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子杰
熊子杰,出生于台湾,成长于台湾,父亲来自湖南岳阳。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商学研究所硕士毕业,在台湾科技业服务多年。1990年即到福建考察及投资,见证了大陆经济崛起、壮大的整个进程,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2010年8月8日,在台湾成立第一个两岸商会——台湾湖南商会,为创始会长;2015年6月4日,成为第一个受邀到湖南省省委党校授课的台湾人,讲述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2016年5月,在台湾主办两岸纪念台湾抗法战争胜利活动暨第一届湘军保卫台湾研讨会,受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肯定并作为全球湘商代表得到亲自接见。
因2008年参加湖南湘潭湘商大会的机缘,2010年得以在台成立台湾湖南商会,笔者有幸接触到许多湘贤及老乡,因此获得许多珍贵的湘军保卫台湾的史料,才惊讶地了解到在台湾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流着湘军先贤的血与泪;台湾每一宫一庙、一草一木都蕴藏湘军的英勇事迹,当然也有许许多多为台牺牲的淮军、粤军、台勇 感人故事,而湘军不仅属于湖南,她更属于全中华民族。
陈水扁执政的八年,两岸看似渐行渐远。然而,峰回路转,马英九执政后八年却是海峡两岸关系最辉煌的一页;2016年,在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关系波涛汹涌,如坠崖似地陷入寒冬,两岸同胞莫不忧心未来两岸关系将进入更严峻的冰河期”。两岸看似背道而驰,但从历史长河的轨迹来看,其实不然,两岸必将殊途同归,就如同一架驶向和平乐土的飞机,无论航程中如何颠簸,机长终将带领乘客安全抵达和平的目的地,而任何罔顾民意、扭曲历史的行径终将被两岸人民所唾弃,也无法改变自古两岸就是一家人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台湾人本来就是中国人,因为台湾人自幼学的是中华文化,读的、说的、听的、写的、想的、用的、吃的、住的通通都是中华文化,生活里也全是中华文化,我们信仰的儒道思想的妈祖、关公 过的年、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 哪一个不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台湾人从来没离开过中华文化;台湾人也深深地生活在中华文化里,只是有些台湾人被误导下自己不知道而已。
笔者希望透过这本书让大陆人知道不用担心台湾,要对台湾人有信心,不要怕少数政客倒行逆施的去中国化行径,那只是螳臂当车的痴人妄想,其实台湾很中国的,只是你要去多欣赏、多理解、多看看、多走走;同样的,台湾政客也不用妄想搞什么去中国化”,因为我们台湾人身上流着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遗传着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两岸人民在文化上没有分歧,分歧的是生活环境及制度;会分歧是因为我们以前不重视文化交流,不去了解彼此的文化及生活背景,也不给对方时间及机会去了解。以前隔绝两岸人民的是台湾海峡,如今在直航下早已不再是障碍,但两岸人民的心却未融合,因为在两岸人民心中还有一道墙,一道无形的墙,是我们自己筑起的一道心墙。因此只要我们两岸人民能用信心、耐心去了解这块土地üü台湾;用亲情、感情去对待彼此,相信我们必能推倒这道无形的墙。
台湾少数民族9200年前居住在中国沿海地区,6000多年前辗转顺洋流航行到台湾北部后,再分成10支扩散到全台湾岛,4000多年前再以优越的航海技术渡海到东南亚、中南半岛、大洋洲、太平洋等岛屿地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陈仲玉教授,亮岛1号记者会,2012)。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凌纯声院士及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仲玉教授的研究,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国的原住民都是源自中国大陆东南地区,连澳大利亚的毛利人也是。
何谓台湾人?台湾少数民族?南岛语族人?
