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乐,展天寅,王文菁,白赫南,范逢吉
近年来我国近视人口已近4亿,各省市近视发生率多在30%以上,近视高发群体青少年(10~18岁)的近视率更是高达50%~60%,近视的严重化不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探索导致近视发病的相关因素,改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成为临床眼科与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2019年赤峰市近视调查资料,分析该地区近视发病的相关因素,并对近视的防治提出建议。
1.1对象于2019-09/12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赤峰市各区小学、中学选取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9所学校,每所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级,向抽取班级中所有学生发放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本研究抽取学生2074名,发放调查问卷2074份,回收调查问卷2070份,回收率99.81%,最终纳入有效样本数为2070人,其中男1185人,女885人;年级分布由小学四年级~高中三年级。纳入研究对象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眼科检查每位学生均进行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检测:(1)视力检测是由两名经过熟练训练的医护人员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检测,先右眼后左眼,测量结果采用五分记录法记录;(2)屈光度检测是由验光师在非散瞳条件下通过电脑验光仪进行测量,每眼检测3次,取均值,以等效球镜度代替屈光度。
根据上述结果评估视力情况,诊断标准:(1)视力不良:裸眼视力≤4.9视为视力不良;(2)近视:等效球镜度为-0.50D及以上;(3)弱视: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由于存在异常视觉经验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下限,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4)斜视:指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可通过病史与交替遮盖试验定性;(5)散光: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等,不能聚集于一点,也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可通过散光表观察。
1.2.2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内容包括6个方面:个人情况(姓名、性别、年级、遗传史、是否合并其他视力不良)、饮食习惯、用眼环境(校内用眼环境、校外用眼环境)、读写姿势、近距离用眼习惯、户外活动及睡眠情况等。问卷调查开始前选取2个班级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及效度进行调整,使α信度系数>0.6,效度较好(KMO量数>0.8,巴特利特检验<0.05),表明收集到的问卷信息可进行探索性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经双人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 23.0软件整理与分析数据。应用GraphPad Prism 7进行统计图绘制。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各因素的整合。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个人情况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070人,视力不良率56.96%(1179/2070),其中近视患病率52.22%(1081/2070),远视患病率1.98%(41/2070),斜视患病率3.86%(80/2070),弱视患病率2.46%(51/2070),散光患病率7.00%(145/2070),近视是最常见的视力不良。如表1所示,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级、遗传史、是否患有其他视力不良与近视患病有关。尤其需要注意,随着年级增加,近视患病率先升高随后趋于平稳,提示中学与小学的学业压力差异可能是导致近视高发的原因,见图1。
图1 各年级学生近视患病率趋势图。
表1 个人情况
2.2饮食习惯如表2所示,单因素分析显示饮用含糖饮料频率、食用甜食、油炸食物、新鲜水果的频率、进食早餐的习惯与近视患病有关。
表2 饮食习惯
2.3用眼环境本研究主要调查学生校内用眼环境和校外用眼环境,如表3所示,单因素分析显示校内座位调换、桌椅高度调整、眼保健操次数、课间活动地点等与近视患病有关,校外作业时间、补习班时间、家长是否限制使用电子设备等与近视患病有关。
表3 用眼环境
2.4读写姿势本研究对读写姿势调查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如表4所示,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观因素中标准坐姿一拳、一尺、一寸的保持频率与近视患病有关,客观因素中老师和家长对坐姿的监督程度与近视患病有关。
表4 读写姿势
2.5近距离用眼习惯本研究中近距离用眼习惯主要包括使用电视和电脑时间,是否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看书或电子屏幕的用眼习惯,看电视或电脑的距离,一次最长用眼时间等。如表5所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看电视时间、是否使用移动设备、4项看书或电子屏幕用眼习惯、看电脑或电视的距离、一次最长用眼时间与近视患病有关。
表5 近距离用眼习惯
2.6户外运动及睡眠情况如表6所示,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活动时间、持续运动时间以及睡眠时间与近视患病有关。
表6 户外运动及睡眠情况
