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的往日时光

2021-06-03 16:32金揭海
大众摄影 2021年6期
关键词:暗房胶卷感光

作为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创建于1953年4月的公元摄影化工厂开创了新中国感光工业的新纪元,在之后的几十年内,为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改革开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遗产。

汕头有幸见证了中国感光工业巨人的兴衰,而“公元”也成为汕头的城市记忆 。在“公元”的古稀之年,我走进公元厂开始用胶片为“公元”造像,这是情感的回归,更是致敬的仪式。

1949年5月,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在广东省汕头市德兴路86号建立化学实验室,195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张黑白相纸,林希之把实验室命名为“公元化学实验室”。1953年4月,林希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公元摄影化工厂(简称“公元厂”),产品以“公元”命名。“公元”两字,寓意从无到有,开创历史新纪元之意。随后,公元厂陆续开发出中国第一张黑白人相片、第一个黑白胶卷、第一张X光片、第一张印刷制版片……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公元厂共开发出36个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成为中国重要的感光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元厂的产品,服务于国内民用、军工、航天航空、地震探测、科研、医学、工业等领域;产品同时也出口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27个国家和地区,公元产品享誉海内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1964年,在国家教育部批准下,公元厂开办感光专科学校,为中国感光工业培养人才,国内后起的感光材料厂都曾得到其在专业人员上的帮助。公元厂为中国感光工业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6年,公元厂引进日本富士彩色生产线,但由于国际金融汇率波动、进口原材料比初期预算升值过多等原因,致使公元厂背负巨额债务、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进入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后,公元厂随着全世界传统感光工业的没落而逐步淡出市场。2007年5月,公元厂全面停产。

2015年,我参加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走进公元厂,重温中国感光工业昔日辉煌”主题活动,当时没能进入主体车间、科研楼等核心区域,只是拍摄了厂区内的一些场景,这是跟公元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19年开始,公元厂积极推进国家工业遗产申报工作,我开始进入厂区核心区域拍摄,用影像记录下这曾经的感光工业巨头的风貌。

涂布车间的包装带 金揭海 摄

用胶片为“公元”造像

公元厂现厂址是1958年选定的,厂房分批动工兴建,主体车间于1975年12月全面建成,由于感光工业的特殊性,相纸和胶片的生产过程不得见光,因此它是公元厂最大的暗房,面积大约2万平方米。

拍摄初期,我尝试用胶卷来拍摄主体车间的场景。一台闲置的禄来120相机,配置50mm的广角镜头刚好够用。在胶卷的选择上,彩色的影像更能直接再现当下,因此富士PRO160 NS以其低对比度、较为柔和自然的色彩表现以及相对便宜的价格成为我拍摄的第一批胶卷。每拍摄一张照片,支脚架、调试光源、构图、对焦、测光、按下快门,这些步骤都必须慢慢来。这样的拍摄陆续进行了一个多月,大约拍摄了10个胶卷后,我开始冲洗、扫描、完成第一阶段的整理。后来我还得到了一些2007年生产的最后一批公元135黑白胶卷,用这批过期十几年的黑白胶卷来拍摄当下的公元厂,这个过程,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增加曝光时间,用闪光灯拍摄,这些最后的公元胶卷没有让我失望。

包装车间 135 彩色负片外壳 金揭海 摄

放置化学药物的玻璃瓶 金揭海 摄

辦公室里的暗房灯泡 金揭海 摄

“废墟”上的旧时光

在艺术史上,废墟或遗迹,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巫鸿在他的《废墟的故事》最后一个章节“尾声 国家遗产”中谈道:“和城市废墟一样,工业废墟也不是当代艺术里的新题材。很多国际艺术家都将这种工业废墟作为拍摄对象并积累了丰富的图像材料,其中佼佼者如德国摄影家贝歇尔夫妇(Berndand Hilla Becher,分别出生于1931年和 1934年)和美国人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1938—1973年)。相对于国际艺术家对于工业废墟的视觉表现一般显示冷静的态度不同,当代中国对工业废墟的表现多是对社会主义往昔的回眸,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视角。……在风格上,这种视角被外化为宏大的景象。艺术家从不把自己融进废墟,而是谨慎地保持着和表现对象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迫使观众必须把整幅图像作为宏观客体来观察。”

三种不同的增感染料 金揭海 摄

实验室的量杯 金揭海 摄

搅拌和加热功能的实验设备 金揭海 摄

办公室一角

暗房入门处遮光红布

公元厂承载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作为汕头人,我与公元厂的接触虽然于近年刚刚开始,却在情感上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自2007年停产至今已过去14年,在留守职工的精心维护下,公元厂仍保留着十几年前那一刻的样貌——褪色的车间、蒙尘的设备、陈年的日历、来不及收拾的工服,茶杯还好好地摆在办公桌上,似乎还有余温。我不忍错过它们,用拍摄证件照的方式为这些遗留之物一一造像。

暗房漂洗区 金揭海 摄

实验室密封罩 金揭海 摄

为“公元人”造像

2007年5月,公元厂宣告停产,十多年过去了,公元人还在坚守。目前的公元厂有留守职工46名,其中在职职工13名,退休返聘人员33名。他们担负着维护国有资产、清偿外部债务、处理历史遗留三大重任,在他们身上,仍然能看到公元人多年来保持的高昂的工作热情,燃烧生命、艰苦创业的激情。

在我的邀請下,他们再次站到曾经工作过的岗位前,我为他们当中的代表拍摄了一系列环境肖像。

车间里的工作服 金揭海 摄

在一次拍摄中,从检验室的办公桌下发现了一个2号放大纸的包装盒,里面是原检验员杨丽华的私人物品,包括工作笔记、劳动合同、借书证、与朋友的往来信件等,装满了一大盒。里面最让我惊喜的是许多她本人的照片和底片,跨度近20年。通过重新扫描那些底片,一个普通公元职工的影像脉络渐渐清晰。在留守职工的帮忙下,我也联系到了杨丽华,她现年58岁,1983年进入公元,曾任研究所检验员、情报室阅览管理员,2004年离开公元厂,2007年退休。

2021年是中国感光之父林希之100周年诞辰,也是公元厂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关键节点。我有幸走进公元厂为“公元”造像,这是情感的回归,更是致敬的仪式。

猜你喜欢
暗房胶卷感光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数码暗房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数码暗房
一种光线方向传感器和采用该传感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一种新型的手动感光胶涂布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