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建辉 李锐 王灿 蔡闻佳 祁悦 王克
摘要: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简称“气候技术清单”)研制是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气候技术清单旨在通过对气候技术需求、存量或战略方向进行识别、盘点与研判,为技术研发、推广、转移和企业投资等提供信息引导。文章首先基于本区域技术的拥有状况和清单研制目的,将气候技术清单分为技术需求清单、现有技术清单和未来技术清单三类,并从技术的信息来源、类别划分、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等方面建立了三类气候技术清单研制的方法学比较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近年来10个主要代表性技术清单的研制方法学进行了系统阐述与比较分析,识别了其共性与差异,进一步提出了各类清单研制的方法学优化框架以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①中国已经研制完成了多种类型的气候技术清单,为持续推进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推广和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②三类气候技术清单的研制方法学在资源投入、技术筛选过程的严谨性以及对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协同效应等指标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信息来源、技术评价指标选取、清单呈现形式等方面;③中国气候技术清单研究整体仍然比较薄弱,系统完备、一致性强的评估范式仍然缺乏,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清单研制还处于空白,并且技术清单动态更新不足。文章据此提出了优化技术清单研制体系,加强面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未来技术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和基于第三方技术需求评估的国际合作技术清单研制以及增强气候技术清单研制和技术推广的市场化程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技术清单;技术需求;碳中和
中图分类号X24;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21)03-0013-11DOI:10.12062/cpre.20201102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又称“气候友好型技术”,以下简称“气候技术”)指“所有能被应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率/气候变化的技术”。按照应对途径,气候技术可分为减缓技术和适应技术两类[1]。IPCC历次评估报告都特别强调了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2-3]。从全球层面看,过去40年主要减缓技术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关键适应技术的应用则大幅提升了人类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等脆弱领域的适应能力[4-5]。未来实现全球2℃/1.5℃温升控制目标和碳中和,需要一系列气候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开发、应用与大规模部署[6-7]。
技术清单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学流程研制而成的技术信息集合(根据不同用途也常以“技术体系”“技术目录”等名称或形式出现),以公共性、明晰性、公开性为主要特征[8]。技術清单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技术研发、推广、转移以及企业投资等提供信息引导。技术清单这一治理方式已经成为政府科研管理和科技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且在产业发展、工程管理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9]。学术界尚未对“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进行明确、规范的定义。综合各方面观点,作者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简称“气候技术清单”)是面向气候技术引进、推广或研发的目的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学流程,在对技术需求、技术存量或技术战略方向进行研判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性技术集合体[2,10]。近十年来,出于识别、推广和转移气候技术的需要,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同特征的气候技术清单陆续发布。例如,服务于技术研发的“美国能源部技术补贴清单”、服务于技术推广应用的“英国能源技术清单”(EnergyTechnologyLists,ETL)以及服务于技术转移的中国“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手册”等。
现有文献对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的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除对可再生能源、CCS、BECCS、氢能等特定气候技术的大量研究外[11-13],主要关注领域集中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科技政策部署[14]、气候技术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15-18]、环境规制工具的气候技术创新效应[19-21]等方面。汪航等[22]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现阶段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总体科研状况,并预估了关键性气候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对而言,以“气候技术清单”为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与技术清单研制本身涵盖领域多、专业性强、成本高等特征相关。基于同样的原因,该领域侧重于大规模技术清单研制的重点文献多以研究报告、专著、政府文件的形式呈现,国际组织、国家科研主管部门、大型科研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24]。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文献则一般分别对减缓和适应特定区域或领域的技术清单进行研究。其中,少量文献探讨了中国部分区域重点行业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如韩荣青等[25]、李阔等[26]分别选取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框架进行设计。刘燕华等[10]、潘韬等[27]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体系、技术框架、技术表达方式等。在中国减缓技术清单研究领域,张栋等[8]基于复合专利共现网络与专家机制提出了工业CO2捕集技术清单。总体来看,这类研究最终给出的技术体系带有一定的技术清单属性,但在方法学的系统性、技术类别的完备性、技术描述的精细度等方面与基于专著、研究报告等载体的文献存在较大区别。
