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明
1966年3月1日上午,昆明阳光和煦,春光明媚,一列由内燃机车牵引的列车,缓缓驶入尚无站房设施的昆明火车站,站区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横幅上书“云南省昆明市各界热烈庆祝贵昆铁路通车典礼”。露天月台上鼓乐喧天,掌声雷动,成千上万名群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庆贺千里贵昆铁道通达昆明,架起云南边疆通往首都北京的大通道。
从此时起,继米轨火车南站和火车北站之后,昆明北京路的第三座火车站——昆明站,开始崛起于南郊南窑村,民间俗称“南窑火车站”。历史上的南窑村,以烧窑制陶而得名,旧时取土作业的坑塘,形成一片开阔的水塘,称为南窑塘。彼时的进站路,是一条宽13米的简易公路,长约2公里,弹石路面,利用建站时从塘子巷修到站台的施工便道,改建而来,人称南窑公路,这就是北京路南段的雏形。
1970年代南窑村水塘(原载盘龙区地名志》
1966年3月昆明站举行贵昆铁路通车仪式(网络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国防,开发丰富的矿藏资源,推进“三线”建设,国家大力加强西南铁路网建设。1958年,贵昆铁路、成昆铁路同时开建,三年困难时期一度缓建停建。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贵昆线从1964年起,加快建设进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主力的筑路大军,经过多年奋战,攻克乌蒙艰难险阻,于1966年3月,铺通云南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贵昆铁路,全长643公里。至此,由贵昆线直达贵阳后,与早先贯通的黔桂铁路、川黔铁路联网,云南与内地铁路网一举实现接轨,终结云南铁路“只通国外,不通国内”的历史。
1966年4月,铁道部决定贵昆铁路同年7月正式运营。昆明铁路局旋即接手开办出省客货运输,自7月1日起,开行昆明站至贵阳站的旅客列车,初期每日开行一对,后增加到两对。此前,贵昆线沾益至昆明段,于1963年修通,旅客乘坐火车到达沾益后,需换乘汽车前往贵州安顺或者贵阳,再转乘火车出省,极为不便。昆明—贵阳直达列车开通之后,昆明站相继开行至武昌、郑州、北京、上海、重庆和成都的直达快车。货物运输方面,1966年开办货运当年,贵昆铁路完成货物到发量270万吨,充分显示了这条国民经济大动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原定1968年竣工通车的成昆线,被一再拖延。1970年7月1日,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100公里,于1971年1月1日交付运营,云南省打通了又一条连接内地的铁路大通道。在这之前,成昆线昆明至广通140公里路段,已先期交付昆明铁路局运营。这表明,云南经济建设需要修建更多的铁路运输线,为各族人民谋福祉。
1953年版《昆明城市初步规划设计示意图》(原载昆明市志)
昆明火车站是贵昆线与成昆线的接轨站,是我省重要的交通门户,位于城南外南窑村、宋旗营村片区。1958年筹建。1964年建站时,昆明站仅有新线管理处建盖的几栋简陋房屋,作为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系租用宋旗营村的房屋。铁道旁边建了一间临时候车棚。站场周边,农田、菜地一望无际,沟渠纵横,池塘遍野。西侧濒临蜿蜒流淌的明通河、盘龙江,西北面分布着宽阔的南窑村水塘,农舍的倒影,在清澈的水面上晃动……满目水乡田园风貌。
昆明火车站选址南郊南窑村,可追溯到建国初期拟订的城市规划。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昆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从1953年开始编制《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设计(草案)》。有关昆明新建对外铁路的走向,铁路编组站和准轨铁路客站的选址,铁路部门提交了专项研究方案。该方案提出,依据入川准轨铁路成昆线中线方案,经东川、巧家、宜宾至成都,拟由火车北站引出,在城市西北部山区选线北上;拟建贵昆铁路亦由北站引出,沿叙昆铁路东进贵阳;铁路编组站分别设置在北郊金刀营工业区、市区东部大树营仓库区一带;准轨铁路客运站拟设置在火车北站,改建为准轨米轨共用客站。
1954—1955年,昆明市建设局对《昆明城市初步规划设计(草案)》作出补充修改后,形成新版《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设计方案》,该方案属于城市总体规划范畴,对城市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市区功能、市区干道、城市对外交通等,均提出了初步设想。方案提出,昆明市拟向东面发展,铁路(编组)总站布置在东郊羊方凹;准轨客站设于城市南面南窑村,东连贵昆铁路,西接成昆铁路。因攀枝花地区勘探发现重要的铁矿资源,国家确定成昆铁路实施西线方案,由成都经攀枝花、元谋、广通至昆明。
1956年7月,昆明市建设局向国家城建部汇报《昆明城市初步规划设计方案》。方案中涉及城市发展方向和铁路枢纽(编组)站、准轨客站的选址问题,经城建部、铁道部、冶金工业部以及城建部的苏联专家进行专题讨论,最终否定了铁路部门的“北线”规划设想,肯定了昆明市的“东线”和“南线”规划方案,并载入1957年版《昆明城市初步规划设计》。于是,铁路部门原拟订的昆明北站作为准轨米轨共用客站的规划,更改为在南郊南窑设立准轨客运站即昆明站。
1957年版《昆明城市初步规划示意图》(原载昆明市志)
1958年,贵昆铁路与成昆铁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上马开建。昆明站随之展开前期筹建工作。在昆明站东面和西面,率先建成的贵昆线关坡段跨线高架桥,成昆线跨越大观河、大观路高架桥,进入昆明市民的视野。铁道兵奋战在昆明西大门碧鸡关,开凿出昆第一座隧道。与米轨火车相对应,被民间称为“大火车”的准轨火车,距离奔驰昆滇大地的那一天,为期已经不远了!
