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伟
摘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与指示,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推动双创的各项政策措施。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高校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133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重点围绕创业创新重点改革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或模式不明确
国内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至今,普片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并没有很全面,最多的就是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没有一套很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松散的,非系统的,这样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推广出去。
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核心关键,而国内很多高校缺乏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只会拿着书本着念,本身缺乏对企业实践的认识,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尤其薄弱,更缺乏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人员,没有核心的研究所专门做这一块的事情。
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系统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用着较为传统的教材,缺乏创新和特色;创新创业教程非常零散,不系统。没有围绕某一专业的特色去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对创新创业应该学习那些知识还没有形成很好体系。
4.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环境支持
人文环境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文环境,学生在人文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所大学的科研文化品味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的创新创业气氛,目前,高校大学生缺乏一种挑战的精神,很多时候老师说什么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僵化的创业教育体制,对创新教育不够重视,等等都影响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加强各类政策统筹,实现地方与部门政策联动,确保已出台扶持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现有工作基础,更加注重政策前瞻性、引领性,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
坚持市场主导,搞活双创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科技、教育和国有企业等改革,放开市场、放活主体,通过环境营造、制度设计、平台搭建等方式,聚焦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扩大社会就业,培育全社会双创的内生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先行先试。系统梳理不同领域推动双创的特点和难点,从解决制约双创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明确试点方向,充分调动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突破制度障碍,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信息、政策、技术、服务等瓶颈问题。
坚持创新模式,完善双创平台。以构建双创良好生态为目标,系统谋划、统筹考虑,结合各类双创支撑平台的特点,支持建立多种类型的双创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平台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双创。
鼓励示范基地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有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开展外国人才永久居留及出入境便利服务试点,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企业在不断创新、转型升级,人们已经认识到创新才有出路,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企业创造效益。
其次,創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创新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实训实习的有利场所,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毕业后要想立志成才,必须在校期间经过创新创业训练,懂得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可见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高校大学生不懂得创新,国家发展就要停止,就要落后于世界各国,面对当今经济不景气,环境、气候的变化,各国都迫切要求大学生科技创新,以创新来扭转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就业从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二是实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学科专业、产业学校的壁垒,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可以说,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新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锦文.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2]路敏.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视角[J]. 陕西教育(高教),2017(07)
[3]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
[4] 赵静,冯建民.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
山东协和学院 人文艺术与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