综合而言,气候技术发展及其清单研制的重要性形成了高度共识,已有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气候技术研发、推广与产业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尽管如此,目前关于气候技术清单的整体进展尚缺乏统一分析框架和规范化、系统化的梳理,特别是对不同类型气候技术清单的研制方法学分析与比较不足,对当前本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识别不够,这限制了技术清单研制的科学化,也难以为未来碳中和目标下气候技术的更大规模研发与部署提供支撑。基于以上分析,文章首先构建了气候技术清单研制的方法学分析框架,对三类气候技术清单中代表性较强的清单方法学进行了系统阐述与比较分析,然后提出了当前气候技术清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气候技术清单研究方向。
1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方法学分析框架
1.1气候技术清单的类别划分
按照不同属性,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有多种分类方法,集合各项技术的技术清单也对应多种类别[28-30]。文章在梳理常见技术清单后,根据当前本区域技术的拥有状况和清单研制目的,将气候技术清单分为技术需求清单、现有技术清单和未来技术清单三类。其中,技术需求清单包括了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现有技术清单包括了技术转移清单,其基本关系如图1所示。
三类技术清单的区别主要在于:①“技术需求清单”指本国尚未拥有该类技术,但其他先进国家/地区已经拥有了该类技术,清单研制的目的是为技术引进提供指引。“技术需求清单”又可分为一般性技术需求清单和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或称“卡脖子技术”清单)[31]。与一般性技术需求清单相比,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是更具有特殊性的技术需求清单,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该类技术存在极大需求,但由于技术封锁或技术引进成本高等原因,无法从他国引进该类技术,只能依赖于本国自主性技术研发;该类技术处于创新链顶端和价值链高端,且具有极强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关系到一个国家长久性创新能力的突破、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②“现有技术清单”指本国已经拥有了该类技术,但市场普及度还不高,清单研制的目的是为技术的国内、国外大规模推广服务。“现有技术清单”又可分为面向本国的技术推广清单和面向国外的技术转移清单。技术转移清单中的技术,一般在本国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应用,整体上较为成熟,具备相对技术优势,并且其他部分国家由于自身能力或资源条件限制尚未拥有该技术,存在着技术需求[32]。③“未来技术清单”指本国和其他国家都没有此类技术或者此类技术正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清单研制的目的是为技术的基础研究部署和公共/私营部门投资提供指引。根据技术研发状况、技术发展规律、学习曲线等综合判断,“未来技术清单”在时间轴上又可分为面向近期的技术清单(技术已现雏形,有望获得快速研发突破与实际部署)以及面向中长期的技术清单(技术发展尚处于概念提出阶段,短期内获得突破的难度较大),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可以随未来技术发展的不同情形而出现变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种分类方法并非特别严谨,比如“技术需求清单”里的部分技术,本国也可能已经拥有,但尚处于研发阶段或者与国外技术相比成本仍然较高,同样产生技术引进的需求。不过,这三类清单所对应的方法学有着本质性差异,这也正是采用此种分类方法的主要原因。
1.2研究范围界定
气候技术清单所包含的技术是从所有可选技术中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流程评估得到的,并按特定的技术分类、技术框架和技术表达方式进行展示。这些原则、方法、流程、展示方式等要素,共同构成了气候技术清单的评估方法学。严格来说,气候技术清单的评估方法学是一个流程众多、过程较为复杂的体系,每一个流程都包括更为具体、细致的环节,难以逐一进行描述和比较。不過,在不同的技术清单中,技术的信息来源、技术的类别划分、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技术清单的呈现方式等关键步骤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因此这些内容作为本研究的关注重心。而对应对气候变化优先部门的筛选、技术清单形成后的引进/转移障碍分析以及与之有关的行动计划等内容,则不属于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技术的信息来源”指技术清单研制时,获取具体技术名称、减排潜力、经济效益等信息的渠道,常见来源有政府部门收集、专利数据平台、行业相关报告、企业调研以及专家访谈等方式。“技术的类别划分”指对各技术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整合后的分类展现方式,常见分类依据有按照国际/国内部门、可获得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发展潜力等。“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指按照定性或定量方法,依据对技术减排潜力、技术成本、技术效益、社会影响等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对技术某几项信息进行评估识别并确定在清单中的排序。“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指在技术收集、分类、识别、排序后,选取部分信息进行最终呈现的方式。
由于技术清单研制涵盖领域众多,需要大量专业性知识对特定技术信息做出判断,耗费较高成本,个人力量一般难以完成。因此,气候技术清单一般由国际组织、国家部门和大型科研机构研制,专业性技术组织和专家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篇幅巨大以及特定用途限制,气候技术清单研究成果多以研究报告、专著、政府文件等形式出现,以学术论文方式公开发表的技术清单较少。因此,本部分所覆盖文献的范围,同样以报告、专著、政府文件为主。经过广泛的文献搜集,文章主要评估了近年来10个重点气候技术清单的方法学。其中,技术需求清单4个,现有技术清单4个,未来技术清单2个,见表1。
2中国主要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的研制方法学及其比较
按照上述气候技术清单方法学分析框架,选取代表性气候技术清单进行研制方法学评估与比较分析。
2.1技术需求清单的研制方法学
任一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在全球大气层中累积,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具有外部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属于典型的全球性公共物品问题,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而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跨国转移以提升技术薄弱国家的能力被认为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关键要素[17-18,33]。为确保气候技术转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技术需求评估(TechnologyNeedsAssessments,TNA)机制应运而生。TNA机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技术转让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识别和分析所需要的减缓/适应优先技术,以促进这些技术的转让[27-28]。
