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基于多案例研究

2021-06-08 05:30马少华黎友焕
关键词:动机农产品责任

马少华,黎友焕

■管理学

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基于多案例研究

马少华1,黎友焕2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2.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320)

不同于目前理论层面上逐渐被广泛接受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内外兼具说”的观点,本文结合农业企业运行规律和特征,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运用多案例分析法对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包括盈利性动机、关系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是内生的”。

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农业企业

引言

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承载者和推行者,是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1],不仅是农产品的供给者,同时肩负着发展现代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等责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作为内嵌于一种特殊行业领域的组织形式[2],农业企业既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也带有显著的农业产业特殊性,其制度设计、成长机理、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等势必会打上农业产业、农产品以及村庄文化的烙印。因此,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及背后的动机或许存在着许多有别于其它类型企业的特征与规律,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进行探索和分析十分必要。

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动机的研究,一般是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寻找原因,并形成“内生说”“外生说”和“内外兼具说”三种观点。“内生说”强调企业具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源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Friedman[3],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他的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外生说”虽然也承认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从中受益,但是付出的成本往往大于收益,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外部力量迫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非自愿的行为[4-5]。“内外兼具说”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外部力量对其约束的结果,因此,内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共同构成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6-7]。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内外兼具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认可。

考虑到农业企业的产业基础性地位和战略性地位,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也受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本文结合农业企业的运行规律和特征,采用多案例研究,探究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以揭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规律和特征。

一、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适合回答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解释的领域中所存在的解释性和探索性问题[8]。考虑到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问题尚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加之农业企业的特殊性,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厘清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一)案例选择

为了确保研究切合主题,具有代表性以及现实研究意义,同时兼顾案例的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选择A企业和B企业(基于企业的保密要求,隐去公司名称)作为研究样本。A企业是一家国有企业,成立于1989年,核心业务为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B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于1997年,主要业务为良种种猪繁育、生猪饲养、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等。这二家企业均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本文选A企业和B企业作为研究案例的具体理由:一方面,二家企业成立时间较长,且不同所有权性质,极具典型性;另一方面,由于本人对二家企业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无论是一手数据资料还是二手数据资料,获取较为便利,且资料翔实全面。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具体见表1)获取数据资料,并辅以A企业和B企业的内部资料、网上公开的资料等。整个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如下:第一,在研究问题确定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第二,通过访谈获取相关的信息,并收集研究样本及其它与研究相关的数据文档资料;第三,初步的资料分析,通过将访谈资料等进行记录和编码,使其概念化和范畴化,形成一手数据库。

二、案例分析

在对A企业和B企业的访谈资料以及其他二手资料的编码和分析,发现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包括:盈利;保持市场竞争力;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提高声誉和形象;获得优惠政策;与政府建立关系,获得政府认可;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保民生、保供给的使命;回报社会;参与社会问题解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提出个人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9]。美国耶鲁大学学者Alderfer在Maslow的需要层次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组织情景有关的人类需求概念,提出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ERG理论[10]。该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企业组织是一个人格化的实体,企业目标和发展需求与人的需求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ERG需求理论,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进一步抽象和分类,将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归纳为盈利性动机、关系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这不同于目前学术界提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包括经济动因、制度动因和道德动因的观点。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外部制度环境压力的结果,而是其产业定位所决定。与其说农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是对制度的被动适应,不如说是农业企业主动迎合制度,通过维护和强化与政府的关系,以“影响”或“干涉”制度环境,获取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种相互关系的需要。这不同于目前理论层面上逐渐被广泛接受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内外兼具说”的观点,如在访谈中受访者提到的:

“在B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农民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从分户养殖到集中养殖;从租用农民土地到农民入股;从个体农民到产业化农民;从村庄的分散种植到集约化种养……如此重要的伙伴,如果不能兼顾他们的利益,必然也不可能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何XX,B企业。

“本公司专业定位,它经营的内容和它的目标,应该说本身就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跟其它的公司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做的是批发市场,是一个大的菜篮子工程,它本身面向全社会,至少面向一个城市、地区,它就是一个十足的民生工程,满足当地老百姓的菜篮子需要,这是A企业的天然属性。”——周XX,A企业。

事实上,从受访企业的资料以及受访者的访谈内容可窥视到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是内生的属性。

(一)A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保民生、保供给”

