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宁,黄 帅,张冀涛,郭立坤,马海鹏,刘 娟,梁 娜
泪小管断裂是少儿常见眼外伤疾病[1],泪小管断裂后主要并发症为持续的溢泪症状,Ⅰ期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并植入泪道支撑管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措施[2]。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刺激轻、置管状态安全、吻合效果显著等特点,成为临床常用泪道支撑管[2-3]。我院于2016-03/2019-11对收治的37例37眼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均采用新型硅胶管逆行置管术治疗,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对象收集2016-03/2019-11邯郸市眼科医院眼外伤科和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少儿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37例37眼,年龄0.9~15(6.7±2.6)岁,其中男24例,女13例。单纯下泪小管断裂29眼,单纯上泪小管断裂6眼,上下泪小管均断裂2眼。受伤原因:锐器伤17眼,摔伤9眼,车祸伤6眼,犬咬伤2眼,其他3眼。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均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完善术前检查,均在全身麻醉下行Ⅰ期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术中采用逆行置管术,植入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图1)。纳入标准:泪小管断裂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时间在受伤后48h内完成。排除标准:年龄≥18岁;手术失败或术后随访缺失;手术时间超过48h;合并泪道疾病病史或全身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术后未按计划完成随访登记。
图1 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图 两粗段与细段为连续而管直径不同的硅胶管,两粗段为中空管,内可插入金属针芯,辅助支撑管植入。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常规清创伤口,碘伏及酒精消毒术区,无菌巾包头,铺无菌洞巾。麻醉:给予口腔插管,常规静脉联合吸入麻醉。手术操作:(1)寻找断端与置管:1)鼻侧断端:所有患者均在直视显微镜下寻找到鼻侧断端;2)逆行置管: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A端(为表述清楚,其中任意一端为A端,另一端为B端)经下泪小管颞侧断端逆行穿入,自下泪点穿出,拔出金属针芯跨过泪小点后,再复插回A端硅胶管内待用(图2);3)鼻侧断端置管: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B端自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插入,到达泪囊内后转折向外下方,顺势进入鼻泪管,棉签压住鼻侧断端插入口轻轻拔出金属针芯,留粗段于泪囊内;4)上泪道置管:泪点扩张器扩开上泪点,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A端经上泪点插入,进入泪小管、泪囊,转折向外下方顺势进入鼻泪管,棉签压迫上泪点后轻轻拔出金属针芯,留粗段于泪囊内(图3)。(2)预置缝线:8-0可吸收缝线于泪小管断端前、上、下三个方向预置缝线,6-0缝线间断缝合“内眦韧带-眼轮匝肌”复合体,然后再分别结扎泪小管断端间预置的8-0缝线。(3)缝合伤口:6-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伤口下段肌肉、皮下组织及皮肤,8-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结膜侧组织。(4)术毕、术眼涂抗生素眼膏并加压包扎。
图2 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逆行置管示意图 支撑管一端(A端)自A1处泪小管颞侧断端逆行插管,再经A2处插入泪囊内。支撑管另一端(B端)自B处泪小管鼻侧断端插入泪囊。
图3 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逆行置管术后示意图 硅胶支撑管两粗端留于泪囊内,细段留于两泪小管及泪点之间。
1.2.2术后随访术后视情况给予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术后48h打开换药,局部点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4次/日,加替沙星眼用凝胶点患眼1次/晚。常规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眼睑、泪小点及支撑管位置等情况。视情况术后1wk拆除结膜面及皮肤面缝线。术后约3mo拔除泪道支撑管,分别于拔管后第1、2wk,1、3、6mo,常规冲洗泪道并记录泪道冲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2-3]:治愈:无溢泪症状,泪道冲洗通畅。好转:轻度溢泪,泪道冲洗有少量液体反流,即通而不畅。无效:溢泪或泪道冲洗不畅,液体自原泪点返流。治愈率只选择治愈眼数,有效率选择治愈和好转眼数。
泪小管断裂37眼中,治愈31眼(84%),好转5眼(14%),无效1眼(3%),总有效率达97%。术后并发症:伤口局部红肿4眼,加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每天3次,无严重感染及需要清创治疗病例;新型硅胶管意外脱出3眼,均发生在术后近2mo,冲洗泪道通畅,未再植新型硅胶管治疗。所有患者未发生泪小点撕裂、泪小点位置异常、成角畸形等相关并发症。无效患者1眼(3%)为合并骨性泪小管骨折,无明显溢泪症状。