自200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首次正式提出TNA概念以来,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施TNA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UNDP)等国际机构陆续出版了多部TNA研制指南[17-19],对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UNDP的TNA评估方法学框架包括背景介绍、影响分析、优先领域识别、形成技术清单、识别优先技术、障碍分析和行动计划等八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设计除尽量考虑科学性、消除不确定性外,还对利益相关方、效率提升、概念界定、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考虑。对于其中的每个步骤,又有更为详细的组织流程、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这些方法、步骤同样构成了技术需求清单评估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中国完成TNA项目,相关科研机构也在参考UNDP方法学基础上,开发了中国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技术需求清单评估方法学。
2.1.1中国适应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领域技术需求清单的研制方法学,其代表性论述集中体现在《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综合报告》[34]和《省级气候技术需求评估项目最终报告》[35]中。这些研究成果均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项目”(简称“中国TNA项目”)的产出成果。中国TNA项目开发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方法指南》和各行业的《适应技术需求评估方法学》。该方法学明确了开展气候适应技术需求评估工作的核心步骤,包括关键领域识别、确定优先子行业、确定“长清单”(重点技术)和“短清单”(优先需求技术)、通过案例分析对技术差距与技术转让障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等环节。某些具体环节、流程的操作实现了中国本地化。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根据国内外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究规划以及通过分析《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等技术目录和数据库,搜集适应技术需求,并基于文献资料分析、专家咨询评估、比对筛选等方式得到技术需求信息。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使用了技术类别(包括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组织机制技术)、技术起源时代(包括传统技术、现代技术、高新技术、未来技术)、技术差距(包括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广与理解应用、国际间技术转让)的分类方法。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详细讨论了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还介绍了一些经济决策规则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经济影响分析等。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增添了技术描述、技术适用范围、技术成本与技术效益、适应能力提升及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息,相较于UNDP的方法学更为详细。
2.1.2中国减缓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
同样在中国TNA项目支持下,王克等[34]开发了包括八个步骤的“减缓技术需求评估方法学框架”:制定工作计划与细化项目职责、识别重点发展领域与确定优先部门、研制减缓技术需求清单、建立指标体系与多维技术评估、重点技术识别与优先级排序、案例研究和国内外差距分析、技术转移障碍分析与建议梳理、整理形成技术清单报告与案例研究报告。该方法学在中国国情环境下,对如何执行技术需求评估,给出了具体操作指南。遵循此方法学,中国TNA项目组在13个重点行业共提出了包含276项重点技术清单(长清单)和57项优先需求技术清单(短清单)。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主要为正式发布的节能低碳类技术推广目录、国家气候技术发展战略和方案、国外低碳技术数据库和技术报告、国际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报告、学术文献、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分为技术大类(如海上风电技术)和大类技术下的重要子部件技术(如风机抗台风技术),该子部件通常对减缓效果有重要作用,且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一种是基于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应用减排成本曲线或者“自下而上”模型,得到总的减排成本最小化的技术选择;一种是运用MCDA和层次分析法,对技术评估步骤中确定的指标体系与各技术指标值和定性结果进行打分,计算并获得技术优先排序。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仅包括部门、技术名称(重要子技术)和所处技术发展阶段(技术研发、技术扩散、技术示范、技术推广),重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1.3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制了“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清单”[37]。区别于以国家、重点行业和关键区域为对象的技术清单,该清单聚焦城市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考虑技术自身的演变规律和适用特征,该方法学提出了“低碳适用技术”的概念,其主要特点是评估视角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发展路线图和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三位于一体。通过组织规划工作、重点领域识别、产业和技术情况基本分析、行业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调研、会商与甄别五个步骤进行研制。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立足目标城市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低碳发展路线图,通过对城市關键产业、上下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确定城市未来需要优先发展的低碳适用技术。在此过程中,注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技术信息,即对行业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调研,集合一线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按照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能源供应、建筑、交通、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七大领域进行分类。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该方法学在理念上非常注重对城市的发展阶段特征、技术需求规律和技术成本收益情况的考虑,主要通过与城市行业相关专家和主管部门座谈、对重点单位和企业发放“节能减排与低碳适用技术”需求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收集相关部门提出的需求反馈,确定优先技术排序。