贵昆铁路自昆明东郊金马村,经昆东编组站引入昆明站,沿途驶过羊方山山凹丘陵地带,分布有产业区、仓储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限。而成昆铁路穿过碧鸡关隧道后,途径昆明西郊工业区,沿滇池草海边缘铺筑路轨,经明波、南坝片区,接入昆明站。成昆铁路昆明西南郊引入段,与产业布局密切结合,有利于产能、运能协调发展,但对滇池整体风貌和居住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亦显而易见。
铁路部门根据昆明城市功能分区,贵昆线与成昆线走向,编制设计昆明铁路枢纽建设规划,于1958年完成初步设计方案,报铁道部审批并上报国家计委批准,分期实施枢纽规划。至七十年代初期,基本建成全省最大的羊方凹(现称昆明东站)准轨编组站、货运站,建成省内最大的南窑客运站(准轨一等站)———昆明站,建成呈贡王家营(米轨二等站)米轨、准轨货物换装站等一系列重要的建设项目。1978年,铁道部决定拆除米轨昆明南站,昆明北站(米轨二等站)改为昆河铁路的起点站、编组站和客运到发站,同时进行站场站房改扩建。这样,昆明就构成一个全国唯一的准轨、米轨并存的铁路枢纽。
1966年7月,昆明—贵阳旅客直达列车开通后,“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8月下旬,北京大专院校的部分红卫兵,乘贵昆线列车到达昆明,进行“革命大串连”。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各地大中专院校可选派革命师生代表,分期分批赴京参观学习文化大革命。此举掀起了全国性的大串连热潮,昆明站客流迅猛增长。实际上,昆滇红卫兵赴京串连很快就成为自发行动,大量红卫兵涌入昆明站无票乘车,列车陷入无序状态,严重超员,晚点成为常态。1967年春节后,中央决定全国停止大串连,昆明火车站以及列车秩序有所好转。
从塘子巷至昆明站的进站通道,因途经和平村,有关部门拟命名为和平路。大串连期间,这条路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风尘扑面。就在此时,昆明红卫兵也在狂热的“破四旧”,随意更改地名,例如将正义路改为朝阳路,拓东路、金碧路合称解放路,五华区改为新华区,盘龙区改为东风区,翠湖改称红湖,如此等等。但广大市民并不认可。与此同时,红卫兵把“北京路”路牌竖立在塘子巷口,箭头指向昆明站,彰显“通向首都北京”之意,引起社会共鸣,获得各方认同。紧接着,从昆明站至穿心鼓楼路段被统称为北京路,延续至今。
贵昆线列车开行初期,昆明站站房尚未建成,是一个露天车站,修了一间石绵瓦屋顶大棚,作为旅客候车室,处于边运营、边建站阶段。昆明站站房、月台、行包房等设施,于1968年8月开工建设。站房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主楼为进站大厅,两廊设售票大厅,旅客候车室3个,共1500平方米,最大可容纳4000名旅客集结。第一代昆明站站房大楼,于1970年7月成昆铁路通车之际落成投用。1971年7月1日,昆明站正式开行至北京的62次直达列车,云南各族人民终于实现乘火车直达北京的愿景。昆明站站前广场占地面积广达3.2万平方米,相当于市中心东风广场的占地面积,为日后车站的配套建设项目,或扩建站房设施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公交公司昆明站调度站场,开设在站前广场东侧,运营服务转入规范化,有2路、3路、23路公交车往返于市区和车站。由于文革动乱影响所致,昆明站进入市区的市政道路及公共设施建设进展迟缓。从塘子巷至昆明站路段,陆续敷设为柏油路面,沿途只有铁路医院、向阳旅馆等少数服务设施。广大旅客穿越北京路南段,一路上经过黄家庄、和平村、前卫营、佴家湾、南窑村、宋旗营等地片,只见农房错落,菜畦连绵,沟渠交织,社员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翠绿的银桦树在路旁迎风摇曳……昆明火车站依旧远离闹市,处于城郊农村田园地带。
1978年昆明站站前广场(网络图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康庄大道,北京路南段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市容市貌日新月异。1978年后,塘子巷至环城南路、至昆明站两公里路段,全部改建成40米宽大道,道路两廊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在和平村地段,铁路医院新门诊大楼,市邮政局,昆湖饭店,滇池电影院,省外贸大楼(今省商务厅)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1980年开业的滇池电影院,设施一流,观众拥跃,紧邻和平村服饰商品和小吃步行街,是城南新兴的餐饮娱乐圈。
