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一,许懋琦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扬州作为一个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经历了复杂变迁和长期不同文化交融荟萃的过程,使得扬州古典园林更加“奇”和“巧”[1],尤其是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新的设计思想传入促成南北融通,匠师互通,扬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产生了新的发展,而扬州何园作为“晚清第一园”,更是晚清时期扬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
何园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历时达13年,占地14000 m3,建筑面积7000 m2,园内有两株大槐树,传说为是双槐园的故物,现今仍有一株。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后来成为为何宅的后花园,所以又称为“何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49岁的园主何芷舠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园林,前后历时13年之久。何园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园林泰斗罗哲文称之为“晚清第一园”[2]。
扬州何园始建于清朝末年,这个时期恰好是园林建筑的集大成时期,园内建筑广泛吸收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特色,同时在传统园林综合化艺术推动下以及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中,坚持自身的造园文化内涵,同时又受地理环境影响,充分结合南北方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丰富了建筑结构的形式美以及造园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讲究以形写神,神行兼备,情景契合,注重整体规划,其功能与形式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营造出居住与游玩相结合的现实环境[1]。园内的建筑一般有其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实用功能一般是满足园林主人及其他成员的居住,休闲娱乐,观赏游玩等需求。精神功能是指满足园林主人审美和精神寄托的需求。这样就丰富了园林中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同时还具有了社会性。
3.1.1 实用功能
园中的宅院部分,建筑布局灵活,风格多变,为园主人居住的地方。湖心有一水心亭,供园主人观赏游玩。往南一点的赏月楼是园主母亲居住的地方;东南角方向上有一排东西方向呈“一”字形排列的独立庭院,这里是何家的祠堂所在地,何家祠堂又名功德堂,是园林内不可多见的住宅祠堂,该区域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商议大事;再往东南不远的方向是跑马楼,形似马鞍[1],用于客舍,供客人居住;东部偏远的一部分建筑,相比于中心区建筑,颜色单一,布局简单,单层建筑,这里是园内仆人的住所,同一个园子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园林内建筑的主从关系。同时在园子中穿插安置一些亭、榭等建筑小品,在点缀了园内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又方便了园主人及游园者驻足观赏,休憩或遮阳避雨,从中可以看出造园者巧妙地设计思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屋内设置了壁炉,同时在地板上上设置通风口,可以起到除湿保暖的功能(图1)。
图1 何园3D建筑模型
3.1.2 精神功能
建筑本身不具有精神功能,但是融入了造园者与园主人的情怀时则就具有了精神功能。造园者往往将建筑与文化线关联,通过园名、题名、匾、额、碑、刻、楹联来呈现,以此寄托园主人的情怀。
首先,何园园名“寄啸山庄”,就是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里的两句话“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1],这里的意思是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同时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位隐士,园主人也借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统治现状的不满以及自身隐居的意愿。
其次,园内的建筑及叠石上有很多的匾额碑刻。比如,东园的主建筑是一四面厅,因其形状似船状,所以又名船厅,船厅上的匾名“静香轩”,在船厅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有李钟豫题写的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3],此两句描写了何园之美,皎洁的月亮是主人,芬芳的梅花是客人,四面墙壁都是美丽的花,水面上那船是家。从诗句里可以看出主人宽广的胸怀,客人的高雅,以及船厅环境的优美。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园主人看淡功名利禄,向往逍遥闲适的隐居生活的意愿,也隐喻了园林作为一种隐居之所的存在。
清朝统治末年,帝国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开放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类商品的流通,新的审美趣味的传播以及新的建筑材料的产生,都带给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扬州以新的思想碰撞与交融。身为当时洋务官员和驻法公使的园主人何芷舠定会受到时势和自身经历的驱使开始转变观念,探索外界新风[4],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建筑造型元素。何园建筑里最具有西方建筑装饰元素的是熙春堂(又名楠木厅)和玉绣楼。
