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受到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春酒》。梳理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对这篇散文的解读的切入口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解读当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共性角度来看,解读者都能够发现这篇散文是关于春节的相关描写,同时在描写的过程当中作者又有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从个性的角度来看,解读者往往会从课文的不同关键词入手,然后进行相关的演绎。应当说,无论是共性的发现,还是个性的选择,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而言都是合适的,这样的判断也符合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到一丝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如果不能有效的消除,那学生就很难真正读懂这篇散文。很显然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那课文解读是不到位的。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瑰丽绚烂的园地。阅读教学有其根本的命意:一是通过阅读传播人类文明,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二是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1]尤其是对于《春酒》这篇课文而言,坚持这样的认识然后去解读,并努力消除学生在阅读中的陌生感,应当成为本文解读的一个重要切入角。
一、春酒是“地道家乡味”的载体
《春酒》原文中说的是“道地家乡味”,在表征意义相同的情况下,笔者选择“地道家乡味”的说法来阐述。从实际意义的角度来看,“春酒”的概念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熟悉,但众所周知,像《春酒》这样的散文,想要告知学生的绝不只是春酒这个概念,从全文的行文角度来看,课文最后一段当中所說的“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当作者自己“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于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时,所描写的其实是对她远离了几十年的故乡的思念,正如有解读者所说,这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一杯春酒。[2]由此可以认为,当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只有紧扣对故乡的思念,才能打开文本解读的大门。
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的发现,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解读的切入角度,正是从对故乡的思念切入的。但笔者以为,“把戏人人会做,个人技巧不同”,“对故乡的思念”在很多文本当中都有体现,但是在《春酒》这篇课文里却有着一个独特的载体,这就是春酒——一个应当具有“地道家乡味”的春酒。
地道家乡味强调的是家乡味的地道,实际上当作者远在他乡且能够如法炮制的时候,儿子却是“挑剔”的——虽然“如法”,但却不是“地道家乡味”。因此这篇课文中的春酒实际上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妈妈所制的春酒,另一种是自己所制的春酒。可以肯定的是,正是春酒承载了“地道家乡味”在课文中的所有内涵。因此对课文的解读,就应当从“地道家乡味”切入。
二、在《春酒》细读中感悟“家乡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人据此解读《春酒》认为借助于刘勰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前句讲的是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后句讲的是读者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通过文辞领悟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情感。[3]那么在《春酒》这篇课文的细读当中,如何去感悟地道的家乡味呢?笔者以为课文当中还有一处细节应当重视。
上文已经提到,课文中的春酒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妈妈制作的春酒,一种是自己制作的春酒。妈妈制作春酒的时候身在故乡,所用的材料都是家乡的材料;自己制作春酒的时候身在异乡,即使是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八宝酒,却依然不可避免的被挑剔。这可以让阅读者也就是初中学生,能够领悟到一个道理:真正的地道家乡味,应当是生于家乡长于家乡的材料制成的物品的味道。
这样的结论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自主得出的,这一结论的得出,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细致解读。但是要感悟家乡味,对课文的解读还可以更加细致一些。比如说,当课文中的“我”远在异乡的时候,其实也有着同样一个身份,那就是“妈妈”。
在课文的前八段,课文中的妈妈就是“母亲”,紧扣母亲这个人物角色有许多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直接的描写,比如说“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间接的描写,比如说“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无论是对春酒的直接描写,还是对春酒的间接描写,其实总在体现一个要点,那就是无论是春酒的制作还是食用,在故乡那个氛围里味道才是地道的。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故乡”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故乡的思念,往往正是将情感寄托在像春酒这样的饱含着故乡味道的物体之上。
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我”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儿子的妈妈。我以妈妈的身份给儿子制作春酒的时候,儿子的体验却与自己完全不同:当“我”的身份是孩子时,我对春酒是无限期待的;当“我”的身份是母亲时,“我”也希望自己曾经的经历能够在儿子身上得到延续,然而儿子的体验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儿子与自己的情感是背离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儿子的“挑剔”,才让自己内心那种最为淳朴的思想情感被激活。于是课文解读者就在最后一段看到了点睛之笔——“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三、文本中“地道家乡味”的意涵
地道家乡味的载体是春酒,课文的标题是春酒,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春酒毫无疑问是课文解读的线索之一。这实际上是一条显性的线索,隐性的线索实际上是“地道家乡味”。这一点其实初中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有所发现,不少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详细解读后,形成一种认识:课文前面花大篇幅写自己小时候所体验到的与春酒相关的生活细节,看起来琐碎,但是在读到课文最后两段的时候,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用一些学生的话说“正是因为通过对前文大量描述的仔细阅读,才发现最后的描写虽然简洁,但却如同丰沃的土壤之上生长出的一朵花一样引人注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对最后一段所提出的问题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却让阅读者有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阅读者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然后去获得新的理解与认识。这样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隐性线索,也就是“地道家乡味”的理解更加深刻,而这也就化解了学生在阅读当中产生的陌生感。
对于学生这样的理解,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评价。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点评要精到:“精到”是“精细周到”之意,在此处指教师点评要“及时、精准、到位”。它需要做到两点:点评及时有效,点评精练到位;拒绝重复,拒绝模糊,拒绝单一,力求纲举目张,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发挥教师课堂话语的最大效益。[4]只要教学评价能够真正达到这样的标准,那就能够引导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真正读出“地道家乡味”的意涵,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严建彪.关乎宏旨 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33-34.
[2]许明霞.《春酒》课堂实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35.
[3]张合宝,邹欣.品读领悟 披文入情——《春酒》教学设计及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7(1):89-93.
[4]刘勇.追求“四有”,让课堂点评更精到——以《春酒》的课堂教学点评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3(10):35-36.
洪晓琴,甘肃省武山县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