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2021-06-04 02:15邓怡洁
心理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总金额损耗比例

李 艺 邓怡洁 肖 风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临汾041000)

1 前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依据不同的利益程度和道德立场行善。2016年“主播伪慈善,发钱又收回”的事件引发热议,这种认知和行为相背离的现象即是“道德伪善”。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的同时,想要得到他人尊重又不愿意为此付出相应代价,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虚伪行为 (Batson,Kobrynowicz,Dinnerstein,Kampf,&Wilson,1997;Batson,Thompson, Seuferling, Whitney, & Strongman, 1999;Batson, 2008; Batson, Thompson, & Chen,2002)。道德伪善有两个层面:个体层面是指在个体完成一件事情时,自己做出的实际行为与事先宣称的行为相距甚远或完全相反 (Tong& Yang,2010);而人际层面则指对同一件事情,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标准明显低于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即对他人的道德要求更加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Polman& Ruttan,2012;Valdesolo&DeSteno,2008)。本研究采用个人层面的解释,对个体的自我损耗进行研究。

道德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干扰,例如,个体在做出道德行为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克制内部自然冲动,而这个心理过程即自我控制(Dewall,Baumeister,Mead,&Vohs,2011)。有研究证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它和支持人体肌肉活动的力量相似,为个体的各种自我控制心理活动提供能量支持(Gailliot et al., 2007; Hagger, Wood, & Stiff, 2010;Stucke & Baumeister, 2006; Wills, Ainette,Stoolmiller,Gibbons,& Shinar,2008;Wills et al.,2010)。当心理资源被使用后,会出现短暂的自我控制衰竭现象,即自我损耗(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在个体发生自我损耗之后,道德行为会发生变化。当自我控制资源减少时,有限的心理资源不足以粉饰自己想要表现得更道德的行为,因此会出现道德伪善行为(Steinmetz,Sezer,&Sedikides,2017)。自我损耗导致心理资源缺失,而道德伪善行为也会受到心理资源的影响。据此可推测,自我损耗可能会使个体因心理资源缺失而使道德意识下降,进而导致伪善行为增加。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明自我损耗会导致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或增加。有的研究采用问题解决任务、硬币预测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根据自我报告的题数而不是实际作答的题数获得报酬,以此测量被试的不道德行为。结果发现,自我损耗被试比未自我损耗被试更容易谎报答对的题数以获得更多报酬(Mead,Baumeister,Gino,Schweitzer,& Ariely,2009; Gino et al., 2011; Kouchaki& Smith,2014;范伟等,2016;聂衍刚,利振华,窦凯,毛兰平,2018)。也有的研究者通过记录被试登记的答对题数预测被试的英语能力,发现自我损耗被试更容易虚报任务,即自我报告完成正确题目的数量显著高于实际按键统计的正确题数(姜春艳,2016)。总之,由于自我损耗的个体难以抵制诱惑,为使自己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使欺骗行为增加。

纵观前人研究,尽管现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伪善动机普遍存在,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关于研究对象方面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类型等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沈汪兵,刘昌,2010)。道德伪善在高中生群体是否也普遍存在还未有研究进行探讨。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在高中阶段会有较大转变,他们从自我中心逐步转化到自觉注重他人的看法、态度等,并且把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合作的平等互利的手段(施利承,2008)。因此,高中生群体的道德伪善状况需要进一步考察。

已有研究关注的均是自我损耗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对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没有进行直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范式探究高中生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实验一采用stroop任务控制自我损耗水平(Hamid Taher, Tim, & Golden, 2014; Wallace &Baumeister,2002),并用积极/中性任务分配范式(Batson et al.,1997;Batson&Thompson,2001)来探究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此任务分配范式让被试给自己和一个陌生人分配两种任务,包括轻松有报酬的积极任务和乏味无报酬的中性任务,以此来比较自我损耗被试与未损耗被试的道德伪善行为比例。

实验一仅从人数比例对道德伪善进行探究。为更精确地研究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实验二采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具有明显判断行为性质的捐款实验情境,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本研究选取不同的被试,采用同样的自我损耗任务,设置捐款情境,通过比较自我损耗和未损耗被试报告捐赠金额占拥有总金额的比例与实际捐赠金额占拥有总金额的比例差值(Polman&Ruttan,2012),来探究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种不同范式的实验对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进行考察,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揭示自我损耗导致道德伪善行为增加的内在心理机制,为减少道德伪善行为提供新方法。