北京路从塘子巷路口至交三桥路口,旧时称太和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和街拓展为省城环城东路组成部分,道路两廊相继形成达官显贵的高档住宅区,由碎石路面改铺为柏油马路,车行道宽16米。如今茶花公园内的“石房子”,始建于1937年,是一幢法式风格的别墅楼。闻名遐迩的“震庄”别墅建筑群,创建于1942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按传统园林式布局,系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公馆。解放后,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国宾馆。1952年,人民政府在震庄南面地块修建工人文化宫,南起尚义街,北至南太路(今东风路),西临盘龙江,东至太和街,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
2008年北京路金龙饭店与佳华酒店(网络图片)
1984年北京路南段街景(网络图片)
1988年北京路与东风广场场景(网络图片)
数年之后,在这片早先的水塘、菜地上,崛起一座园林式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主要建筑有工字型大礼堂、电影院、露天剧场、灯光球场、溜冰场,可接待数百群众休闲的茶楼,以及园林、花圃、喷水池等设施,另有两幢被圈入文化宫范围内的别墅,改设为音乐厅和报刊阅览室。1956年4月,矗立于震庄南门、正对文化宫大门的昆明检阅台建成。检阅台主体建筑高约20米,主席台设在二层平台,东、西两翼阶梯式观礼台呈蝶状布局。从远处眺望检阅台,形似一座庄严的纪念碑,它与宽阔的南太路相配合,成为昆明的集会游行中心。
1968年12月,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拆除工人文化宫全部设施,场地用于修建“红太阳展览馆和广场”,检阅台也被拆毁。正当文化宫与检阅台被夷为平地时,中央叫停云南的“红太阳”工程。此后,宏伟壮丽的文化宫变成空旷的东风广场,重建的检阅台是一座阶梯形平台设施。欣逢改革开放,省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工人文化宫。第二代工人文化宫于1985年12月重建落成,其主体建筑呈三塔簇拥之势,主楼19层,高70米,为当时昆明第一高楼。与文化宫配套的东风广场绿地,绿茵如毡,鲜花绽放,春意盎然。1985年—1986年,北京路塘子巷口至交三桥路口拓为40米宽大道。工人文化宫与东风广场、检阅台,共同组成昆明闹市区的标志性建筑群和公共活动中心,形成北京路的文化休闲地带,常常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是广大市民、国内外游客流连向往的胜地。
2009年东风广场与工人文化宫场景(网络图片)
在昆明站片区,贵昆线通车时即开设的国营旅社———向阳旅馆,经装修一新迎客,省农垦总局招待所(今三叶饭店)建成开业。站前广场东面修建铁路大厦,西面设邮政枢纽。颇具规模的南窖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运营线路覆盖全省各地,大楼上钟楼高耸。南窑村生产队通过招商引资,开设金桥大酒店、明通饭店,填平南窑水塘,开办综合市场、旅游汽车客运站。昔日清波涟漪的南窑水塘不复存在。火车站周边,旅客如织,客商云集,餐馆商店栉比,一派繁盛景象。
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前后时期,在北京路南段,一幢幢巍峨的宾馆、酒店、商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涌现出全省首家合资及四星级酒店——金龙饭店,高达150米、37层的五星级酒店——佳华广场酒店,以及锦华国际酒店、友联宾馆、联贸大厦等。开设云南印象商业步行街,盛情接待来自海内外的宾客和游客。