综合三份清单来看,中国气候技术需求清单方法学已有初步研究成果积累,支撑了国家层面与城市层面的技术需求清单研制。结合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需求,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应加强区域和领域的细化、技术国产化难易程度分析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开发等。
2.2现有技术清单的研制方法学
大部分国家/区域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都已经积累了一批成熟且应用前景较好的技术。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现有技术进行识别、评估,形成技术清单的目的一般有三个:一是了解本国/区域的技术拥有状况,包括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旨在摸清技术存量;二是支撑促进技术推广的财税政策制定,为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服务;三是为促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国际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技术转移服务。技术清单研制目的的不同,导致了应对气候变化现有技术清单评估方法学与技术需求清单评估方法学的根本性差异。与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相比,现有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在技术信息来源、技术指标评价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2.2.1《中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和汇编》方法学
《中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和汇编》由中国科学院葛全胜等学者完成,研制了中国重点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该方法学全面收集了研究时限范围内的中国现有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技术,并从技术的适用领域、适用范围以及不足之处等方面对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筛选出具体技术17177条。通过此技术清单,可总体上呈现本国各领域的技术拥有状况。通过该方法学识别得到的技术清单,对技术发展情况(时间分布、区域分布)、技术持有人、技术研究合作情况、现有技术可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每个领域技术的薄弱环节等都有比较清晰的展示,并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技术的发展状况;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出不同区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通过文献搜集、专家访谈等形式,全面整理出技术热点,再将技术热点提交第三方专利机构进行查询,对获取的专利技术信息按照专利申请人、专利有效性等原则进行筛选。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按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岸带、人体健康、能源七大领域进行分类。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包括技术类型、专利申请号、专利名称、申请单位和发明人信息等内容。专利信息的展示为该方法学的特色之一,通过此技术清单,能够快速对应到具体技术专利及其持有人。
2.2.2《中国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评估报告》方法学
《中国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评估报告》为《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特别报告,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著,以CO2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地质、化工和生物三大类25项CO2利用技术评估为研究范畴,评价了各项利用技术的减排潜力、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贡献度,力求客观性和前瞻性。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通过学术文献、研发项目数据、示范项目数据、政策文件等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一是按原理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三类,每类技术同属一个学科,共性与可比性较强,便于技术间的对比;二是按产品分为能源采收增产类、矿产资源增产类、化学品生产类、生物农产品类、消费品加工类五类。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方法学的核心部分是构建了包括七个一级指标(技术成熟度、减排潜力、产品的工业产值、经济可行性、安全稳定性、技术应用的地理特点以及环境社会效益)和若干个二级指标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统一的技术成熟度计算公式,增强了技术间相对比較的合理性。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对25种技术从技术简介、减排和利用容量、技术成熟度及难点、经济可行性、安全性及稳定性、环境社会影响、规模化潜力等角度进行单独介绍基础上,列示了CO2利用技术评估表,对每个具体指标都进行了定量赋值或定性评价。
2.2.3《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方法学
