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阅读链接”之力,助阅读教学策略优化

2021-06-06 00:59赖秋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3期

赖秋好

【摘要】统编教材倡导“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线并进,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每册语文教材中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里面课文的内容都围绕主题编排的。教材编者力求通过“阅读链接”的方式进行课内拓展,丰富教材的课内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构建起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体系。这些“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围绕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编排,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也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阅读链接”从对比阅读、深化主题、巩固学法、写法迁移、落实语文要素以及拓展阅读几个方面探讨,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链接;对比阅读;深化主题;巩固学法;写法迁移;落实语文要素;阅读教学策略优化

统编教材倡导“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线并进,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每册语文教材中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里面课文的内容都围绕主题编排的。教材编者力求通过“阅读链接”的方式进行课内拓展,丰富教材的课内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构建起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体系。

这些“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围绕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编排,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也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于教材中所编排的“阅读链接”,我们该如何定位和使用?是仅作为文本内容的拓展吗?我们首先得梳理教材,厘清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与编者对话。下面以六年级的上册“阅读链接”为例,看看每个单元的阅读链接与单元主题以及交流平台、习作的关联。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见“阅读链接”并不仅仅是教材文本的内容拓展,而是教材文本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教者在教学时与课堂教学对接,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思考、发现、实践、运用。可见,“阅读链接”的编排有教材编者的用意在,“阅读链接”重在用,并有用的方法提示,并非简单的文本内容的拓展那么简单。

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这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原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的词语搭配,词句组织等语感经验。当然每册教材都设有训练专题,每单元又设有训练重点。我们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恰当使用好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该在何时链接呢?下面以六年级的上册为例进行探讨。

一、巧用“阅读链接”,对比阅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里的“理解”,既包含对语言文字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包含对语言文字形式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思维与想象等复杂心智活动的实践过程,呈现为理解与感悟两种基本方式。而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对比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课文《丁香结》后编者编排的“阅读链接”是与丁香结相关的四句诗句。四句诗句都是以丁香比喻愁怨,与课文作者是借丁香结表达自己从容豁达、无惧无畏的开阔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丁香结》这篇课文的中心主旨对于六年级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以在课文中穿插“阅读衔接”里的四句诗句,让学生品读从而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这样就能较好地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同时,教者还可以利用作者和诗人表达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去比较阅读,去谈感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文课才应该充满生活的气息。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前者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后者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可见,巧用“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二、妙用“阅读链接”,深化主题

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阅读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是读得深刻;阅读教学则须在教师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做教学的转化,要科学而艺术化地将本真的解读传递给学生,更要“出其然”。假如深人深出,学生便难以理解,讲比不讲还要糟糕。“出其然”正是要教学做到“深人浅出”“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好的故事》。鲁迅的文笔比較隐晦,语言表达又与现在的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与有趣对小学生来说,体会起来难度还是不少的。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就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阅读链接”中的材料选了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冯雪峰的《论<野草>》介绍了《好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如何而来,也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同时点明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通过名家的评论,帮助学生理解课外的难点,更好地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妙用“阅读链接”,学会归纳整理,加深理解文本。

三、善用“阅读链接”,巩固学法

学生学习语文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需要教师给予直接的帮助、给予方法上的指点。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感悟,缺乏具体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就是让学生在黑暗中胡乱地摸索,阅读效率自然就低,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要给学生一根行走的拐杖。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灯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重提示导学,略面面俱到;教学过程是重整体把握,略细枝末节;教学方法是重自学引导,略精读深究。在学习《灯光》一文时,教学伊始,教者就详尽地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两个方法:一是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从人物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那细腻的真爱;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里面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之处,领悟表达的方细节见真心。而“阅读链接”是多篇材料,分别是《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和歌曲《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这个时候,教者就可以把学《灯光》的学法在《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这些文章去巩固,如“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较快的速度默写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边读边想”等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