2 实验一:用积极/中性任务分配范式探究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2.1 方法

2.1.1 被试

本实验选取某中学92名在校高中生为被试,其中男生24人,女生68人,被试年龄在17~20岁,平均年龄为18岁(M=18.01,SD=1.09)。被试视力均正常,无色差。被试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在实验后获得相应报酬。

2.1.2 实验任务

自我损耗任务:自我损耗被试需要完成的是色词stroop任务。此任务是探究自我损耗的经典实验范式,以往研究均证明其具有操作有效性(范伟等,2016;袁冬华,李晓东,2012)。个体在进行不一致色词任务时(如识别红颜色的“绿”字),必须克服读字的自然行为,才可以对字的书写以及颜色进行正确区分,此过程会损耗心理资源,使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Wallace&Baumeister,2002)。本次色词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和红、黄、蓝、绿四个字共16种搭配,要求被试在看到红颜色时按d键,看到黄颜色时按f键,看到蓝颜色时按j键,看到绿颜色时按k键。刺激开始时,先呈现“+”作为注视点,持续200 ms,接着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立即进行按键反应。当被试在3000 ms内没做出按键反应时,将会进入下一个试次,总共进行200个试次。而未损耗被试不做任务。

积极/中性任务分配:该任务有两项任务分配选择,一项积极任务,比较简单,完成之后会有20元报酬,另一项中性任务,相对较复杂,完成之后没有奖励。要求被试将这两项任务分配给自己和他人,且告知被试,分配结果不会透露给对方。

2.1.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为有/无自我损耗,因变量为硬币分配给被试的任务为中性任务但被试分配给自己的是积极任务的情况占总情况的比例。

2.1.4 实验程序

实验室有一面玻璃为单向玻璃,将实验桌摆放在靠近单向玻璃的一面。在实验室外的主试可以清楚看到实验室内被试的行为。将被试随机分配进入损耗组和未损耗组,进行施测。实验共有三个阶段:(1)两组被试完成用以掩饰实验目的的自尊量表;(2)自我损耗被试进行stroop任务,未损耗被试不做任何任务;(3)进行积极/中性任务分配。被试先通过抛硬币的方式随机进行分配,然后再填写自己的分配选择。实验结束后主试带领被试离开实验室。

2.2 结果

对损耗组和未损耗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可以看出,损耗组出现伪善的人数是22人,M=0.48,SD=0.51;未损耗组出现伪善人数是1人,M=0.02,SD=0.15,t(90)=-5.89,p<0.001。结果表明,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说明在自我损耗的情况下,被试更容易出现道德伪善行为。

2.3 讨论

结果显示,自我损耗被试比未损耗被试更容易做出伪善行为,该结果与Gino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Gino et al.,2011)。在此实验范式中,前人对道德伪善进行衡量的指标为被试分配给自己积极有报酬任务这一种情况占总情况的比例。对于抛硬币来说,正反面出现的概率都约等于0.5,若根据抛硬币结果进行任务分配,则两种任务的比例也接近0.5。尽管被试在实验前自我报告自身的道德感很强,但被试分配给自己轻松并且有报酬的任务比例远高于抛硬币得到轻松有报酬任务的比例,这种远超过0.5的比例证明了道德伪善的存在。

本研究中未损耗被试分配给自己积极的任务占总任务的比率为0.07,该比率小于Batson实验中的分配比率。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社会面子文化的影响,个体更愿意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出于自我印象管理,而有意识地做出更加慷慨的分配行为。但与未损耗组相比,损耗组的伪善人数(硬币分配为中性任务但分配给自己的是积极任务)更多,表明自我损耗会增加伪善行为。在本实验过程中还发现,硬币分配积极有报酬任务却选择完成中性无报酬任务的比例也很高。被试声称,他不想这么自私给自己留好的,并想挑战一下难度更高的任务,这种行为是具有更高的道德还是存在更大的伪善?目前还尚不清晰,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去探究产生此情况的原因。

表1 被试在硬币选择和自身选择两种情况下的人数以及伪善人数和其比例均值、方差

3 实验二:捐款情境下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3.1 预实验:个体捐款金额是否受拥有金额的影响