国家发改委自2014年起,每年发布《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旨在加速推进节能低碳技术进步,引导耗能单位采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及设备[38]。《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际上是权威性强且连续更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现有技术清单,已连续更新发布4次。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通过国资委、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和各有关行业协会等渠道向全社会发布征集通知,重点要求企业和科研机构从现有或储备的先进技术中推荐符合条件的低碳技术。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主要分类为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石化、化工、有色、纺织、食品、造纸、机械、家电等工业领域,以及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部门的低碳技术。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对低碳技术征集原则、范围、碳减排量估算方法等进行研究,确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征集的技术通过符合性审查、分类初审、复核性审查、技术答辩与现场调研等步骤进行筛选;然后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其中,对低碳技术的评价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与专家评价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主要包括技术名称、技术类别、所属领域及适用范围、技术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情况、主要技术指标、技术鉴定情况、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推广前景和减排潜力等。
2.2.4《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方法学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于2010年、2011年共发布两版,由中国科技部联合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共同编写,旨在推广符合发展中国家所处自然环境、发展阶段且已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得到成功示范或应用的气候技术,以应对发展中国家在能源短缺、卫生健康、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等领域普遍面临的挑战。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由科技部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技术征集信息,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填写。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主要包括了可再生能源、农业、林业、废弃物利用、水资源、资源环境、防沙治沙、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减排、民用和商业节能减排、减灾防灾、健康等12大领域的成熟适用技术。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以逐项介绍的形式将139项技术的技术简介、应用情况、技术提供方以及相关图片进行展示,对各项技术的功能用途、应用范围也进行了说明。
现有技术清单研制主要由国家主导进行,较为注重市场信息对接、技术推广渠道、更新频率、研制成本等因素。存在环境协同效应的技术清单及服务于技术转移的优势技术清单方法学研制是本领域亟待突破和加强的内容。
2.3未来技术清单的评估方法学
应对气候变化未来技术清单凝聚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是国家间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在世界范围内,BP技术展望、IEA能源技术展望等定期发布的研究报告对以能源领域技术为主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趋势、未来热点技术等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关注度极高。在国内,规范且系统的未来技术清单较少,但关注程度逐步上升。
2.3.1“我国主要排放行业减排的支撑技术研究报告”方法学
“我国主要排放行业减排的支撑技术研究报告”是由清华大学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成果。该报告通过多属性评估、成本效益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筛选出行业减排支撑技术清单;通过生命周期理论等评价行业支撑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推广前景,提出了国内燃煤发电、钢铁、水泥、化工、建筑、交通等主要行业近、中、远期技术发展路线图。
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主要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企业技术调研等方法,收集行业减排技术关键参数及指标。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主要按照行业类型形成燃煤电力(25项)、水泥(18项)、钢铁(15项)、化工(17项)、建筑(19项)、交通(15项)6大类技术。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主要通过设立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技术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考虑了国情适应性、技术经济性、技术成熟度、行业减排目标和技术节能减排潜力等要素;技术调研侧重技术的成熟度、减排潜力、技术的稳定性、技术指标先进性、适用条件与推广应用前景等;专家咨询主要对诸如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普适性、技术风险程度、成果转化难易程度、市场推广前景、知识产权转让等定性指标的判断。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包括技术名称、技术应用领域、技术成熟度、节能减排潜力、单位综合成本和推广前景。其中,对成熟度和推广前景的描述,最能体现未来技术清单的特征。
2.3.2“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方法学
“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主持完成,主要面向能源技术领域,但其识别的技术类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具有较大一致性[39]。“中国能源技术体系”中描绘了能源领域前瞻性技术(2020)、创新性技术(2030)和颠覆性技术(2050)三阶段发展的能源技术路线图。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以调研形式收集各领域技术信息。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分为核能、风能、太阳能、储能、油气、煤炭、水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九大领域。在此基础上,横向划分为燃料转化系统、多元制热制冷系统、风光水火能源梯次利用、风光储互补、多源制氢、能源互联网六部分,纵向划分为前瞻性技术(2020)、创新性技术(2030)和颠覆性技术(2050)。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遵循以可再生能源为发展主题,以电能作为主要终端能源的多能多网融合互补的技术体系。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重点突出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技术方向,以体现其阶段性和循序发展的理念。
未来技术清单所评估技术作为面向2℃/1.5℃、碳中和目标和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性、革新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技术需求清单和现有技术清单,未来技术清单的研制方法学整体较为薄弱,但随着国家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确定而日益重要。
