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2021-06-04 16:59丁立江
环境与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宜居生态农业

丁立江

说到乡村,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有不同的画面呈现,有的是幸福生活的田园家乡,有的是孩童时期嬉笑打闹的欢愉乐园,有的是闲暇时光休闲度假的那一抹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是农村人居环境良好、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2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如期发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第23个,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一号文件全文用“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5个部分来深刻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一号文件正式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在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导向,彻底摒弃过去单纯依靠过度消耗农村农业资源的“三农”发展方式,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习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雄辩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生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我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守生态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在乡村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广大乡村各自独有的自然生态优势,深挖生态潜力,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发展方针为指导,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将我国乡村所特有的生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生态宜居的金山银山。

“两山理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受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我国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系统,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典型案例,这直接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通过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逐步推动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工作。通过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通過建立河长制,逐步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同时,我国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性治理。一方面严控入口,严禁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染扩散到农村地区。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农村污染整治力度。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推广保护饮用水源、施用有机肥、使用可降解性农膜、使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发展对水环境和土地等生态资源的污染破坏。同时,在有机农业技术支撑下,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使广大农民在享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同时,农业生产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生态化、生活宜居化是关键。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优秀的人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资本等乡村振兴所需的关键要素加速向广大农村地区流动,进而带动和孵化出一批超越传统农业的现代高附加值农业——现代观光农业、有机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从真正意义上助推传统农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让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产业化、农业产业绿色可持续、生态宜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两山理论”践行地,顺势带动乡村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乡村高端生态游、高端民宿消费以及农业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围绕“两山理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广大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从根本上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战略支撑。

当前形势下,唯有农业因地制宜地搞好乡村振兴的生态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活清洁化、生产技术有机化才能在我国乡村落地生根,习总书记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能变为美好的现实。建设生态宜居、产业发达的美丽乡村,既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顺应广大农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需求的生动实践。

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三农”政策始终都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其着眼点都始终致力于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宜居中国美丽乡村集群。

党领导人民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都是立足于建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所绘就的乡村振兴图景中,应该是配备不断优化的乡村人居环境和更加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以及更高水平的乡村公共服务能力。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所进行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亟待进一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客观存在着乡村发展资金匮乏、建设周期较长等现实问题。部分乡村地区由于缺乏内生性增长动力,在“等、靠、要”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存在搞“盖新房、造新村”等形式主义严重的极端现象,更有甚者基层组织存在缺位现象,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部分乡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不足及养护缺位的严峻问题,亟待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整治工作。

广大乡村基层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精神,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中,尊重科技、运用科技来实现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客观发展规律为基础,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种植养殖模式变革,与时俱进地产出更多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产品,将蕴藏在广大农村的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态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地实施,从根源上打通城乡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圈。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的极端情况下,我们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实绩确保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元之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工作论述落实到位,让广大农民兄弟姐妹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博士、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

猜你喜欢
宜居生态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