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江
摘 要:温州既没有地域上的优势,又没有资源等其他方面的优势,何能迅速崛起,靠的是“温州精神”。温州精神概括体现为如下几点:首先体现在温州人做人处事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上;其次,体现在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毅力上;再者,体现在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上。那么,这些体现在商业上的温州精神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温州的商业气息浓厚,家长舍得为教育投入,但他们又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或者说他们教育、管理孩子的方法、理念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精神、理念也较好的体现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很明显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或者说是明确的契约关系。所以,在温州,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平等、很民主的关系,你想师道尊严都不可能,这也是温州商业特点所决定的。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的各所学校都特别重视德育,也很重视人文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温州精神 影响 温州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58
温州既没有地域上的优势,又没有资源等其他方面的优势。温州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既不在边境,又不在中心,偏居东南一隅,人均只有一分多耕地,二十世纪末才通火车,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温州的投资很少。可以说,北京的太阳要经历千山万水才能照温州。这样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城,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座闻名世界的商业城市,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么,温州缘何能迅速崛起?追根溯源,其发展的动力是温州历史文化沉淀厚积的区域文化精神,也就是通常被提及的“温州精神”。
历史上,温州地域文化受“浙东学派”影响较大。南宋永嘉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和永康人陈亮等“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功利之学”,强调“义利双行”“农商并举”“道不離物”。这种理论与“儒家学派”的“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程朱学派”的“穷天理,去人欲”“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儒家主流观点直接相悖。温州是叶适治学之地,“义利双行”的理论,长期影响了温州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温州地处沿海,历史上属于荒僻之地,人烟稀少。三国时期和南宋时期的战乱,导致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逃亡南迁,他们历经周折迁徙到温州一带。移民居无定所的动荡生活,自然形成了无拘无束、独立思考、敢冒风险和不满足现状的性格。
温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不足3分地,而且是贫瘠土地。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温州人不能“固守田园”,他们又始终背负求生存、求温饱的压力,贫穷培养了他们冒险、创新、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和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历史基因”,遇到改革开放的东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便成为发育成长的“温床”。在这张“温床”上,温州人干事业所具有的先发性、开放性、灵活性以及善于发现商机、捕捉商机的天资快速生长。当人们对温州经济发展模式姓“社”姓“资”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温州人却埋头苦干,在不争论中发展了自己;当人们对于发展个体民营经济还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时候,温州人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跳出当地到全国各地、到国外去创业了。
那么,到底如何概括“温州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精神”概括为四句话,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
笔者以为,温州精神概括体现为如下几点:
首先体现在温州人做人处事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上。纵观温州的发展历程,总结温州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温州腾飞靠的就是温州人,温州人是温州最大的资源优势。温州人一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他们讲求功利却不失热情朴实,他们投机钻营却不失聪明睿智,他们积极向上,靠勤劳获取财富,获取果实,他们不图形式求实效、不务虚名求发展、不挤官场闯市场。
温州精神还体现在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毅力上。温州以前的基础和经济水平不言而喻,但温州人硬是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追求富裕生活的韧劲,一步一步改变了温州的面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再者,温州精神体现在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上。温州人从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于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他们总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他们善于把握和抢抓各种机遇,总能创造性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总能在发展的现实中找到国家的政策与当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其中,敢为人先、不断创新是温州人的灵魂,是温州人的生命。过去二十几年,温州人努力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温州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温州在不断创新中赢得了持续的发展。
那么,这些体现在商业上的温州精神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温州的商业气息浓厚,相当多的家长都是商人,他们舍得为教育投入,但他们又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或者说他们教育、管理孩子的方法、理念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的意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意识、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使得温州的学生也继承了上一代的这些优良传统,而这些精神也较好的体现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上下级之间的平等、民主,学校内部、教研组中教师们的协作,对待工作的无私奉献等。但是,不得不承认,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对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严峻挑战,作为学校就是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本土化教育模式。
在温州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事情:某学校因为学生的作业太多,到十二点还没有做完(实际上不一定是作业量太多,有时可能是个人的原因,比如速度太慢或者基础太差等)就给教育局局长写信,教育局局长马上就会通知学校的校长落实学生作业量问题。在温州,学校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很明显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或者说是明确的契约关系。这就是温州浓厚的商业气息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在以商业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做一切事情首先要想到的是经济利益,这种功利性的思想使得部分文化层次不够高的纯粹的商人对于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太重视,也由此导致亲情意识相对薄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也就不强。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爱护、认真负责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职责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在温州,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平等很民主的关系,这也是温州商业特点所决定的。别说是师生之间,就是上下级之间,也很少会看到下级见了上级唯唯诺诺的现象。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个别时候,干部和普通教师之间可以随意开玩笑,甚至在召开行政办公会的时候,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也是很平等的讨论、交流,有时候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只要确定了的工作,大家就会没有半点芥蒂的相互配合完成工作。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的各所学校都特别重视德育,也很重视人文环境的创设。
一方面,无论走到那所学校,他们对德育工作都非常重视,虽说也都属于常规德育的范畴,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很强,抓得很实在、落实得很到位。比如,各所学校每周的班会课都纳入常规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每周的班会都有主题,开展得扎实有效。
另一方面,无论哪一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校人文环境的创设,这既包含着显性的校园文化,还有更多的隐性文化。如:校园的设计、布局的美观、舒适,充满了文化气息,走在校园里,每一条通道、每一个花坛、每一棵树木、每一处雕塑、每一个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风景,都让人感到沐浴在一个充满文化、充满诗意的世界。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重视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这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也更有利于使温州的商业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达到相容统一的境界。
温州发展的动力是温州历史文化沉淀厚积的区域文化精神,同时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良民风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了温州教育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那就是人文精神和商业精神的兼容并包。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更加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这也正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