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摘 要 本文以高中一次期中测试的作文为例,搜集整理了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对学生的描写语言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明晰描写的作用,并以此为准绳评价写作中描写的有效性,同时围绕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带领学生赏读并完成写作实践。
关键词 描写作用;描写有效性;描写手法
描写是写作中常用到的手法,尤其在高一记叙文、散文为主体的写作教学中,描写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水平的优劣。
我们常以“描写不生动”“语言欠洗练”来评价描写不佳的同学,再配以“描写生动”“语言洗练”的范文来进行赏读。但我们仍旧发现学生在写作实践时,往往不得要领,难解法门。
在近日一次高一期中考试后的作文讲评中,许多学生就提出了对描写手法运用的困惑,许多老师也提出了对描写实践教学的困惑。笔者联系学生作文中所反映出的集中问题和关于此问题的一些教学思考,尝试对“描写”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描写失败,这样的描写语言即我们所说的无效语言。优秀的文章语言必须体现高效能的特点,起到“描骨塑魂”的作用,否则只能是凑够字数的语言垃圾。因而,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来探究,描写语言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在写作中语言无法体现这些作用,这样的语言就要果断删除;无法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些作用,这样的语言就要修改。好文千遍改,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必要将其进行多次修改,使原文在不断的修改中,逐渐趋于完善。学生把握好这个评价尺度,心中以此为准绳,那么写作时就能够将点滴语言聚拢为一,否则就如同漫滩散沙,毫无形态。
描写的作用通常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营造氛围,交待背景,象征主题,暗示结局等。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有大量关于“风雪”的描写,其作用也是不同的,从“朔风渐起”到“那雪正下得紧”,再到“到晚越下得紧了”,风雪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故事也越来越逼近高潮。再如《雷雨》中也有对雷雨天气的大量动态描写,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表现故事的张弛,让读者随着景物的变化去关注故事的爆发点,去关注人物的命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除了正面描写动态的风雪,还侧面描写了风雪,例如林冲刚接管草料场时,作者描写了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等,这些描写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试题如下:
2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秋天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季节。秋风,秋雨,秋水,秋叶,秋花,秋果,还有秋天的那些人们……泰戈尔写了秋叶之静美,杜甫写了秋风遭雨淋的痛苦,毛主席写出了秋光之灿烂,史铁生写出了秋天对已故母亲深切的怀念……
2020年的秋天,是你来高中的第一个秋天。在这个丰富而多情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遇见了什么,又感悟到了什么,发生了哪些让你难忘的事情?深秋时节,让我们在考场里,静下心来,一起品味浓浓的秋意,书写秋天的故事。
请以“秋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题目自拟,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的考场作文中,有些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并没有发挥描写的作用。例如:《秋天里的暖》一文,考生在第一自然段对秋天进行了这样的描写:“秋天,伴随着秋风习习,我开始了高中三年的旅程。秋天,是古人眼里的凄凉,而我的秋却是暖。”而主体叙事却写了妈妈做的一顿早饭和同桌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这两个事件与景物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展现出特定景物下的事件的特殊性。诸如此类的作文在考试中占比较大。景物描写与叙事割裂,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两张皮”现象严重。再如学生作文《秋天》,第一段以“灯如红豆最相思”开头,然后突兀地开始描写秋天的月光,接着写到对奶奶的思念,中间奶奶为“我”熬药的情节与话题“秋天”毫无关系,结尾却突兀的点出“秋天的石榴”。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没有围绕话题展开作文的意识。作文要求的“点题”并不是机械式、拉扯式地应付任务,而是话题与事件相互融合,互动生成。由此可以看出,描写必须要体现出描写的目的性,如果不能体现写作目的,描写就是失败的。
除此之外,描写还要突出有效细节,而不宜使用笼统概括的词语。例如“她是个乞丐”,这并非描写语言,鲁迅的《祝福》中对祥林嫂“乞丐”状态的描写并不是用简单的、笼统的一个词来概括的,而是抓住有效细节,展开描写,先写头发的变化“即今已经全白”,神态的变化“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再写“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作者从抓住祥林嫂的精神崩溃,对鲁四老爷和众人来说已毫无利用价值,再到她沦为乞丐后,无人施舍的现状的描写,一步步凸显祥林嫂的可悲和现实社会的残忍和冷酷。
而在学生作文中,许多描写太过笼统概括。例如有的同学在描写母爱时,只是写“妈妈每天都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对比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翻越月台去买橘子,展现出一位父亲默默而细腻的爱,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描写太苍白无力。有的同学写老师时,只是写“老师们都那么认真负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平等的”,对比《藤野先生》中先生对“我”讲义的批改这一细节的描写(“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笔下的老师没有了特殊性,没有写出这个老师的个性特点。
语言描写也是亟待攻克的难点,一些同学的语言描写就是流水账式的提问与对答。例如,有个同学的作文对话如下展开:
爸爸问:“最近怎么样?”我低下头来没有说话。
爸爸又问:“适应点没?”我回答:“还可以。”
爸爸接着说:“我知道你现在还有点不适应,但已经过了三四个月了,我希望你能快速适应高中生活。”
这样的对话是生活的闲谈,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需要对旁枝逸出的内容进行修剪,让它为树的主干供给养分。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这种语言描写将王熙凤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个性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广田在《散文的欣赏与写作》中写道“(散文)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可见,散文虽然描写的笔法是化实为虚,就如同喝蜂蜜水,我们咂摸其味,知道这是蜂蜜水,但是我们见不到蜂蜜的形。
例如在《边城》中,作者没有直接写这里是“世外桃源”,而是写这里的“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有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等等,写出了边城在乱世中难得的安宁祥和。《荷塘月色》中的“塘上月色”直接写月光的不多,而是宕开一笔,侧面写青雾的“浮起”,又突出月色的质感像“牛乳”“笼着轻纱的梦”。抓住物象的聲色态,采用侧面描写,运用联想想象虚化景象,让人体会其质感,或置身其意境,这些都是景物描写常用的手法。
学生明白了描写的意图,用视听嗅触感描摹人物或景象,就能起到描骨画魂的功效,使得语言精粹,塑造有力,主旨突出。
[作者通联:安徽淮南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