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蓉
单霁翔,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曾经,网友们喜欢称单霁翔为“故宫掌门人”,退休后,他又陆续多了几重身份——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文化大讲堂”组委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一向风趣的他说自己已经从“故宫看门人”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看门人”。
4月20日上午,单霁翔院长应苏州工业园区之邀做主题讲座《中华文脉与文化自信》,分享了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的工作经验和精彩故事,以及带领《万里走单骑》栏目组,游历12处世界遗产地的幕后故事。
“网红掌门人”是如何炼成的
2012年1月,单霁翔开始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上任不久,他便穿着布鞋,带着秘书,穿行于故宫的各个角落进行勘察、记录,9371间房屋、1200座建筑、180多万件文物……他将故宫的每个细节都记在了心里。此后的每个工作日,他都会从神武门向西沿故宫巡查一圈,经过五年的例行巡查,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谈到开始给故宫“看门”的那几年,单院长特别爱提“尊严”这个词——让文物有尊严,让游客有尊严。
散落的石刻、蒙尘的字画、被遗忘的兵马俑,甚至闲置的门窗、木箱、毛毡……单霁翔将所有文物归类盘点,统一保护、展示,这不仅保护了文物,更为故宫腾挪出了大量可供参观展览的空间。
从2002年的30%,到2014年的52%,再到2020年的80%,故宫的开放面积一次次拓展,如今,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已经是一座完整、整洁、巍峨、庄重的故宫。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在收回紫禁城房屋、修缮宫殿院落、保护文物过程中的艰辛付出。
同时,单霁翔带领团队,在故宫开启了一次管理革命,清广场、设座椅、开大门、拆栏杆、立标识、改厕所……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更人性化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直至单院长2019年退休前夕,故宫日接待观众数量突破1700万人次,从一个旅游景点变成了有尊严的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而他也如愿做到了“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扩大开放,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段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让文物先“活过来”,2016年12月29日,故宫博物院恢复了两排361米长的古建筑,配备了上百部成套检测设备的“故宫文物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同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豆瓣评分超过了一众拥有俊男美女的电视剧,甚至吸引了1.5万人报名,要到故宫博物院修文物。
“文物修复是一个非常专业、科学的过程,它远不像电视上呈现的逗逗猫、弹弹吉他那么浪漫,多数时间,我们的工匠都在默默无闻、年復一年地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以往,出于防火安全考虑,凝结了工匠们无数心血修复的文物只能在黑漆漆的殿内展示,既不方便观看,又无法完整展现故宫的殿堂之美。单霁翔带领团队用一年半的时间,研发出了适用于故宫文物的LED冷光源,彻底改善了照明情况,让故宫恢复了鲜活的面貌。
2017年年底,故宫神武门外开出了一间故宫角楼咖啡厅,从此观众无需进入故宫,也可近距离享受故宫文化,购买故宫爆款文创产品了。养心咖啡、康熙最爱巧克力等“皇家御用”创意饮料,也进一步让故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运河之城,活的文物
退休后,单霁翔依旧奔走在保护、推广各地文化遗产,分享中华文化精粹的第一线。
此次来到苏州,他说:“苏州和北京虽然在地理上一南一北,但一条大运河将两座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有人说,紫禁城是水上漂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比如,故官中的太湖石就是通过运河从苏州运来的,营造故官的苏州香山帮工匠,也是从水上过去的,乾隆花园的改造,也因乾隆皇帝下江南而吸收了苏州元素。而砖雕、苏式彩绘、缂丝等苏式传统手工技艺也被运用到了文物修复之上。”故宫博物院更是曾花280万元,从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厂采购了100块金砖,用于太和殿的修复。
单霁翔一向倡导最好的保护就是保持文化遗产的活力,让它们“物尽其用”,因此他对于苏州的古城保护工作赞不绝口:“苏州对于古城的整体结构保存得最好。对比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平江图》,我们很容易看到那些园林、街巷、水系都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政府通过城市规划,缓解了古城区的压力,实现了在保证市民生活、城市发展的同时,完整地保存了古城风貌。”
去过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单霁翔,以“最别致”来形容苏州园林,谈及如何用好城市名片、打响文化品牌、发展文旅产业,他说:“所谓文旅融合,就是要讲好中国的故事,把中国故事和它对今天人们现实的影响讲好,中国文旅就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