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伟
早春,一個和暖的下午,我走在校园的操场上,看到迎面有两个女孩儿从图书室里走出来。那个瘦瘦的女孩儿说:“你想不想也去研学?”“当然啦!出去研学,肯定特别有意思!”另一个女孩儿满怀向往地回答。她们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书。
自从希乐舅舅的《研学故事,行走的风景》这本书走进校园,研学故事让孩子们津津乐道,“研学旅行”成了孩子们的热门话题。孩子们的热情驱使着我,走进图书室,和正在上阅读课的孩子们聊了起来……
这一次,我们研读的故事是《一次也没哭》。不少孩子参加研学营,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哭鼻子在所难免。读完这个故事,孩子们最普遍的体会是:“小雯”和“好好”两个小女生开始都想妈妈,“哭法”各不相同,慢慢地都变得独立了,最后的“一次也没哭”证明了她们的成长!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探寻故事中体现的“成长”。有的说,小雯明明知道自己会想家还主动要求去研学,她当时一定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要为她最后的选择点赞;有的说,好好由一个晚上哭几次到第四天晚上一次也没哭,简单数字背后的经历很珍贵;还有的说,小雯对妈妈报喜不报忧,打完电话偷偷地躲在外面哭,不让室友看到,看似柔弱实则坚强……
孩子们还谈到了故事中的许多细节:故事开头说“小雯说话的声音很小,像只小蚊子”,后来“一边走一边跟我聊天”,她变得开朗了;好好“在我不忙的时候悄悄地告诉我……”好好真懂事;希乐舅舅18岁时才第一次离开家,小雯和好好在年龄上是“完胜”希乐舅舅的;更有人说,从希乐舅舅记录的这么多研学故事看,研学是孩子和大人共同的成长……我真要为他们喝彩,想不到他们竟能把故事读得这样透彻!
聊着聊着,孩子们从书中的人物聊到了自己——
一个文气的女孩子说:“从四年级起,我和爸爸妈妈分床睡,这让我开始变得独立,试着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而不再遇到问题就马上去问妈妈。”我说:“你现在已经是一个有主见的小姑娘了!”
频频举手要求发言的男孩子刘静鑫说:“我从小很少哭,除了出生时以外只有一次。”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继续说:“去北京参加比赛没拿到冠军,我忍不住哭了。我认为哭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哭过之后,我更加努力了!”我为他竖起大拇指:“想哭就哭真好!你和小雯、好好一样,在哭中成长着!”
我留意到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儿眼含着泪水,便走到他身边听他讲述:“我第一次离开妈妈时心里很挣扎,但是自己忍着没哭出来。”我拍拍他说:“以后想哭时,如果怕人笑话,也可以学小雯偷着哭。”同学们笑声一片,他也破涕为笑。
一个很机灵的男孩子站起来说:“我离开父母时不但没哭还很开心。我妈管我太严了,可算躲开我妈的监控和唠叨了,我才不哭呢!我猜,研学营里肯定也有和我一样的人!”
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特别特别想跟着希乐舅舅去研学!”我猜,也许他想要看看希乐舅舅其人,也许他对书中的研学经历十分羡慕,也许他想走进希乐舅舅的研学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