在眼睑外伤中常常合并泪小管断裂,尤其是下泪小管断裂尤为常见[4-5],而下泪小管是引流泪液的主要通道,未及时手术或手术不成功常常引起持续的溢泪症状。在少儿泪小管断裂病例中,由于少儿自身好动、不配合治疗、组织娇嫩等特点,对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难度和术后支撑管安全性均有较高的挑战[6-8]。在本研究中37例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中,以男性少儿为主,下泪小管发生率多数,这一点与成年人发生概率相仿[9]。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手术一般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寻找到鼻侧断端后,往往不能常规使用冲洗针头冲洗确认,需要有充分的临床经验,依据鼻侧断端“喇叭口”样泪小管黏膜结构进行确认。(2)眼睑泪道组织娇嫩、弹性好,泪小管断裂后断端常向两侧回缩,寻找鼻侧断端需要有精确的解剖位置,避免盲目地反复寻找,减少医源性损伤和节约手术时间。(3)术后按医嘱滴眼液点眼,注意局部卫生及防护,加强对患者及家属正确护理方法的指导,加强患儿的安全意识。在本研究中,针对少儿泪小管断裂的特点我们选择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图1),该硅胶管设计为两端为中空的粗端,留置状态位于泪囊内,限制支撑管移位,中央为起治疗作用的细段,支撑泪小管断端愈合,通过对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37眼的临床观察,治愈31眼(84%),好转5眼(14%),总有效率达97%,与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相仿[1,4]。无泪小点撕裂、泪小点位置异常、成角畸形以及意外脱管等并发症发生。因此认为新型硅胶管具有外观隐匿、操作简便、损伤小、长期置管安全的优势,这一点与Chen等的研究相似[2,6]。
由于少儿泪小点环形肌弹性回缩能力较强,扩张器扩张后往往随着扩张器拔出而迅速回缩,给插入硅胶管留下的窗口时间较小,临床有时需要反复多次扩张。以往的经验是扩张泪小点后保持扩张状态1min,或者矫枉过正适当的将泪小点扩的更大一些,这些操作存在泪小点撕裂、泪小管损伤的特点。我们在少儿泪小管断裂吻合临床实践中,发现逆行置管法与其他学者[1-2]的泪道置管方法不同,更加适合少儿患者。逆行置管法主要目的是减少泪小点扩张器对下泪小点的损伤,和降低颞侧断端撕裂的风险。因此,我们对少儿泪小管断裂病例采用逆行置管法,能很好地避免上述缺点。逆行置管法即硅胶管自颞侧断端逆行插入,自泪小管点穿出,硅胶管自泪小点内缓慢娩出。逆行置管法主要的注意事项是拟行置管时要确认泪小管颞侧断端,我们的经验是先用泪道探针或冲洗针头明确泪小管。
在少儿泪小管断裂病例中,支撑管的留置安全性至关重要[2]。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其设计是让置管状态更为隐匿和安全。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的两端是中空的粗端,中央有辅助置管的金属针芯,留置状态两个粗端留于泪囊内。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的中央端为长约2cm的细段,留置状态是细段留置于上下泪小管及两泪点之间,体表投影呈“U”型,外观隐匿。这样的硅胶管较为适用于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中,无需经过鼻腔操作,具有植入状态隐匿、操作简便、损伤小适合长期留置等特点[2,10-14]。37例泪小管断裂患者无早期意外脱管现象发生,这一点与其他学者结论相似[1,9],但术后2mo左右有2例发生意外脱管,由于冲洗通畅,未再重新植入支撑管。
少儿泪小管弹性较强,泪小管断裂后易向两侧回缩,尤其是断端距离泪小点较远的病例,颞侧断端易回缩入内眦韧带深处,给临床寻找断端带来困难。我们的经验是总结成一句话即“一条线,两个点”,一条线即泪阜下方向内眦韧带断端连线,一条线基本确定泪小管断端大体水平位置;两个点即泪阜下方为一个点,内眦韧带断端为一个点,我们以断端距离泪小点6mm为界,小6mm重点在泪阜下方黏膜下寻找,大于6mm重点要提起内眦韧带断端于其深处寻找,可采用转头位、提起内眦韧带断端就能找到,也有的回缩入泪囊内的断端,需要熟悉解剖结构,在准确的位置会有回缩入泪囊的凹洞,此时可用冲洗针头轻轻插入,因为有明确的落空感,可明确位置。
泪小管断裂手术治疗的重要步骤是精确缝合,尤其少儿患者眼睑泪道组织娇嫩,精确有效的手术缝合是恢复外观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断端距离泪小点较远的病例中多半有内眦韧带的断裂,手术缝合中尤其要重视“内眦韧带-眼轮匝肌”复合体的缝合,不仅可为泪小管断裂吻合修复提供减轻伤口间张力的条件,还对恢复正常解剖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15]。在本研究中,采用预置缝线缝合“内眦韧带-眼轮匝肌”复合体,尤其要重视预置泪小管下方和前方的缝线,寻找组织有韧性的位置点进行缝合,往往很容易使眼睑基本复位到正常解剖位置。因此,预置缝线的位置、深度一定要做到精确和有效。
综上所述,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不同于成人,选择外观隐匿、置管安全、对组织损伤小的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联合微创和精确的手术操作与缝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选择逆行置管的方法具备微创和避免泪小点的损伤和撕裂的风险。因此,我们认为逆行置入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适用于少儿泪小管断裂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