20世纪80年代末期,S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地农产品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物价高涨,极大地影响着S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降低农产品流通中因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昂交易费用以改善当地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成为当时S市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89年A公司在此背景下成立,因此在其创立之初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平抑物价成了A公司的主要责任,经过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业务,从而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随着市场供给的丰富和稳定,农产品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A公司从关注农产品的数量安全转向关注质量安全,开始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和高档化,并着手打造品牌农产品,同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A公司建立了一个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渤海湾三角区以及中南、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将市场、经营户、政府和农户联系起来,使农产品既可以做到真正的互通有无,尤其是在突发灾害时能保障供给,又能降低各经营主体(经营户和农户)的风险,以提高其经营效益。随着居民需求的变化,时代和社会要求,A公司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致力打造了一条几乎全封闭的农产品交易渠道,全方位对进入其交易平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为农产品质量监控提供了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模式。在保障全方位的食品安全外,还需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交易安全,即“绿色交易”。

从1989年创立以来,A公司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从“保障供给、平抑物价”到“保障食品安全”再到“绿色交易”,贯穿这一过程的主线始终是“食品安全”,实际上是A公司将保障农产品供应、平抑物价的基本社会责任发扬到了极致,是A公司设立之初的使命,是响应当地政府获得合法性的内在要求,由此带来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B企业:回报家乡与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办村庄”

B企业成立于1997年,其通过开展“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B企业已形成了以统一经营养猪业产业链为主体,兼营种植业等业务的综合性农业企业集团。

以养猪业为主营业务的B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B企业通过承租X村(前董事长的家乡)的土地进行开展业务,并从2001年起B企业对该村进行了大量的非生产性投资,主要体现在:第一,B企业投资约500万元为村民建设20栋村民楼以及文化广场、道路、水电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使得X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同时,由于养猪业是个有污染的行业,为了保护、优化环境,B企业投入开发沼气,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的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全体村民可以免费使用沼气。2003年起每年投入3万元用于X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第二, B企业每月对X村五保户和60岁以上老人发放每人200元养老金,在2003年B企业还为老人设立“寿星”食堂,并提供每月每人250元的伙食补助。第三,B企业于2000年为X村所属的小学及中学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捐赠30万元;2004年再拨款4万元在X村成立希望夜校为员工子女提供学习辅导;还专门在X村设立了大学奖励金等。第四,B企业为X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以解决本村的就业问题。同时,B企业专门为村民设立“打工失败”基金,为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提供就业保障等。此外,随着B企业的发展和扩张,X村的土地承载能力有限,B企业又先后同周边其它20个自然村签订合同承租土地。对于其它合作村庄,B企业也帮助其它村庄建设,但是仅限于每年资助村委会3万元的经费和免费提供沼气。

实际上,B企业成立之初是出于“回报乡亲,带领大家致富”的想法,X村庄是B企业前董事长的家乡,对X村庄的建设源于组织内部对伦理道德(回报家乡)的考虑,是企业内在的要求。然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B企业对其它村庄的建设也予以支持,则是企业的一种理性行为,通过与村庄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降低与村庄合作的成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诉求。总体而言,无论B企业基于“回报家乡”的价值实现还是出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B企业进行村庄建设的动机具有内生性。

三、进一步讨论

尽管A企业和B企业分别源于不同层面的动因作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但二个案例完全不同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是内生的属性。

(一)宏观层面:与生俱来的使命

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承载者和推行者,是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政府实现宏观政策的有力保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第一,基础性、战略性产品供给者。“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首要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1]。由于在组织结构、生产规模、管理经营上具有优势,农业企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上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的重要主体,A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二,“弱质产业”建设者。农业天然的弱质性使其既有自然再生产带来的自然风险,又有经济再生产形成的市场风险。受双重风险的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收益较低,尤其是在制度环境不利于农业得到公平回报的情况下,农业利益流失严重[12]。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农业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强、经营规模较大,有利于其参与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弱质产业”向“强势产业”的转变。第三,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动者。自2004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十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十五个一号文件都强调了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并出台相关的举措。鉴于农业企业在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共同发展致富,其是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农业市场化之间矛盾的有效载体。第四,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受产业特性的影响,农业企业与农村社区之间保持着各种天然联系。农业企业发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互惠规范作用,积极参与农村社区的建设,进行各种自发性的非生产性投资,包括承担维系社区秩序,与社区共同抵御和防范各种社会危机的责任。