3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方法学总结
从技术的信息来源、技术的类别划分、优先技术识别与排序方法、技术清单呈现形式等方面,对三类气候技术清单方法学研制的异同点以及每类技术清单下不同代表性清单的研制方法学进行对比分析,整合不同气候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的优势,结合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需求,总结提炼出每类清单研制的方法学优化框架。
3.1应对气候变化三类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异同点分析
综合比较三类气候技术清单发现,其研制方法学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主要体现在:①技术清单研制均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专业知识支撑,需综合采用专家咨询、文献梳理、现场调研等方式获取技术信息;②各类技术清单均具有严格的技术筛选过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技术筛选;③各类清单除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本身外,都将减排带来的环境污染物减少、就业增加等视为重要考量因素;④技术成本、节能减排潜力等指标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三类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见表2。
三类气候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的差异,也导致了在清单研制投入、清单更新频率、清单覆盖行业完备性、清单内容丰富度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区别。
3.2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比较与总结
受国际上技术需求清单方法学相对成熟的影响,国内主要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基本思路相对成熟,且各有值得借鉴的方面。各清单技术信息来源的主要获取渠道不尽一致。政府部门收集整理的技术信息系统性更强,也便于后续基于清单的政策实施;企业调研可直接发现在实际生产或未来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评估所得技术更具有实操性;国外专利库搜索对国际技术存量有较好的判断,但对技术节能减排潜力等信息的评估仍需要进一步研判;对已有技术需求清单文献的筛选整理可快速锁定重点领域重点技术的类别,但可能存在技术不够新颖的问题。技术的类别划分和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受清单目标领域差异性影响,几个技术清单之间难以进行比较。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中国减缓技术需求清单》的“技术大类-重要子部件”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确保技术引进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较强的参考性。此外出于对技术引进的考虑,技术分类也可酌情考虑以技术领先
国、所处技术发展阶段、商业化成熟程度、技术成本、所有
权拥有者和所处部门等分类。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MCDA、AHP等方法和相应指标体系较好地考虑了系统性、全面性,也可根据不同的技术需求目标,选定其他特定指标进行,如《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清单》中加入了对城市发展阶段、技术需求规律的考虑,进一步增强了技术需求清单的可操作性。技术需求清单的呈现形式,应囊括技术名称、技术类别、技术成熟度、节能减排潜力、技术成本、市场前景等基本信息。本研究据此提出了技术需求清单研制方法学几个关键核心要素的优化框架,见表3。
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的特殊性在于国际已有此类先进技术,但国内尚不掌握该类技术。因此,其研制方法学更需要专业力量和跨学科力量投入。技术的信息来源可从国际发达国家的气候技术前沿报告、国外专利数据库查询,并结合国内企业技术瓶颈调研等方式获取。技术的类别划分可按照减缓、适应的重点领域分类。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应综合考虑需求紧迫性、战略前瞻性、产业链关联性等因素进行识别、排序。技术呈现形式宜包括技术名称、技术拥有国、专利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潜力等关键指标。
3.3现有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比较与总结
现有技术清单呈现学术研究与政府政策齐头并进的局面,但研制方法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中通过国家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渠道(此类渠道本身即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渠道)向社会发布征集通知的方法对技术存量盘点,再结合企业调研方法对成熟度高、市场潜力大的重点技术进行调研,可兼顾全面性、針对性和效率性。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出于对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考虑,技术分类应尽量与国家行业划分保持一致,以便后续政策施行。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方面,应结合多种经济决策方法进行优先级排序,尤其加强对技术成熟度、推广难易度、成本效益、市场前景、技术减排潜力等指标的关注。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除常规技术关键指标外,可参考《中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和汇编》方法学和《中国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评估报告》方法学,呈现关键技术的专利信息,以便于技术推广/技术转移的高效进行。现有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的优化框架见表4。
技术转移清单是现有技术清单中为满足国际气候变化技术合作需求而研制的本国优势技术供给清单,主要对象为欠发达国家。其方法学研制的主要考虑为:技术的信息来源主要为通过企业征集成熟度较高并有供给意愿的技术;在技术类别划分和优先技术识别排序方面,需考虑满足发展中国家对技术性价比和本地化方面的平衡要求;技术的类别划分可参考技术需求国的TNA报告进行分类,以提高针对性;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可邀请技术需求国专家参与,重点考虑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性等指
标;技术呈现形式应包含技术名称、技术适用条件、技术成本、专利信息等关键内容,以便于技术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之间进行高效信息衔接。
3.4未来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比较与总结