根据陈仲玉教授的发现,南岛语族人就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到福建马祖附近,再从马祖附近顺洋而下渡海到台湾,再转往东南亚、澳洲、大洋洲、太平洋等地区,南岛语族的迁徙路线,证实台湾少数民族源自中国大陆。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科学的证据不容许有任何的扭曲,从人类学、遗传学、生物学、考古学等学术研究来分析,国际上都客观地支持台湾少数民族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已是毋庸置疑的。2011至2012年,陈仲玉及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丘鸿霖共同在马祖亮岛发现石器、陶片、骨器、贝冢群、动物骨骸及人类遗骸群,其中亮岛人1号及亮岛人2号”(或统称亮岛人”)两具人类骨骸,经国际最权威的基因(DNA)研究中心的鉴定及解序确认,与台湾少数民族、大陆东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同属一族群。
/ 凌纯声院士(前排左一)到台湾少数民族部落进行田野调查。
/ “亮岛人 1 号”出土图。(资料来源:陈仲玉教授)
/ 右为“亮岛人 1 号”,左为“亮岛人 2 号”。(资料来源 :陈仲玉教授)
其实陈、丘两位的考古发现除证明台湾少数民族与马祖亮岛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台湾少数民族是从大陆东南地区迁移来台湾的事实外,还对台湾族群的起源及全球南岛语族的发源及历史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两岸而言,可以消除一些各说各话的台湾起源争论,否定了台湾少数民族是源自东南亚的论点,也证实及呼应了凌纯声院士在1950年的论点(参见凌纯声《东南亚古文化研究发现》,《新生报民族学研究专刊》第四期,1950)——从语言、风俗习惯、生活形态等多重文化角度来看,台湾与大陆东南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同源同种üü也间接确认凌博士所论述的台湾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临海水土志》一书(《临海水土志》,约公元264年,吴人沈莹所著)中所记载当时夷州人的风俗文化特质,它们应是承袭于这些马祖亮岛人的血统及文化。所以,从远古时期的亮岛人”,到《临海水土志》的夷州人(台湾少数民族)、中国大陆少数民族等都是源自中国大陆南岛语族的血统及文化,两岸民族一脉相承,同源同种。此发现具有科学的根据,非任何人可以任意删除或否定的。
由于亮岛人的发现在台湾属于极度敏感的议题,为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更确保亮岛人基因解密工作及成果不遭到误解或扭曲,并得到国际语言学、考古学等学术界的重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副校长葛应钦教授的妻子将葛教授荣获的徐有庠科技讲座奖的奖金20000美元全数捐出来赞助陈仲玉教授,将亮岛人的检体送到国际最权威单位 德国莱比锡马克斯、布朗克人类演化研究所”(简称马布研究所”)进行基因的排序比对分析。陈仲玉教授表示,经基因解序后发现,“亮岛人1号”(又称海亮哥”)为男性,距今约9280年,基因上接近部分台湾少数民族及东南亚的南岛语族人,也就是说亮岛人1号是台湾少数民族及某些东南亚岛屿族群的祖先,彼此间都存有共同的遗传血缘关系;“亮岛人2号”(又称亮岛妹”),距今有7500多年,被认为是部分中南半岛原住民的祖先。(附录1)
附录 1.为探究马祖亮岛遗址出土的“亮岛人”人种学,荣获徐有庠科技讲座奖的葛应钦教授由妻子捐出该奖金两万美金,偕“中研院”亮岛考古学者陈仲玉教授亲自携带骨骸前往德国国家马普研究院萃取DNA分析,萃取完整线粒体成功,经解序归为E单倍群,E之根谱系,经新突变率计算,距今9280年(8152—11137)。E单倍群主要分布在台湾少数民族、菲律宾、印尼、关岛、马达加斯加及近大洋洲等南岛民族地区,目前在中国大陆皆未见,也未见于傣、苗或南亚等民族。
陈仲玉认为,“亮岛人 的发现确实推翻了 南岛语民族从东南亚岛屿起源说 的论点,因为台湾少数民族是从中国大陆来的,此点与台湾人类学专家陈叔倬博士所述一致,台湾不可能是南岛语族人所谓的原乡”。而基因分析结果也证实亮岛人是比较接近中国西南方一带的壮族及越南的原住民(陈仲玉证实亮岛人是南岛语族祖先,推论亮岛人1号可能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亮岛人2号比较接近中国西南方一带壮族以及中南半岛、越南的原住民)。
陈仲玉教授更指出亮岛人1号来自中国大陆东南地区,而亮岛人2号来自中国大陆西南地区。