从这一层面上看,许多农业企业从设立伊始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动物”,是一种内嵌于农村、为农业、农民甚至社会创造价值的有效组织。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作为企业公民的一种义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受外部制度环境压力驱动所做出的行为选择,是农业企业从诞生之日起被赋予的使命。可以说,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

(二)微观层面:持续发展的诉求

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投入,资源基础观(RBV)认为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的获得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等,企业才有可能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如果没有各种资源的投入,企业将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社会利益的关注。

受产业特性的影响,农业企业的发展对外部环境和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企业发展所需的有形资源亦或是无形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和农民。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需寻求更多的资源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农业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目标必须获得更多与其产业特性匹配的战略资源。农村社区是一个资源载体,其资源非常丰富,既有自然资源,也有社会资源;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大多数生产资源能够通过社区和自然环境获得,不但可以从农村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初级农产品等),也能够吸纳农民成为股东或是员工。此外,还可将农民发展为农业企业的消费者或是潜在的消费者。由于传统文化对农村的渗透严重,相较于城市,农村社区对规则更缺乏尊重,对市场的感知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3]。不难看出,与其它类型企业相比,农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关系本位的农村社区,企业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非正式制度,例如社会资本等。为了能够融入农村社区并获得各种关键资源,农业企业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遵循农村的价值观念、信任结构以及惯例等,以累积和拓展各种关系网络,争取更多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并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成长于农村,与农村社区存在着传统的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出于回报乡土、回报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等动因,农业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满足农村社区乃至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比如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参与慈善捐款等活动。B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最好的印证。

此外,受产品特点的影响,农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且生产过程中的人工调节与质量控制活动难以程序化,在工业品上易于掌控的“产品质量差异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却难于监控[14]。正是由于农产品的同质性以及质量安全的隐蔽性,农业企业一旦出现局部问题,不但危及自身的发展,而且波及其它类似的企业,甚至牵连至整个产业链,极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行业传染效应。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各种商业和社会行为,保护和提高社会和组织现在和未来的福利,并保证对各种相关利益者产生公正和可持续的利益[15]。为了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农业企业自我约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综上,宏观层面党和政府从来都是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政治高度重视并指导农业发展,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农业企业扮演着多种角色;微观层面受产业特点和农产品特性等影响,关键资源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局部问题则极易引起整个产业或行业的危机,企业自律是农业企业的又一立身之本。尽管理论层面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动力“内外兼具说”的观点逐渐被广泛接受,但国内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接近于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者说是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结论

不同于目前理论层面上逐渐被广泛接受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内外兼具说”的观点,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通过多案例研究,并充分结合农业企业运行规律和特征基础上,对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可分为盈利性动机、关系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且“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是内生的”。

虽然本文对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对于完善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研究,仍需进一步利用更多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大样本调查进行实证检验,确保更高的研究信度和效度。

[1] 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

[2] 陈红儿,丁轩,丁栋虹,等.企业扩张方式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世界,2004(2):143-144.

[3] FRIEDMAN M.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2:119.

[4] 刘彬斌,肖建玲.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责任驱动力、责任协同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28-131.

[5] HUSSAIN M F.Eastern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 Exploratory Study[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2,6(3):1124-1129.

[6] SCHWARTZ M S,CARROLL A 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ree-Domain Approach[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3,13(4):503-530.

[7] PORTER M E,KRAMER M R.Strategy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2):78-92.

[8]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9]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New York:Harper&Row,1943:78-91.

[10] ALDERFER C P.Existence,Relatedness,and Growth[M].New York:Free Press,1972:98.

[11] 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2] 关付新.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形式及演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43-46,50.

[13] 姜广东.非正式制度约束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2(7):35-40.

[14] 罗必良.农业性质、制度含义及其经济组织形式[J].中国农村观察,1999(5):8-16.

[15] CHAHAL H,SHARMA R D.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Marketing Performance: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2006,16:205-216.

The Motiv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Based on Multiple Case Studies

MA SHAOHUA1, LI YOUHUAN2

The view that the motiv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nternal and external, which is gradually and widely accepted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is article is different from it , which combines the operating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selects two representativ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uses the multi-case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tiv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ing profit motivation, relational motivation and moral motivation) i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s endogenou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tivatio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3031)。

F324

A

1008-472X(2021)01-0001-06

2020-12-10

马少华(1986-),女,广东汕头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黎友焕(1971-),男,广东汕尾人,广东财经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本文推荐专家:

曾贱吉,广东药科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组织管理。

陈世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动机农产品责任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动机比能力重要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