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海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应对当今变革的关键所在,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亟需变革,“名师工作室”出现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据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10日报道,全国最早设立的名师工作室是上海市卢湾区名师工作室,《中共卢湾区教育局委员会卢湾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文件被视为名师工作室正式面世的标志。经过多年发展,从各省份看,江苏、浙江、上海、吉林等省市名师工作室建设质量优于其他省份,堪称典范;从学科看,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占比约为六成,而非高考学科的艺术、心理、体育、综合实践等占比较少。
一、学校育人方式变革需要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建设名师工作室,要立足课堂,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围绕学科建团队,立足专业谋建设,依托建设提能力。经过一线教师的长期探索实践,名师工作室发展日渐成熟,作用日益凸显。
1.引领学校教科研发展。名师工作室是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引领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共同体。一方面,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活动搭建了学科教育研究活动的框架,各种交流、研讨、报告等有力撑起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总体框架;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关注的、研究的、实践的必然是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热点”,这些“热点”又会孕育新的、更多的“热点”,更多教师投身于这些“热点”,必然会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2.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工作室共同愿景引领下,工作室成员共同研课、共同研修,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不断开发课内外活动形式。工作室开发校本化、地方化特色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各成员尤其是主持人,学习先进理念,充实教育内涵,厘清模糊观念,凝练教育主张;各成员互动、交流、碰撞,提炼共性特征,萌芽教育流派。
3.带动教师集团化发展。正像美国教育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所说:“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的对一套共享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主持人有宽廣视野和丰富经验,年轻教师有热情和创新活力,工作室成员都会在专业化道路上取得成功。“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4.助推教师突破专业成长瓶颈。有学者将教师专业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活力阶段、困惑阶段、成熟阶段、高原阶段、职业幸福阶段。做事是突破各阶段瓶颈尤其是突破高原期的法宝,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容易快速接受新理念,但缺少实践经验,需要有专业引领,老教师功成名就,容易无法突破自我而在专业发展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需要有刺激和驱动。在一个共同体中,老中青合作,互促互惠、各取所需、突破瓶颈,实现共同发展愿景。
二、核心理念和运行模式支撑名师工作室科学发展高效运行
从目前各地名师工作室发展情况来看,工作室运行主要遵循以下核心理念:
开放发展。名师工作室内外、所在学校内外甚至所在区域内外联动,引进来,关注新动态、吸纳新思想、走出去,交流新做法、宣扬新主张。开放发展,内外合力,实现资源最大化,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
协同发展。《说文》提到,“协, 众之同和也。同, 合会也。”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完成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理论修养、实践经验、生活阅历各有差异,在共同体运行中,发挥所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创新发展。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育人使命有新要求,对育人过程有新规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主题项目设计,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更需要创新发展,在理念内涵上更新,在教学模式上创新。
工作室运行离不开主持人 “引领”,离不开各成员“随动”,将二者维系在一起的是名师工作室创立时确立的共同愿景。一般来说,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主要有“权威式模型”和“主题式模型”两种。前者以某一名师为核心组建,主要是研究、挖掘、传播名师的教育教学特色或思想,主持人是权威、是核心,同时面对每个成员,平行线互不交叉。后者因对某个或某类主题的共同兴趣聚在一起,地位平等,在共同体研修中,主持人起到促进研究深入、引发实践探究、组织团队反思的作用。
两种模式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运行效率与实际效果。无论哪种运行模式,研读理论是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工作重点,求真求实是关键所在,课例研习是有效手段,学术研讨是交流契机,学术性写作是成果凝练与理念提升。
■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