从平面图上看,熙春堂整个建筑呈“凸”字形。熙春堂里面的建筑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所以又名楠木厅,是现存最大一座全部用金丝楠木建成的建筑物,十分宝贵。在楠木厅的正门的两旁分别有两扇特别大的方四形的玻璃窗(图2),这很明显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撑牙,在中国古代,屋檐下方一般装饰挂相,挂落和雀替[1],但是在这里却采用了一种三角形结构,斜边角有圆弧卷,中间镂空雕刻中国传统的花纹卷草纹,它与檐柱自然搭接,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弧线,这里和西方建筑中的柱拱形造型很类似。廊柱是木质的,与西方粗大石柱相比显得轻巧灵活。其次是屋内的壁炉,中国古代都是使用一些独立的烧火炭的炉子,且位于屋内中心与门相对,而在何园东西两副厅中,造园者均设置有壁炉,烟囱顺墙而上通到屋顶并伸出屋面,这种大胆的西方元素的应用着实令人称赞(图3)。
图2 楠木厅玻璃门窗
图3 撑牙廊柱
玉绣楼西式建筑造型更多。玉绣楼一楼过道铺着整齐的青色方砖,二楼为花旗松地板。每一层的每个房间的门的形状大小一样,是极具西方欧式特色的拱门,门上方是玉兰花纹样的栅格弧形窗,内侧是对开的玻璃门,外侧是法式的百叶门,在外边又罩了木质的百叶窗、百叶门,并且门上百叶可以掀起,其多用斜置的百叶片组成,属于外开的活动百叶窗,并且可以随室内遮阳,通风,防雨等需要随时调节它的倾斜角度,这种样式的窗户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屋内房门是以日式拉门进行内外隔断的;玉绣楼的栏杆是简洁的竖条式串珠,位置大
小上下均一致。其中撑牙廊柱和熙春堂是一样的,均采用拱形结构;此外在玉绣楼里也出现了壁炉,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壁炉口周围多了一些浅黄色底的欧洲样式的花卉及蝴蝶图案的瓷砖。房内还有老式的吊灯,铁艺的花床,床上布艺及钢琴等物品,显示出浓郁的欧洲风情,这些均是中西文化相交融的体现。在玉绣楼北楼的北面与复道回廊之间的墙壁上有12个形态各异的洞,这些洞分两排,上面的一排是中国传统的花窗造型,下面一排是具有西方造型元素的洞(图4、图5)。
图4 玉绣楼门及栏杆
图5 十二花窗
扬州何园整个园林坐北朝南,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以及风水学。通过何园3D模型图可以看出,何园的建筑排布密集,且布局灵活。整个园林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和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片石山房在东园南面,园居院落则被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包围,其园内的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5]。西园的建筑最为密集,且建筑四周围绕,层楼环绕,复道迂回,与山水自然相组合形成一个幽深的内向型空间,是全园的山水主景所在,其间点缀假山湖水。整个园子基本形成了“十步一楼,五步一阁”的建筑局面[1],这也从一个方面上印证了何园是典型的住宅园林式建筑。
3.3.1 开放式布局
古代建筑是前面建住宅庭院,后面建花园,俗称“后花园”,或者前为园林后面安排住宅,两者在空间布局上有着明显的区分,尤其体现在各个通道互不相干。而何园在建筑布局上,却具有开放式的观念,彻底打破了景区与住宅前后分区,即前宅后院的传统布局观念[1],玉绣楼的分布位置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一布局特点。由图可以看出,造园者将玉绣楼建在南北两个景区之间的中心位置上,让游玩区域与住宅区域相结合,这是一种创新。
3.3.2 环状分布
从图6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何园各个分散的建筑体就是分散的点,连接这些分散建筑点的各种回廊通道就是线,或呈闭式环状或呈开放式环状,加上建筑节点楼梯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整个何园各楼点在上下两个平面上组成四通八达的一张可控的立体环式网。例如:荷花池南的长廊,底层可观赏西园,并可由西折经白皮松景点再向南进入赏月楼小院,并可由玉绣楼西侧进入住宅区。古建筑楼房与西洋式住宅楼的景色相通,音韵透漫,两类楼房景色融为一个整体。荷花池西园与东园船厅间的双面廊,中间也是隔墙,隔墙东面作为寄啸山庄后门进出园区通道,东侧与贴壁假山逶迤的石阶登山通道相通,西侧可通向蝴蝶厅、桂花厅[6]。
图6 何园平面图
何园之所以为成为“晚清第一园”是因为其园内复杂多样的廊,且采用上下两层廊,如四合回廊、曲廊、复廊、双层廊、单面空廊、双面空廊[6]等。这些廊既起到连接各个建筑的作用,又方便了园主人日常起居,其中双层廊还便于从四面八方观赏游玩,眺望远处,还有遮阳挡雨的作用。
玉绣楼的四合回廊(图7),其廊道东北进出口处与牡丹厅紧邻,可出入东园;西北进出口处与赏月楼小院相通;西南进出口处直达楠木厅;东南进出口处与骑马楼相连,通往片石山房、祠堂与花园巷南大门。其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环形四合通道,又处于全园大环形网络的中心位置。又如大花园二层的复道回廊上,用一片墙将读书楼与蝴蝶厅及西园景区分开,取得安静的读书环境,同时使一条回廊通往三个方向,这种复道回廊是十九世纪的首创,被誉为“建筑史上立交桥的雏形”[6~10]。
(a) (b)
本文从建筑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扬州古典园林何园的造园艺术特色,何园建于晚清时期,在受到西方建筑设计思想以及西方建筑新材料的影响下,又结合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吸收南北方造园特点,以具有实用与精神功能的建筑单体为单个点,以各式各样的廊为串联各建筑的线,其中加以景观小品,花木配置,最后形成了具有何园自身独特建筑景观的扬州古典园林,同时对后期修复何园部分建筑起到一定的依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