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权 ,周诗雪,汤凯婷,姚文晨,王炎冬,赵立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空巢老人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1]。空巢老人是指年龄超过60岁,同时无子女或有子女但长期不在身边的老年人[2-3]。研究显示,因为长期缺乏人员照顾,这些人群的身心健康存在较大问题,应得到社会的关注[4-6]。疏离感是指个体内心深处感觉到一种无助、被孤立、孤独等负性心理体验[7]。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制定的评价标准来判定其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8],而个体疏离感与其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9]。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逆境或者危险环境中的积极调整能力,心理韧性越强,个体主观幸福感越高[10]。2018年5~11月,本课题组对615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验证,旨为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
1.1对象 从辽宁省朝阳市8个县区中抽取朝阳县、北票市、建平县,在被抽到的县区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在每个乡镇民政部门调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具有完全认知和行为能力;③长期居住农村;④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或者无子女;⑤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神经系统等疾病及恶性肿瘤;②既往曾被神经科或精神科医生诊断的脑器质性疾病如脑梗死等或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③各种原因导致老人不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④子女生活在附近可以随时照顾老人。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等一般资料。②疏离感量表:采用Yang等[11]编制的中文版疏离感量表。该量表由15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得分1~4分,总分15~60分,得分越高提示疏离感程度越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852。③心理韧性量表[12]:该量表包含镇静、自信、自在感、坚持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5 个维度,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7分,得分越高提示心理韧性越坚韧。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866。④主观幸福感量表[13]:该量表主要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经历和负性经历4个维度,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0~2分,得分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962。
1.2.2调查方法 培训10名护理在校学生为调查员。调查员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研究目的及填写要求,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对不识字或看不清的研究对象,调查员通过提问方式协助填写问卷。发放调查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15份,有效回收率93.18%。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AMOS18.0和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模型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农村空巢老人一般资料 空巢老人615人,男289人,女326人;年龄60~81(68.96±5.91)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79人,初中331人,高中/中专以上105人。婚姻状况:未婚134人,已婚318人,离婚10人,丧偶153人。职业:农民448人,经商132人,退休35人。
2.2农村空巢老人疏离感、心理韧性及主观幸福感得分及相关性 农村空巢老人疏离感得分(55.39±4.87)分,心理韧性(76.39±4.52)分,主观幸福感(29.83±1.38)分。疏离感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428、-0.624,均P<0.01),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367,P<0.01)。
2.3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依据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以疏离感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中介变量,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见图1;结果表明:χ2/df=2.368(≤5),RMSEA=0.032(≤0.08),GFI=0.941(>0.90),CFI=0.928(>0.90),NFI=0.934(>0.90)。采用Bootstrap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疏离感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未包含 0,说明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1.28%(-0.198/-0.633),见表1。
图1 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疏离感得分(55.39±4.87)分,高于西安市调查结果(42.19±7.61)分[14]。究其原因,可能是后者对象生活在城市,其享用的娱乐设施以及通讯设备相对较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多,其疏离感相对偏低。而东北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再加上气候、环境等方面原因,人们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减少。本次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分为(29.83±1.38)分,低于张海苗等[15]对城市空巢老人的调查结果,可能也受经济、环境等的影响,加之本研究有配偶者仅占51.71%,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需要关注。
本研究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疏离感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主观幸福感,即疏离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弱。当前国内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这种现象在东北三省尤为严重[16]。有调查显示,因外出务工或考学、工作变动等原因移居城市的年轻人占很大比重[17],导致农村空巢老人较多。而因长期子女不在身边,亲友因为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离开,以及年老体弱引起出行不便等,导致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疏离感。严重的孤独感是降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疏离感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报道,空巢老人如果长期承受孤独、寂寞、内心无助、被孤立等疏离感,会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时失去信心[15],同时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幸福,进而降低心理韧性。心理韧性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评价指标,其有助于提升空巢老人调整心理问题的能力。空巢老人一旦心理韧性水平降低,就会失去镇静、自信、坚持等心理特征,进而克服人际孤独产生的疏离感能力降低,进一步导致心理调节能力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因此,为提高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可以着眼于改善老人人际疏离,预防无助、无意义、被孤立的不良心理状态;亦可通过加强老人心理韧性进而削弱疏离感对其健康生活状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一般,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影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区医护人员可以采取适宜的措施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韧性,进而降低疏离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调查地区较局限,对其他地区农村或市区空巢老人是否适用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