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悦
生活中,有些人总喜欢做老好人,不想得罪任何人……实际上,这些老好人大多数时候处于压抑、隐忍的状态中,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价值感缺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没主见。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安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韦志中指出,老好人与好人不同,好人往往是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不带有任何目的;而老好人的付出与帮助他人更可能是被迫的。有些人可能想要受认可、受欢迎,就尽可能迎合别人的要求;有些人可能出于怯懦,不敢得罪人,故而对别人百依百顺;还有些人因为不想担负责任,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都赞成。
实际上,生活中的老好人往往不快乐。他们一旦压力超过承受能力,还有可能从沉默中爆发:对内否定、怀疑自己,发展成重度抑郁;对外充满怨恨,做出极端行为,甚至会攻击、伤害别人。
对此,韦志中建议,生活中要做好人,但不应做没有底线的老好人,守住三点原则才不会迷失自我:
1. 做好人要力所能及 在发自内心想要帮助别人时,也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帮之事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若勉强为之,不但会损伤自己,也难以帮到他人。
2. 好人不该助长他人的恶俗 话说“帮急不帮穷”,是指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在穷困的时候帮忙。“急”是一时的,而“穷”是一种长期的状态,短期的资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反而会助长一个人的懒惰。真正的助困脱贫,不能仅靠一时的送钱送物,因为这样的慷慨会在不经意之间助长他人的投机和贪婪。
3. 做好人要有是非之心 这一点也是好人与老好人的最大区别,“有求必应”是老好人的特点之一,这会导致他们有时忽视请求的内容,即便不合理、不合规,也会硬着头皮应下。真正的好人应该有是非之心,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法律底线不能碰,公序良俗应遵守,否则只会是害人害己。
(摘自“凤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