2.7多因素分析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与近视患病有关的6个方面的各个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视患病的高危因素:高年级(OR=1.304)、女性(OR=1.621)、有遗传史(OR=1.544)、常吃甜食(OR=1.331)、常吃油炸食物(OR=1.258)、不吃早餐(OR=1.212)、较长的作业时间(OR=1.134)、较长的补习班时间(OR=1.061)、使用移动设备(OR=1.398)、躺着或趴着用眼(OR=1.191)、走路或乘车用眼(OR=1.426)、一次用眼时间过长(OR=1.189);近视患病的保护因素:无其他视力不良(OR=0.557)、食用新鲜水果(OR=0.845)、调整桌椅高度(OR=0.838)、常做眼保健操(OR=0.740)、课间在户外活动(OR=0.639)、保持一尺的坐姿(OR=0.788)、家长监督坐姿(OR=0.870)、老师监督坐姿(OR=0.783)、较少观看电视(OR=0.892)、持续运动时间(OR=0.960)、睡眠时间(OR=0.676),见表7。
将上述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进行变量赋值及主成分分析(表8),得出6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即P1~P6,将6个指标的评分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视患病的总保护因素:较好的用眼环境(OR=0.921),较好的户外活动及睡眠情况(OR=0.943);近视患病的总危险因素:较差的个人因素(OR=1.541),较差的近距离用眼情况(OR=1.078),见表7。
表7 Logistic回归分析
近视是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原发性近视,发病率较高但可以通过某些措施进行预防。影响近视患病的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本研究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人因素、饮食习惯、用眼环境、读写姿势、近距离用眼习惯、户外活动及睡眠情况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改变以往相似研究的统计方法,将多种小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得到以上与近视有关的6个大方面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个人因素、用眼环境、近距离用眼习惯、户外运动及睡眠情况在近视患病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表8 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变量赋值及主成分分析
构建良好的用眼环境是预防近视发生的重要方法。相关研究显示,让学生课间在教室外活动可预防近视的发生[3-4],并且合适的桌椅高度也可降低近视的患病率[5],而较长的作业时间可使学生视力下降[6]。本研究结果提示,校内预防近视应适当调节桌椅高度、鼓励学生做眼保健操及课间户外活动,校外应尽量减少学生作业及补习班时间。
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逐渐低龄化,近距离用眼习惯已成为影响近视患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较长时间电视、电脑及移动设备的使用是近视患病的危险因素[7-8],在使用电子产品或看书时不良的用眼习惯也会增加近视的风险[9],而家长的监督对学生用眼习惯往往有很大的帮助[10]。本研究也认为,减少电子屏幕使用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使用是降低近视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家长及老师应监督学生的用眼习惯。此外,本研究也发现一次用眼时间应尽量缩短,且每次用眼后应进行远眺等护眼活动。
近年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是近视发生重要的保护因素[11]。相关研究显示,如果青少年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增加1h,近视患病率可下降2%[12]。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在小学群体中应长周期、中频率、短时间进行[13]。另一项干预试验研究也提示增加户外运动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的近视患病率[14]。本研究发现,户外运动与睡眠时间增加是近视两个重要保护因素,但强调户外运动的增加应是持续时间的增加[15],短周期大量的户外运动不是近视的保护因素,保持每天的短时间户外运动可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同时现在青少年普遍睡眠时间较少,这也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16],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应是目前近视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除了以上4个主要方面,学生的饮食习惯及读写姿势也是近视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挑食习惯及常食用甜食可导致近视的发生[17-18],另有研究显示错误的读写姿势也是近视患病的危险因素[19]。这些因素在近视发生中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油炸食物[20]与不进食早餐可导致近视患病率提高,这可能是由于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学生脂肪摄入量提高,维生素摄入量减少从而使儿童易发生近视。本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的患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环境因素为主;对于具有遗传因素易感近视的学生,应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近视患病率,建立完善的屈光档案,监督学生的用眼情况,应成为临床眼科及学校的工作重点。
1张建军. 隆德地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8;33(23):5576-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