基于前人对道德伪善的测量方法(Polman&Ruttan,2012),本实验中的道德伪善定义为被试事先宣称的捐款金额占所拥有总金额的比例与第二天真实捐款金额占所拥有总金额的比例的差值,差值越大,表明被试的道德伪善程度越高。为了避免被试猜测正式实验的真正目的,我们故意让被试在事先报告的问卷中遇到捐款情境时,自身拥有五十元的金额,而在第二天被试在实验室真正捐款时拥有二十元,然后以第一天宣称的捐款金额占所拥有总金额的比例与第二天在实验室真实捐款的金额占所拥有总金额的比例差值作为道德伪善的衡量指标。为了检验该指标的可信度,我们设置预实验考察个体的捐款金额是否受到总金额的影响。

3.1.1 被试

本实验随机选取某中学40名在校高中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16人,女生24人,被试年龄在18~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岁(M=18.20,SD=0.61)。被试视力均正常,无色差。其他同上。

3.1.2 实验材料

假设情境问卷包含一个与捐款有关的情境和两个无关情境。问卷中的假设捐款情境如下:假设你在去往学校的途中刚好经过一个募捐现场,募捐主角叫小卢,今年八岁,从父系遗传了肌张力不足,肌肉不能协作控制运动,全身扭转,行动异常。而这种病多为基因突变,随后会遗传给下一代。卢爸爸也患有此病,因为走路姿势怪异被嘲笑了一辈子,儿子不幸被遗传,他放弃了给自己诊治的机会,多处筹钱。靠水滴筹、向朋友借以及高利贷,最终筹集了二十万元到儿童医院给小卢做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后续还需要一系列的治疗才能让孩子恢复正常,他们家庭难以负担后续的治疗费用,非常需要外界资助来继续下面的治疗。问:a.如果你刚好有五十元零花钱,你会捐多少钱?b.如果你刚好有二十元零花钱,你会捐多少钱?

3.1.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设计,其中自变量为拥有金额(50元/20元),因变量为被试宣称的捐款金额与拥有金额的比例。

3.1.4 实验程序

在实验室给被试发放假设情境问卷,收集被试的答案。

3.1.5 结果

对总金额五十元和总金额二十元的两组捐款金额的比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总金额为五十元组:M=0.31,SD=0.22;总金额为二十元组:M=0.39,SD=0.24;t(39)=1.42,p=0.164。说明在个体拥有五十元和二十元金额时,不会受到拥有金额的影响。所以在正式实验中,可以使用事先宣称的捐款金额占拥有总金额的比例与实际捐款金额占拥有总金额的比例差值作为考察道德伪善的指标。

3.2 正式实验

3.2.1 被试

本实验随机选取某中学在校高中生50名作为被试,其中男生16人,女生34人,被试的年龄在18~2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岁(M=18.86,SD=0.73)。本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损耗组/未损耗组),每组25人。其他同上。

3.2.2 实验材料

(1)假设情境问卷(同预实验的实验材料),问:如果你手里正好有五十元零花钱,你愿意捐多少钱献爱心呢?

(2)自尊量表(Rosenberg,1965)、捐款箱1个、受捐者的详细介绍材料1份、人民币20元(包括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五张1元)。

(3)损耗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色词stroop任务,未损耗组不做任何任务,同实验一。

3.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设计,其中自变量为有/无损耗,因变量为实际捐款金额与事先宣称捐款金额各占拥有金额的比例差值。

3.2.4 实验程序

第一天,在实验室给被试发放问卷,为避免学生猜测实验目的,告诉学生这是关于“中学生自尊”的调查。问卷中包括假设情境问卷,以书面形式记录下被试所宣称的捐款金额,并且告诉被试第二天继续来实验室进行实验。

第二天,50名被试随机进入损耗组和未损耗组。两组被试在主试(与被试均不认识)的指示下,完成用以掩饰实验目的的自尊量表。损耗组被试紧接着完成色词stroop任务,未损耗组不做任何任务。随后主试告知被试实验完成并且拿走电脑旁里的信封,信封里装有完成此次实验的费用二十元。待被试拿到信封后,告诉被试昨天问卷中的需要救助的小卢是真实情况,并给出需要帮助者的详细资料:该求助者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希望你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他。在被试完成捐款后带领其离开实验室。

3.2.5 结果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分析可知,损耗组和未损耗组事先宣称的捐款金额在25元左右,比例在50%左右;在实际捐款中损耗组平均捐款4.12元,比例为21%,未损耗组实际平均捐款为9.80元,比例为49%。在报告捐款金额与实际捐款金额差值中,损耗组和未损耗组差值差异显著,t(48)=-3.46,p<0.001,损耗组的道德伪善(M=0.26,SD=0.33)显著高于未损耗组(M=0.03,SD=0.08)。