随着南昆铁路(全长898公里)、内昆铁路(全长845公里)先后通车运营,昆明站成了北上川渝,东出黔湘,南下出海口的重要枢纽,到发列车迅速增加。为适应新世纪大幅度增长的客流,2005年1月,昆明站老站房拆除重建,凤凰涅槃,一幢具有傣家竹楼斜屋面、吊脚楼等建筑元素,充满浓郁边疆风情的车站大楼落成投用,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以更加优越的设施和服务,迎接八方旅客。候车旅客容纳量由1500人提高到7000人。日接发列车由原来的25对增加到50多对。靓丽的昆明站,繁华的北京路,成为展示现代新昆明风采的窗口和名片。2005年初,昆明站北广场建有彩色灯光喷水池,这是全国火车站广场少有的景观。后因旅客集结量增大,遂拆除喷水池,设置一座“奔牛”雕像,展示云南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2007年,昆明站添建南站房、南广场。此次新建项目占地3.3万平方米,包括增加候车室、售票厅,增设新轨道,扩建客技站等。征用土地及被拆迁户,主要涉及宋旗营村整体搬迁,易地安置。与昆明站毗邻半个世纪的宋旗营村村民,识大体,顾大局,惜别故土旧居,迁往南二环路南面福兴路宋旗营新村居住,确保此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南站房工程,实际上是北站房的延伸,以跨线高架候车室相连接,合为一个整体,组成双面火车站,旅客聚集人数增至1万人,是当时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火车客运站。昆明站南广场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紧靠二环南路北侧。由于二环南路增建一条匝道,使南广场停车场地受限,与二环南路在交通协调上存在问题,以及其他原因,南站房、南广场建成后,并没有启用。
2005年第二代昆明站站房场景(网络图片)
与昆明站相邻的南窑村,位于昆明主城核心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在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紧锣密鼓声中,于2008年9月启动拆迁安置工作,规划建设“鑫都韵城”小区。由云南腾达运通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打造成以现代化都市枢纽为主的商业商务型综合居住区。2015年“鑫都韵城”小区竣工交房,10多幢高层商住楼耸立于站前路西段。200多户南窑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入住崭新的回迁房。以此为标志,昆明站周边的城中村改建完毕,实现城市化,包围昆明站的村庄成为过去式,全部融入都市核心圈。
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云桂铁路和昆明高铁南站开通运营,云南跨入高铁时代。2017年9月4日,随着昆明枢纽改造的实施,昆明站至昆明高铁南站联络线投入运营,昆明站首次开行昆明站至昆明南4对动车组,昆明至玉溪2对动车。至此,昆明站从普速站跃升为动车、普速列车综合枢纽站,站区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日接发列车由25对增加至70多对,旅客日接发量最高达到11万人,旅客年接发量为1500多万人,成为全省最大的火车客运站。
2020年8月,为了有效解决昆明站南广场旅客进站及地铁1号线换乘问题,改善北广场旅客聚散状况,方便广大市民和旅客出行,进一步提升片区品质和城市形象,昆明市政府与昆明铁路局集团公司,联袂启动昆明站南站房与北广场提质改造工程项目。
昆明站南站房改建项目包括,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两层旅客进站服务厅,16米宽的连廊连接北站房候车室,一层出站厅至地铁1号线A出入口的风雨走廊等。国庆71周年之际,改建后的昆明站南站房敞开大门,迎来第一批进站乘客。昆明站北广场改造项目包括,拆除既有安检作业棚、警务亭、自动售票棚等临时建筑,拆除广场东西两侧既有的环形高架匝道,新建一层面积为6300平方米的高架售票厅、安检、验证的进站综合服务厅,站前设6700平方米的聚散广场。不久之后,昆明站北广场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北京路南端。此外,昆明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由北京路与环城南路交汇处下穿北京路、昆明站站区,驶向滇池畔宝丰半岛。地铁2号线昆明站站点,将设置在北广场旁,届时旅客中转极为方便。
上世纪末,北京路下穿火车北站隧道贯通,使北京路向北市区一路延伸。2018年7月,昆明市住建局发布招标公告,昆明拟投资28亿元,修建一条12公里长的南北大道。这条纵贯昆明南北的道路,北接北京路,南至滇池半岛,双向6车道。它起于北京路南端昆明站广场,以东、西两翼高架桥,跨越昆明站站区和南二环路,向南延伸,经广福路、南绕城线、环湖路,止于滇池半岛。建成后,将形成一条从北市区边缘山麓直至滇池之畔,总长近30公里的南北向中轴大道,有望大大改善南市区的交通出行条件。蓝图已经绘就,未来的北京路南段,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