试想中国远古时期,一群从中国大陆东南往南的人,在福建临海区域碰到一群从大陆西南往东的人,两群人遭遇,看不对眼就歼灭对方,看对眼就结合,生活在一起。无论当时是否有激战,亮岛人的古文明证明,两个不同地方的族群已经融合并生活在一起了,可能是被打败俘虏的或友善结合成为亲家的,这都已不重要。陈仲玉教授认为,当这两群人相遇及开始共同生活时,他们文化及语言都不同,但他们需要沟通,于是就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即如今南岛语的前身;生活在一起就产生了新的文化,就是所谓的南岛语族文化”,这与汉族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当中原人来时,有些选择留在中国大陆的南岛语族人,大多可能被其同化;而不愿被同化者,选择迁移到外地或海外,“南岛语族文化因此向外扩散传播。有些南岛语族人乘舟渡海到台湾及周边岛屿,成了今日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再转到东南亚岛屿,变成今日马来人及菲律宾人;有些则到了中南半岛;之后他们再向东转往大洋洲、太平洋岛屿;有些向西到了非洲,最远的到达今日的复活节岛(陈仲玉,亮岛1号记者会,2012)。
陈仲玉教授研究团队为更巩固其学术发现及研究的可信度,在台湾马祖进行血液抽样筛检,在50名马祖居民的血液中,就发现有6人与亮岛人的基因符合,这又一次从医学上证实部分马祖居民实为亮岛人的后代,也再次证实当时亮岛人后来确实又迁徙到马祖群岛(《发现亮岛人,南岛语族起源前推》,“中央社”,马祖,2014年9月29日)。
2014年,葛应钦教授将台湾这项重大人类学、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以研究论文方式发表,荣登2014年3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此篇论文名为《早期的南岛民族:进入和移出台湾》(Early Austronesians:Into and Out Of Taiwan)受到国际考古学、人类语言学及人类遗传学等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论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归纳如下:
1.南岛语民族约于11137年前(最有可能是在9280年前左右)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今日的马祖群岛。
2.推翻了认为南岛语族发源地是台湾或东南亚岛屿的观点,认为其实都是来自中国大陆。
3.证实了台湾南岛语族人源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大约在6000年前渡海迁移到台湾的北部,再从台湾北部分十支向台湾南部迁徙。
4.约在4000年前左右,台湾南岛语族人在从台湾迁移到今日菲律宾地区后,再从菲律宾扩散至东南亚岛屿、太平洋及大西洋等岛屿。
葛应钦教授的研究发现与台湾中研院臧振华院士有关东南亚区域的论述不谋而合且相互呼应。早在2003年臧振华院士就指出,中国大陆东南地区南岛语族人能如此容易迁移至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等区域,是因为其实当时台湾和南洋群岛在更新世结束以前,都是属于东亚大陆之一部分,后因冰河期结束,海平面上升,才逐渐成为岛屿。所以,从史前史的角度来看,包含中国华南和台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在内的地区,都包含在今日所谓的东南亚这一范畴之内(“新世纪的考古学 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学术研讨会,2003年10月 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华南、台湾与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关系:生态区位、文化互动与历史过程》,作者:臧振华,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研院凌纯声院士对东南亚古文明的研究发现及论述,也与陈仲玉教授亮岛人的研究发现相互印证,都认定台湾少数民族曾从台湾迁移至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等区域。凌纯声院士更进一步提出:“台湾土著是在古代与原来广义的苗族为同一民族,居于中国大陆长江之南,属于同系的越濮民族 越濮民族在大陆东南沿海者,古称百越;散处西南山地者称百濮。台湾土著系属百越,很早即离大陆,迁入台湾孤岛,后来与外隔绝,故能保存其固有的语言文化;其留在大陆之越濮,则与南下汉藏系文化的汉、傣、苗、瑶、藏、缅诸族混合,有的完全汉化,有的虽习用其语言,然仍保有许多古文化的特质,如文身、缺齿、拔毛、口琴、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猎首、室内葬、崖葬等等,在西南诸族,多能找到。我们根据上面所述 至少可说多数的台湾土著在远古来自中国大陆……”(《东南亚古文化研究发现》,《新生报民族学研究专刊》,第四期,凌纯声,1950;另收入《主义与国策》,44期,1955)这是凌纯声院士的研究发现,当时没有统独问题及争议,当然他不需要也不可能为特定政治主张服务,所以他的论述及研究发现应是非常客观及专业的。