表2 有/无损耗组个体在事先报告和在实验室捐出的金额、比例及比例差值的均值(标准差)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了自我损耗个体更容易表现出道德伪善行为。实验一让个体先通过抛硬币得到任务分配结果,再给自己和陌生人进行任务分配。结果发现相比未损耗被试,自我损耗被试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有更多的人在硬币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是中性任务时,最后给自己分配了积极任务。实验二采用具有实际可操作的捐款情境进行探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被试倾向于捐赠更少比例的金额,即自己实际的捐款比例远远低于自己事先宣称的捐款比例。因此,两个实验均表明,自我损耗会增加道德伪善行为。

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范伟等人(2016)的研究让损耗组和未损耗组的被试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被试的欺骗行为。结果发现,自我损耗被试有更多的欺骗次数和欺骗倾向。聂衍刚等人(2018)进行了猜硬币实验,其报酬按照主观登记正确次数进行发放。结果表明,自我损耗被试更容易出现预测错误但登记正确的情况,而未损耗被试则更倾向于诚实地报告自己的预测结果。这些研究表明被试在面临诚信选择时,需要进行获取自身利益与遵守道德行为的冲突,自我损耗被试由于损耗一部分心理资源,克服这种冲动的资源减少,因此表现出更多伪善行为,为本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持。

为什么自我损耗会对道德伪善产生影响?

首先,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角度进行分析,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资源,个体在前面任务上进行自我控制会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使其处于暂时性的短缺状态,从而在后续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中表现得更差(DeWall,Baumeister,Stillman,&Gailliot,2007)。例如,Mead等人在实验前说明报酬根据报告题目的完成数量计算,结果发现自我损耗组更容易虚报完成数目;而姜春艳设计让被试认为是智力测验的相关实验,即告知被试做对的题数可以说明其智力,发现自我损耗组的自我报告分数更高。这些实验均是在被试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道德进行测量,而被试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做出虚报情况(Mead et al.,2009;姜春艳,2016)。因此,自我控制资源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范伟,钟毅平,傅小兰,2016;任俊等,2014)。本研究中自我损耗减少了自我控制资源,导致个体难以调用足够的资源去抑制自己的本能,从而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表现出更多的道德伪善行为,此结果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相吻合。

其次,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还与印象管理理论有关。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Muraven等人(2007)提出,人的一些行为是自动化的,道德自私是正常现象。个体为了表现得更道德,会进行印象管理,这就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当自我控制资源消耗,就会造成次优的印象管理策略,从而表现出道德伪善行为(Lonnqvist,Irlenbusch,&Walkowitz,2014;Steinmetz et al.,2017)。由此可见,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很难抵制冲突,也难以用有限的资源对自己的形象进行粉饰,进而做出更多伪善行为。

本研究运用两个实验,通过两种不同的范式验证了自我损耗会增加伪善行为,解释了道德伪善行为出现的原因,为控制道德伪善、促进道德行为提供参考。尽管本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损耗会导致道德伪善,但仍有不足之处。实验二部分并未排除陌生他人的作用,存在单个陌生他人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但傅鑫媛等人通过捐款情境实验发现单个陌生他人在场并不会抑制被试的道德伪善行为(傅鑫媛,陆智远,寇彧,2015);个体不将单个陌生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放在心上,会忽略陌生他人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道德评价(程立涛,乔荣生,2010)。因此,在捐款情境下,单个陌生他人在场并不会影响个体的道德伪善行为,可以排除单个陌生人对他人的影响。此外,男生和女生有着不同的道德认知和自我约束力,从而有不同的道德伪善程度,而本实验被试大部分是女生,未探讨性别是否对道德伪善存在影响。以上不足之处,有待后续研究进行探讨。

本研究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采用两个跨范式的实验探究自我损耗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其次,扩展自我损耗对道德行为的研究,为道德伪善的研究提供新证据。前人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内疚可以补偿心理资源,缓解自我损耗的影响(Tice,et al.,2007;聂衍刚等,2018)。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增加调节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研究自我损耗与道德伪善的关系,为减少自我损耗提供新途径,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总金额损耗比例
逆变器损耗及温度计算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人体比例知多少
几种常见物体在5G频段的穿透损耗测试分析
5G传播损耗及链路预算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
哪些电影赔了钱
2014年上半年印尼将进口蔬果60万t
本社服务读者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