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力甫哈尔?阿布都热西提
[摘 要]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教育问题成为影响未来农村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农民夜校是对新兴职业农民开展的教育培训,主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思想的教育。主要围绕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相关概述;对目前我国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完善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农民;夜校;脱贫攻坚;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232-02
一、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相关概述
(一)农民夜校的概念
农民夜校和脱贫攻坚工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为了在保证农民正常生产活动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教育,我国提出了农民夜校的授课方式。农民夜校教育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更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农民夜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的未来前景,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对农民发家致富寄予的美好希望。
(二)农民夜校的特点
农民夜校区别于其他教育機构,有着独特鲜明的特点。以新疆农民夜校为例,首先,在学习内容方面,新疆农民夜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汉语的培训为主,同时为丰富学习内容,从普及法律知识以及技能培训着手,对农民群众进行脱贫攻坚以及惠民政策的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党的政策和国家对人民的支持和关爱。其次,新疆农民夜校的授课时间主要是在晚上,目前上课频率是一周进行两次,以便于保证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需要。最后,农民夜校的实施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所以办好农民夜校势在必行。
(三)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意义
农民夜校的建设以农民的实际需要为标准,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农民夜校的推行,广大农民群众走进了课堂,汉语的培训是农村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经之路。它不仅可以增强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更是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脱贫攻坚等惠民政策宣传对农民群众“扶志扶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其次,农民夜校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在同一个课堂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农业经验,更可以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农村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最后,农民夜校的实行是一种党和国家关怀和服务群众的新型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民夜校的发展搭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民群众的平台,对帮助贫困户就业和减贫脱贫有深远的影响。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能否实现有效衔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农民夜校的建设有利于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二、我国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现状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我国农民夜校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夜校的学习中来。长期坚持农民夜校的推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帮助农民学习到了实际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更大大提升了大家对建设和谐而美好的农村家园的信心。但是,在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对农民夜校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劳动中,政府和农民的关注重点往往放在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情况层面,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农村生活富裕。但是,对于农民夜校的执行力和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部分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夜校管理小组,夜校的管理和宣传不到位。部分地区没有成立专项资金,这对农民夜校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在管理方面缺少对专业的监督和考察、对学习情况的反馈等问题,以至于减慢了夜校的发展速度。
(二)农民夜校教育供需不够平衡
农民夜校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对农民夜校的投入不足。(2)农民夜校的培训制度尚未完善,学习内容的安排不尽合理。在新疆农民夜校,至今没有针对农民夜校教学,尤其是针对新疆农民夜校汉语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的一系列教材。(3)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不够高,尤其是贫困户的文化水平更低,缺乏对长远发展目标的认识,参与农民夜校的意识较薄弱,对农民夜校的了解较匮乏,农民夜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原因导致农民夜校的供需不够平衡,从而对农民夜校的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教师队伍专业性较弱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远离城市,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导致难以引进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队伍。以新疆农民夜校为例,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的贫困村农民夜校教师水平有限,传授知识的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农民夜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大部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及“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担任,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对知识的接受度。教师的能力不足和教师队伍的缺乏直接导致学员学习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农民夜校的效果不尽理想。
(四)夜校学习内容不够丰富
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民居住的距离较远。如果交通不方便,集中学校教学不够现实。网络教学的方式虽然适用于普通学生的学习,但对农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另一方面,如果上课的内容单一,仅仅宣传理论性的知识而不是与当地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很难被农民群众所接受。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也就大大减弱。
(五)激励机制尚未完善
在建设农民夜校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缺少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同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的教师没有健全适当的奖惩制度,导致教师对上课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难以区分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针对表现优秀的农民群众的奖励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定期考查农民群众上课收获的多少以及课下的真实学习效果,从而判断课上所学习的内容是否转化成生产生活的实际成绩。
三、完善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各级人员对农民夜校的重视程度
针对农民夜校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应该成立专门负责农民夜校的工作小组。首先,工作小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安排夜校的上课时间和地点,把夜校的好处和优势宣传到各家各户,鼓励农民群众了解并参与到夜校学习中。其次,乡镇政府应成立专项的资金渠道,用于夜校的发展和建设。最后,学习前期做好调研工作,学习中期做好监督工作,学习后期做好考核和收集反馈的工作,做到对学员负责。
(二)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对于农民夜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白天忙碌的生产生活结束后,农民夜校的学习不仅要注意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更要注重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和优秀教师参与到教师队伍中,对农民的文化修养和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组织致富带头人、技术操作熟练的人员参与到教师队伍中。他们虽然不是正规培训的教师,但可以用接地气的方式和农民学员进行经验交流。
(三)注重兴趣引导,提高夜校吸引力
农民夜校的办学经验不足,导致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展开对周边村民的调查活动,通过走访或者组织集体活动的形式了解农民群众想要学习的内容,对哪些知识比较感兴趣。把培训期待调查切实落到各家各户,综合整体意愿。与此同时,对夜校的相关培训内容进行宣传,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目标,使农民群众对夜校学习产生兴趣。
(四)拓宽课堂空间,丰富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建立和更新对于农民夜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教授农民关于文化知识的内容,如国学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文明和谐的乡村风气。其次,針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把需要的技术进行普及和培训,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党的政策,普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且进行专业的解读,让农民知道法律,遵守法律,了解党和国家对群众的关心和支持。
(五)健全对相关人员的激励机制
在农民夜校建设的过程中,为加大对培训成果的考核力度,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对上课次数多、教课内容好、学员评价优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来参加农民夜校。其次,对于学员来说,每堂课的上课时间在繁忙的生产生活之后进行,精神和身体上都容易疲惫。应当对上课表现好,积极参与,并且在课外能够灵活地把理论结合实际的农民学员给予奖励,让大家都对农民夜校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应当对当地的乡政府定期监督,随机抽查农民夜校的情况,以督促农民夜校工作更好地进行。
(六)关注农民夜校的学习效果
农民夜校的管理应当向信息化、完备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建立学员的学习档案,把农民群众学习的时间和成绩进行整理归档,并定期考查学员学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采取开展“慢、中、快”班等方式分层次教学,撰写针对农民夜校教学、农民夜校汉语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的一系列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四、结语
农民夜校的运行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爱程度和服务力度,也间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支持力度。本文围绕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展开了深入的探究,从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相关概述出发,提出了完善建设农民夜校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在日后农民农校的建设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建设更具吸引力、更有现实意义的农民夜校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8,33(23):58-62.
[2]张水玲.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教育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5):40-43.
[3]廖楚晖,侯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财政资助机制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7(7):35-42,88.
[4]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9(4):91-96.
[5]李凌,何君.法律与政策保障视角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国际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8(1):152-156.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