/ 湖南省侗族干栏式建筑。
/ 台东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
一些西方学者专家也纷纷证实凌纯声院士的论点。1997年,澳洲考古学家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教授的研究结果也认为,中国长江下游可能是远古南岛语族的原乡,他们在五六千年前来到台湾,再从台湾辗转迁徙到东南亚地区,再朝东向太平洋、西向大西洋,扩散成今日的面貌。
台湾人类学专家陈叔倬博士表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岛屿应该不可能成为人类族群所谓的原乡”,即使南岛语族人是从台湾扩散出去的,但人不可能在岛屿单独出现,必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来的。
显然,“亮岛人的出现,也证实了陈叔倬博士的说法,台湾非南岛语族的原乡,南岛语族源自中国大陆,因此美国语言学家白乐斯(Blust)教授所提出的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只对了一半。
中国大陆许多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非常相似,也都属于南岛语文化,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员刘少君的研究文章《大陆少数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文化元素的类比》指出,中国大陆南部的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在相貌及语言、信仰、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等文化特质上,都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衣饰、文身、缺齿和墨齿、腰机纺织、方衣与筒裙、干栏式建筑、泛灵信仰(祭坛、祖先崇拜、多灵魂)、连名制、木鼓、腌鱼、腌肉等等,这些文化及风俗特质不仅古代就存在于两岸,今日大陆、台湾、东南亚岛屿某些民族中还都遗留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及习俗。例如,今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侗寨,还可看到干栏式建筑,台湾至今也保留一些干栏式建筑,只是并不多;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中,你还会发现他们的腌肉与台湾少数民族的类似,你到台湾时也可试试台湾少数民族的腌肉滋味。刘少君现任职于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分馆,笔者特致电他,我们共同认为现在湖南流传的腌肉腌鱼习俗也可能承袭了湖南少数民族的腌物文化。现今,两岸少数民族的腌肉文化系出同源,皆承袭中国古代南岛语族的生活习俗。
刘少君认为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都属于南岛语族文化,习俗文化上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
泛灵信仰:一般而言,台湾少数民族与大陆少数民族都有泛灵信仰”。所谓的泛灵是指天地万物皆有灵。泛灵信仰者拜天地万物、祖灵等。两岸少数民族最常见的即为龙蛇崇拜,并且相信祖灵是宇宙的主宰,能够影响一切祸福。
文身:文面或文身是传统台湾泰雅人、赛夏人、排湾人等重要的文化表征,有着族群识别、确认成年、表彰个人勇气和才能等意义。在海南岛黎族,文身是女性结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所必经的神圣仪式。
连名制:连名制是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系谱形式。它是南岛语族文化的特质之一,台湾部分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有连名制的传统。
木鼓:木鼓是用来召众的信号乐器,台湾阿美人、泰雅人、布农人,大陆的侗族、苗族、基诺族、佤族等都保有木鼓文化。
