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蓉,范登龙
(重庆大学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 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大庆就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大庆精神激励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从来都是在压力和挑战中前进的,也一定能继续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1]。这些亲切的话语,体现了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体现了总书记对石油精神的重视。石油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石油会战中形成的、 在石油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奉献、坚定、忠诚、善良、质朴、敬业和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主要包含着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其中,铁人精神是指在20 世纪60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时,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广大职工所体现的“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老黄牛精神”。而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2]。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是一种伟大精神的两种表现形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石油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也有石油高校实践、总结、传播的贡献。重庆科技学院由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原重庆石油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石油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以服从国家利益需要为崇高历史使命,主动把石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石油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石油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重庆科技学院是两所行业背景深厚的专科学校合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由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主干专业发展而来,石油类专业的行业性非常明显。在认真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坚持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传统和积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结合石油类专业特点,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与学校“三创”精神教育相融合,形成“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优良学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参见图1。
图1 石油精神育人体系
学院将石油精神的培养细化成课程矩阵,融入课(校)内外具体培养环节,全过程进行石油精神教育,系统强化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一是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在新生入学军训期间,将校情院史教育、组织参观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学唱石油歌、观看石油影片等列为入学教育的一部分,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深入学生心中。二是抓好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充分利用寒、暑假,发动学生围绕石油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鼓励学生深入石油一线,了解石油行业工作性质,增强行业归属感。三是抓好生涯规划教育环节。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四年不断线,强化“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理念,实施“阶段目标教育”,突出“四育”人才培养特色。即一年级抓“了解石油”理想信念教育;二年级抓“热爱石油”专业基础教育;三年级抓“学好石油”创新创业教育;四年级抓“献身石油”就业成才教育[3]。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学院积极营造浓郁的石油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注重营造浓厚的“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内,通过“铁人”塑像、实训基地建设、各类石油装备模型、石油文化墙布置等形式,折射石油传统、石油特色、石油精神,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感受石油行业的光荣传统,形成优良的校园主题文化。二是注重邀请专家、校友“走进学院”。通过石油大讲堂,每年邀请“石油精神”宣讲团、行业知名专家、优秀校友到校讲学。在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等适宜的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感悟石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拉近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大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企业文化,领略企业家风采,激发大家投身石油石化事业的热情。三是注重石油文化精神宣讲“走出学院”。学院成立“石油文化精神宣讲团”,在校园内外、街道社区、油田一线传播石油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石油优秀人物、 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讲述石油石化企业继承发扬石油精神的新事迹、新人物、新成就,培养石油学子献身石油事业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了“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
学院紧紧围绕“石油”为主题,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一是办好“石油杯”系列文体活动。学院每年举办系列有油味、有引力、有意义且深受喜爱的特色活动,如“石油杯”篮球争霸赛、石油主题电影展播会、“践铁人精神,争做时代大学生”演讲比赛、主题团日活动,成立“石油之星”艺术小组深入油田一线慰问演出等,让学生的第二课堂随时与“石油”相伴。二是办好“石油之星”系列表彰活动。每学年组织“石油之星”系列荣誉称号及“石油之星星级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并对获评“石油之星十佳大学生”“石油之星十佳学生干部”“石油之星十佳党员”“石油之星”优良学风宿舍,星级宿舍的先进模范进行公开宣传,通过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创品牌、树典型、立榜样,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三是办好石油科技文化节活动。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定期举办石油科技文化节活动,内容包含石油知识竞赛、 石油科技论文大赛、 石油软件大赛、科技创新训练等竞赛活动,以活动促进石油文化传播,激发学生钻研学问,锻炼本领的热情,进一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石油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更是迫在眉睫。学校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4]。一是打造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在校园内传播石油科技精神,让学生们了解当今石油科技的前沿领域,激发学生探索石油行业科技前沿的兴趣,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以科技竞赛带动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组织学生在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二是打造学生社团交流平台。学院先后成立了“石油之星”科创中心、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重庆科技学院分会等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赴马来西亚等地参加国际油气文化节、中国国际学生石油论坛、“博德世达杯”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论坛等国内外的交流学习活动,学生参赛论文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并与国内外SPE协会建立密切联系,增长学生眼界,扩大学校影响。三是打造实践基地服务平台。学院与河南油田、西南油气田、川庆钻探等企业共建学生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让学生走进油田、走进企业,感受地域文化,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劳模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石油工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习并传承石油精神。
为国分忧,奉献石油,是所有石油人的精神追求。学院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奉献石油,扎根基层,努力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作贡献。一是鼓励学生扎根油田。学院毕业生在对石油行业艰苦工作环境有了比较清晰认识的情况下,却依然在毕业后能够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学院每年都有60%以上的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二是鼓励学生服务西部。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动机。大力宣传石油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加大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宣传力度,激发大学生到西部边区、到油田建功立业的热情,学院每年就业学生中有超过30%的学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创业[5]。三是鼓励学生深造学习。每年开展学生考研动员大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表彰大会等,向学生大力宣传新形势下石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石油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发挥优势,为学生留学、游学、访学等海外学习、交流、考察和实习等提供机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全体师生要深刻认真体会“石油精神”的精神实质,重点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一是要将弘扬“石油精神”与“两学一做”常态化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向党中央看齐落在实际行动上。二是要将弘扬“石油精神”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紧密结合,让“石油精神”在广大师生中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三是要将弘扬“石油精神”与教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下苦功、出实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贫瘠的土地上,有勤劳的石油人,将喷涌的石油绚丽绽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有勇敢的石油人,将涌动的石油潺潺流淌。哪怕再困苦的地方,依然有石油冲锋号的激昂嘹亮。没有石油人的博大智慧和壮烈打拼,中国将永远甩不掉贫油的帽子。如今,百里油区花竞放,油城处处景色新,高楼林立如海市,蓬莱仙境落盘锦!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石油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原油生产和油城建设的新世纪战役当中,未来的石油城,将愈加秀丽可爱、典雅清馨!未来的石油人,将更加锐不可当、叱咤风云!各党、团支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所思所想,切实引导广大石油学子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行业归属感;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筹划,狠抓“石油精神”育人实效;结合载体认真组织好“石油精神”相关活动,丰富形式创新内容; 结合多种手段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要突出主题,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石油精神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可是面临“95后”或“00 后”大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继续坚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引领,不断丰富学院石油文化建设,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为祖国石油行业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有石油科技能力的建设者,让石油精神的光芒在他们身上闪耀、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