.2%和21%增加为34.5%和23%,这可归因于S(-Ⅱ)和Sn(-Ⅱ)在还原Cr(Ⅵ)的过程中自身被氧化为单质硫和对应的硫酸盐。

为进一步探究S-ZVI对Cr(Ⅵ)的还原机理,对反应后材料的Cr 2p 轨道分峰并进行了拟合(图13d)。其中S-ZVI与Cr(Ⅲ)和Cr(Ⅵ)结合能分别为576.22、586.96 eV[17]和 589.17、579.98 eV[27],575.96 eV 对应着Cr2S3的特征峰[8],进一步验证S(-Ⅱ)参与了Cr(Ⅵ)的去除过程。由价态分析结果可得,S-ZVI表面Cr(Ⅲ)的总含量为95.4%,即表面大部分的Cr(Ⅵ)已被还原为Cr(Ⅲ),这与解吸实验数据(图7)所表现的趋势相一致。S-ZVI 有更好的Cr(Ⅵ)还原能力可能是由于FeS 本身有一定的疏水性,可以减少改性后材料与水中的溶解氧接触而造成的钝化损失,促进其与水中的目标污染物Cr(Ⅵ)反应,提高了电子利用率,这与电化学分析结果相一致(图6)。此外,FeS中的Fe(Ⅱ)和S(-Ⅱ)可分别与Cr(Ⅵ)形成FeCr2S4[25]和Cr2S3沉淀,使S-ZVI吸附Cr(Ⅵ)能力显著高于ZVI。

3 结论

(1)利用硫代硫酸钠为硫源对ZVI 进行改性,改性后的S-ZVI材料表面具有明显的片状结构,比表面积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显著提高了对Cr(Ⅵ)的表面吸附能力,且改性后材料的磁场强度未明显降低。

(2)S-ZVI对Cr(Ⅵ)的去除机理包括表面的S(-Ⅱ)和Fe(Ⅱ)还原、静电作用吸附以及形成FeCr2S4和Cr2S3等共沉淀。Tafel腐蚀曲线和Nyquist曲线表明硫化改性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子传递能力,提高了ZVI的反应活性和对Cr(Ⅵ)的去除。

(3)ZVI 和 S-ZVI 对 Cr(Ⅵ)的去除更符合Langmuir 模型,去除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材料对Cr(Ⅵ)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

(4)低 pH 值有利于 ZVI 和 S-ZVI 对Cr(Ⅵ)的去除,但S-ZVI在碱性条件下仍对Cr(Ⅵ)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升高温度有利于S-ZVI 对Cr(Ⅵ)的去除;水中HA的存在对Cr(Ⅵ)的去除有抑制作用。

猜你喜欢
改性表面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4
『溶液』知识全解读
太阳表面平静吗
解读“溶液”
P(3,4HB)/PHBV共混改性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中国塑料(2016年12期)2016-06-15 20:30:07
ABS/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中国塑料(2015年11期)2015-10-14 01:14:14
聚甲醛增强改性研究进展
中国塑料(2015年9期)2015-10-14 01:12:17
聚乳酸扩链改性及其挤出发泡的研究
中国塑料(2015年4期)2015-10-14 01:09:19
3.《黑洞表面》(英/美)等
新青年(2015年2期)2015-05-26 00:08:47
神回复
意林(2014年17期)2014-09-23 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