腌鱼腌肉:台湾阿美人称腌物为siraw,泰雅人称其为tmami,大陆侗族称腌鱼为bal wedl、腌肉为kuk wedl。两岸少数民族都有类似保存食物的方法。
/ 台湾阿美人腌肉“希落”。
/ 湖南省侗族腌肉。(资料来源 :刘少君研究员文章)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就是将房屋架在桩上,在大陆,侗族、黎族、壮族等民族的家庭都还在使用此种干栏式建筑,而台湾少数民族仅在会所及谷仓等公共建筑上还保存着干栏式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从中国东南沿海扩散到中南半岛、南洋群岛乃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大西洋、南美西岸诸岛,也就是整个南岛语族分布区域。由此也可佐证南岛语族是从中国东南区域迁移至现今整个南岛语族的分布地,相关的习俗文化也随之传布到各地。(《大陆少数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文化元素的类比》,史前馆电子报,187期,作者刘少君,2010)
中研院 凌纯声院士也认为,大陆许多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同属一个南岛语文化的民族;他研究发现,除了居住在大陆东南地区的高山族少数民族外,还有壮侗语系、南亚语系等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在文化风俗上极为相似。(附录 2)
附录 2.凌纯声院士的中国学说摘要:
早在1950年,凌纯声先生在《东南亚古文化研究发现》一文中就提出一个新颖而大胆的假设:
“我们现在提出所谓印度尼西安文化古代分布的区域,不仅在东南亚的半岛和岛屿,且在大陆方面,自半岛而至中国南部,北达长江,甚至逾江而北,远至淮河秦岭以南。东起于海,横过中国中部和南部,西经滇缅,而至印度的阿萨姆。
根据古史所载,代表东南亚古文化的民族,古代在中国东南者为百越,在西南者古有百濮,后称荧僚,越与濮在古均以百称,言其族类之多,如在春秋时有于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尚有山越,杂居于九郡之山地。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
早在1950年,凌纯声院士在《东南亚古文化研究发现》一文中就提出:“台湾少数民族属于古代的百越,原居于中国大陆长江之南。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在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或至安徽、湖南诸省都是南岛语族群。”
1952年,凌纯声院士进一步提出,台湾少数民族系属中国古代百越族,很早即从大陆迁移台湾,后来与外隔绝,故能保存其固有的习俗文化。让人惊讶的是,此点与半世纪后(2012年)陈仲玉教授的亮岛人研究发现几乎是完全一致的。2014年,葛应钦教授及陈仲玉教授的研究发现显然印证凌纯声院士62年前的论点,从语言、衣服、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信仰、工艺等多重文化元素来分析,台湾少数民族、东南亚原住民是源自中国大陆;台湾少数民族的迁移,文史记载可远溯到三国时期《临海水土志》中夷州人的文化习俗。而陈仲玉教授亮岛人的发现,与凌纯声院士对《临海水土志》夷州人的文化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的迁移,从时间排序上做了一个桥梁、连结,也就是大陆的南岛语族人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已落地生根台湾。
凌纯声院士相关研究是在50年代发表,他的研究主要是靠实地探访、田野调查,在1950年之前不像今日有电脑、网络,还有无人摄影机,当时道路交通极不发达,交通工具也不多,做一个实地探访、田野调查的研究是非常旷日费时的,而且凌纯声院士须探访这么多深山中的少数民族,包括台湾和大陆东南区域、东南亚岛屿、中南半岛等地的民族部落,这是一项有如编辑《四库全书》的工程。凌纯声院士愚公移山之研究精神更令后人敬佩;他的研究成果,与半世纪后陈仲玉、葛应钦两位学者的亮岛人研究发现前后呼应,几乎完全一致。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凌纯声院士就能做出如此前瞻性、专业性的研究成果,更证明凌纯声院士在全球民族学、语言学的学术权威及地位,让后学景仰。
谁才是真正的台湾人?
亮岛人 的出现除了学术上的价值,也让台湾人觉悟一个事实,如凌纯声、葛应钦、陈仲玉等权威学者的研究发现,所有台湾的汉人、少数民族都源自中国大陆;所以没有人有资格自己定义谁是台湾人,甚至自认为是正统台湾人而排斥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