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曙(安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安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提出了争先进位、争先创优的目标要求,经过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干了九件大事、超额完成了六大目标。
一是布局了科技金融体系。成功组建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安庆子基金,1.5亿元基金全部募集到账;出台了科技贷政策,开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二是推行了科技项目与人才评审改革。设立260个科研项目库,建立专家评审、客观评价、示范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评审机制,全年获批省级以上各类项目资金8084.15万元;出台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价办法,4个团队入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成功获批3个国际合作基地。三是升级了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升级为A类,筑梦空间成功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四是拓展了高校院所招引通道。协调推进与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谋划安庆师范大学建设3个协同创新中心。五是承办了化工新材料院士高峰论坛。9位院士、50位长江学者和杰青云集安庆,助力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是运行了林业创新平台。“一院一联盟”全面运行,开工建设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南综合试验站、全省首个竹荪种植示范基地、超高产油茶示范基地。七是拓展了民生科技领域。立项实施医疗卫生类应急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已达26个。八是谋划了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组织市党政考察团到山西考察创新生态建设,到深圳考察人才和科技创新,赴长三角4市考察科技创新,主导开展了7个科技创新子课题研究。九是推行了目标绩效管理改革。分部门设立目标任务,党组每季度调度重点工作,有效贯通过程管理、季度考核、年终考核。
一是高新产业增速全省领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1%,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13.7个百分点。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488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扩容。148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55家,同比增长27.2%。四是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居全省前列。企业吸纳技术合同48.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五是科技成果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共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837项,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六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次前移。2019年全市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25.83%,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8%,比上年前进1位。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当前,安庆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科技主管部门,更应不用扬鞭自奋蹄,下好先手棋,拼出加速度,打赢跨越战。
一是坚持“两个并重”,以开放的思维引进创新资源。一方面,坚持外引内培并重,既强化与市外优质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又注重培育壮大本地高校院所力量,支持安庆师范大学与优质高校开展学科共建、实验室共建合作,支持市场主体设立各类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坚持引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头部企业创新资源并重,把科研资源与产业创新资源连接好,在引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的同时,注重引进大企业研究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推进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
二是坚持“两个聚焦”,整体布局科创攻坚力量体系。聚焦首位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构建以首位产业创新联合体为龙头、以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为主体、以科创产业园为承载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按照“主建一批、升级一批”的要求布局首位产业创新联合体,按照“扩面一批、创建一批”的要求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的要求推进科创产业园建设,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设科创产业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与加速功能,建设科技创新综合体。
三是坚持“两个融入”,久久为功创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进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省“256”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和重要节点。着力创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高强度推进环新集团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及基础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华茂集团智能纺织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庆飞凯屏幕显示材料合成应用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打造国家创新基地“预备队”和省级创新基地“先锋队”。
一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行动,壮大创新型企业的新兴力量。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上下功夫,实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成长计划,把大赛转化为企业孵化行动。在提升孵化能力上下功夫,推进各类孵化器提标升级,把科技企业孵化与成长的土壤压实。在科技金融上下功夫,把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发挥好,切实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在科技政策扶持上下功夫,优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省、市重点研发项目和工程化项目。
二是实施规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行动,夯实创新型企业的基础力量。全面提升规上企业创新能力,推进规上企业扩大高新产出。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扩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的覆盖率,力争研发机构比例、有研发活动企业均超过40%。挖掘规上服务业创新潜力,推进服务企业增加软件开发、互联网+、物联网、设计服务等创新服务。
三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形成创新型企业的骨干力量。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范围,建立市县两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社会化服务,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精准培训、辅导,推进企业增加专利、扩大研发投入、提升成长性。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重大专项、工程化项目。
四是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领军力量。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领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稳定支持5亿元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贷、基金等要素优先支持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整合研发资源组建独立运作的研发机构,帮助引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发展。注重培育集团公司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建设“研究院+特派员工作站+特派员”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围绕区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创业辅导等服务,通过“研究院+特派员工作站+特派员”一体化建设,带动科技型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农业新型主体,进而更好地带动周边产业和贫困群众,形成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二是建设“实验室+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一体化乡村科创平台体系。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林业育种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安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生态+产品+产业”的一体化价值实现体系。重点围绕长江生态修复与保护、乡村绿化美化、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提升生态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安庆各县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培育强县、强园、强企等提供科技支撑。持续推进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激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坚持投贷保联动,加大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推进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安庆子基金实质运行,适时推进设立高技术领域基金。大力推行“科技贷”,择优选择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品种,推进免抵押贷款。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的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支持发展符合科技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科技保险。
二是坚持供需双向联动,大力推进科技攻关改革。坚持企业技术需求牵引与科技供给创造相结合,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瞄准产业链的卡点断点,加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供给,培育新兴产业。制定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聚焦首位产业链条的卡点断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一批、定向委托一批、研发众包一批”。
三是坚持企业高校机构联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两个试点”,即:开展省级以上孵化器和科创产业园在孵企业联合设立法人研发机构试点,开展科技型企业开展法人研发机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体化运作试点。发挥财政投入对研发投入的撬动作用,财政性资金着重奖励到研发设备、研发项目、研发人员,形成实实在在的研发投入。
四是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加快培育技术要素市场。建成运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云平台,系统编制覆盖高校、科技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地图,精准掌握企业产品、技术需求、研发设备、研发人员等,推进市内科技资源共享。组织汽车、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医药制造、数字经济、农林等领域企业分产业批次与高校院所对接,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招商引才联动,着力扩大科创产出。推动市级层面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招商考核、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考核、科创平台招引考核,突出科创产业招商,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施宜城科技领航团队计划,重点面向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宜城科技领航团队。
六是坚持激励与容错联动,大力推进创新生态建设。探索建立科创平台财政投入“退坡”机制、科创平台建设绩效与投入“挂钩”机制,完善“运行经费补助+科研项目稳定支持+绩效管理激励”的组合扶持方式,增强科创平台市场化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三个三分之一”(地方财政投入三分之一、争取纵向科研三分之一、服务企业三分之一)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