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评价体系对成渝成都极核建设的启示

2021-06-04 08:48杨锐樊爱玲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科技中国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创成都中心

文/杨锐 樊爱玲(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的竞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影响、驱动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方向,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和创新经济的高地。谋划和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应对产业竟争和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一、国外主要的创新中心城市评价体系

一是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自2007年起发布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评选全球创新城市100强,基本代表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其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层,包括创意的源头、实施创新所需的软硬基础设施、发生网络联系的市场(即创新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和关联)3个因素,大学、企业、风险投资、办公空间、政府、技术等31个门类,以及162个指标、1200个数据点。在2019年公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行中,纽约取代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城市,我国北京、上海和香港等44个城市进入前500强。

二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创新指数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创立,已经连续发布13年,是评估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最权威的报告之一。GII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次级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得出,整套指标体系由七大类(人力资本与研究、市场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制度、基础设施、商业成熟度、创意产出)共80项细分指标构成。从2017年起,我国有7个城市区域(我国进入前100的7个城市区域:深圳-香港2、北京7、上海19、广州63、杭州85、南京94和苏州100)进入前100,2020年成都跻身百强,排名第47位,居国内第8位。

三是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全球创新热图。全球创新热图于2006年开始发布。报告显示上海、深圳、班加罗尔等一批亚太地区城市极具创新后劲和动力,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一些城市正加速向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的第一集团军迈进。

四是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发布的世界城市排名。该排名用六大“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机构”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分布为指标,检验城市间金融、专业、创新知识流情况,对世界707座城市进行分级排名。在GaWC 2018世界城市榜单中成都进入百强、居第71位,在2020年最新榜单中,成都升至全球第59名。

二、国内科创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上海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上海信息中心从2018年开始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连续三年监测全球主要创新城市或都市圈,并重点展示和分析了综合评分排名前100位的城市。该报告系统构建了一套评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和创新环境4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在2019报告中,我国有10个城市跻身全球科创中心综合评分百强,其中成都排名第98位,2020年成都排名上升至第88位。

二是清华大学编制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清华大学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3个维度(含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评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评出全球30强,我国有北京、上海、香港、深圳4个城市上榜。

国内两套科创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两套指标对比

三、成都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启示和建议

从国内外创新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可见,科学基础、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与环境是建设全球性科创中心的关键内容,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乃至全球性科创中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近年来,成都在国内外多个创新榜单均有亮眼表现,极具创新潜力和动力,现就推动成渝地区全国有影响力科创中心成都创新极核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科学基础

建好“平台—机构—设施”科研三驾马车,壮大研究开发人员队伍,重点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从共性指标可以看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大学、大科学设施和超算中心、科研人力资源是评价科学基础的重要维度,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标推进。

一是规划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规划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形成“一核四区”空间布局,着力“0到1”的原始突破,推进“1到N”的应用转化,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二是布局建设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成都落地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打造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等6个重大创新支撑平台。

三是以一流研发机构为标杆,加快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力争在前沿医学、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出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大力招引世界知名大学、国内“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来成都创办特色学院、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

四是加快聚集高质量创新资源要素。深化实施“城市猎头”计划,制定实施成都人才新政2.0版,引入国际人才服务机构,招引全球知名科学家、顶尖科研人才(团队)、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创新环境。

五是建设具备E级计算能力的超算中心。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加快大型、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

(二)提高产业驱动能力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产业技术维度主要从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及企业研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标推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企业成长各阶段精准扶持。参考上海模式,构建“初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企业成长培育链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特征和个性需求,实施系列专项扶持政策。

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于被认定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的,省市两级给予企业直接现金奖励。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政策政务、融资对接、辅导培训、技术对接、管理咨询等企业发展所需全方位线上线下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加强与企业联系沟通,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人才、土地、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及遇到的难题,开通绿色服务通道,精准施策,加快协调解决。

三是做优做强政府引导基金,提升企业创新的研发投入。推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向市场化母基金转化,推动对子基金由统筹管理向服务和激励转变,优化容错机制及基金绩效考评;完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让利、退出、考核机制,积极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以政府科技引导基金撬动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

四是提高发明专利的质和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引进更多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更高效的转化体系。

(三)优化创新生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生态主要从VC/PE、众筹等对创业企业支持的总量以及创业企业的数量、市值和估值等考察,创新环境维度则重点测评公共服务、环境及繁荣程度。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标推进。

一是构建深度参与的资本服务体系和多元化资本对创业的支持形式。引导发展关注早期和价值投资的创业资本。实施“耐心资本”助力计划,支持关注长期价值投资的早期资本,提升长线资金在创业投资中的参与度,探索税收优惠与投资期限相挂钩,鼓励长期投资。畅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科技企业到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做实区域性股权市场“塔基”,支持重点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加强与科创板等资本市场联动对接,持续发现和输送科创板苗子企业。鼓励科技金融创新。

二是大力推进新基建部署。推进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建设。加快5G、光网千兆等新兴信息网络全域覆盖,推进IPv6、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的规模化部署,加速提升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国际和省际出口带宽水平。加快物联网建设。聚焦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积极部署感知灵敏、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系统,推动城市物理空间数据化、数字空间可视化。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推广。鼓励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生活生产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源数据视角下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逻辑严谨及治理研究(20XZZ011)”、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评估(2020JDR0389)”支持。

猜你喜欢
科创成都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成都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