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抚宁 杨越峦 摄
阵亡将士公墓 杨越峦 摄
沙土而为砖,砖而为长城;百姓而为战士,战士而为烈士;战而为士,殁而成殇;长城砖而为墓碑,墓碑而为百姓家用之物;长城砖墓碑而为文物,文物而为艺术影像文献……长城砖墓碑,经与人的种种遇合,在土、砖、碑、日用、文物、文献之间辗转—这期间,有着难以描述的历史逻辑。”
——汪素 文艺评论家
万里长城激荡着2000年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承载着与民族生死存亡息息相连的命运关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走向和精神塑造。
多年来,杨越峦专注于长城的拍摄,在具有时空穿透力和精神感染力的长城影像中,追忆历史、感怀岁月、思索长城的意义,不断丰富和调整着关于长城的认知。《长城·祭》——杨越峦摄影作品展,4月24日下午三点在郑州全视影像画廊开幕,策展人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全视影像画廊创始人罗勇。展览展出了杨越峦的34幅摄影作品,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杨越峦以正面平视机位、全对称构图等方式创作的有关烈士墓砖碑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所牵连的是发生在1933年3月至5月的“长城抗战”。虽然画面看起来安静又极简,但是背后那段抗日将士们的墓碑佚落又复现的历史让人唏嘘。
展览现场
长城砖墓碑 杨越峦 摄
1933年3月至5月,為粉碎侵华日军侵占热河的进攻,中国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一带顽强抵抗,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战斗结束后,为表达对抗战烈士的敬重,按照传统习俗,选择清东陵附近的“风水宝地”建立陵园,安葬部分烈士的遗体。墓碑除少数石碑外,皆为在长城砖上刻文立就。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变迁,部分坟茔砖碑不在,后于民间集得流散砖碑24块,部分严重残缺,但多数镌刻碑文依然清晰。
《长城·祭》为我们打开了长城历史中悲壮的一页。卫国将士是民族命运的承担者,他们用血肉之躯构筑长城。长城砖碑不仅是对烈士的祭奠,也昭示着长城的意义。杨越峦对长城抗战烈士墓砖碑的拍摄,使用了8×10大画幅相机,通过全对称构图,格式化处理等方式,力求以最直接明了的影像复原历史面貌,让砖碑直抵人心,表达对烈士的缅怀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