未来技术清单的研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的未来技术清单数量较小,且方法学表现出极大差异。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方面,主要通过国际大型研究机构及龙头企业获取信息。另外,可考虑引入技术预见等前沿方法,综合使用需求调查、引文分析、情景分析、愿景调查、专利分析等科学计量方法,对技术热点和技术前沿方向进行识别与趋势分析[40-41]。在技术的类别划分方面,一方面应考虑技术所属行业,另一方面需考虑技术的可能突破时间进行技术阶段的分类。“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中的前瞻性技术、创新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分类方法即提供了较好的示例。在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面,除技术成本、技术潜力等内容外,应按照其战略地位绘制技术发展路线图,“我国主要排放行业减排的支撑技术研究报告”在此方面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在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方面,主要呈列表征技术研发方向的相关信息,见表5。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气候技术清单的研制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出于加强气候技术研发、推广、转移等目的需要,中国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完成了多种类型的气候技术清单,为持续推进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将国内气候技术清单分为技术需求清单、现有技术清单和未来技术清单三类,并通过对近年来10份代表性技术清单的分析,梳理、比较了各类气候技术清单研制的方法学异同点,并分类提出了不同气候技术清单研制的方法学优化框架。
综合来看,三类气候技术清单的方法学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因研制目的的不同,其方法学框架在技术的信息来源、技术的类别划分、优先技术的识别与排序方法以及技术清单的呈现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清单的更新程度和技术评价指标选取方面也有明显区别。技术需求清单所识别技术主要通过企业技术信息征集和调研收集,更新频率较低,技术类别划分偏中观,技术筛选时对本地适用性、协同效应等指标重视程度较高;现有技术清单中的技术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技术类别划分微观具体,技术筛选更为关注技术产业化指标;未来技术清单识别技术多从行业研究报告中获取,更新频率较高,技术类别划分偏宏观,大多只定位于某一技术方向,更注重对技术热点、技术前沿方向的分析。
气候技术清单方法学及技术清单本身的研究整体仍然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系统完备、一致性强的气候技术清单评估范式仍然缺乏,导致同类清单中的技术类型和技术信息差异较大,如技术减排潜力、技术成本、技术协同效应、技术不确定性等信息,而且可用于比较分析的文献数量仍然较少,这与代表性气候技术本身研究不够深入有关。二是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清单研制方法学还存在不足或缺失,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技术清单,这些领域主要包括:①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战略性)技术清单,特别是面向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深度减排/零碳排放/负排放战略技术清单;②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清单;③部分适应领域以及典型区域的技术需求清单,特别是人体健康领域、能源部门领域以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农牧交错带、海岸带等生态脆弱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和不同类型省域;④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技术清单;⑤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治理技术清单;⑥基于第三方技术需求评估的技术转移清单等。三是技术清单的动态更新不足,除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重点节能和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这一现有技术清单外,其他清单鲜有更新,这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不相匹配。其主要原因,除了技术清单研制本身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高投入外,也与政府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以及科研机构本身的关注度相关。中国尚未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技术清单研制体系。
针对以上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结合“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强化自主创新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角度来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气候技术清单方法学开发与清单研制工作,以不断适应面向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国际履约和国际合作的需要。文章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一是优化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制体系。合理配置中央政府层面的技术清单研制资源,整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主要技术清单供给方的专家团队、资金、渠道等相关资源,研制统一的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类绿色技术清单,提高技术清单更新频率。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信息平台,动态更新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推出与国际接轨、适合于中国实际的气候技术清单专利搜索分类号等。
二是加强未来技术清单的评估方法学研发及清单研制。特别是结合2035年“美丽中国”等国家远景目标以及气候治理领域的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综合使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詢、现场调研、专利分析、技术预见等方法,研究提出中长期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战略及其对应战略性技术清单,制定深度减排/零碳排放/负碳排放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尽快研发成功一批“杀手锏”技术和处于国际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减排技术等。
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方法学研发及清单研制。追踪发达国家未来技术研发规划,通过与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差距以及本国技术发展阶段、技术设备供应链情况的分析,结合本国发展战略需求,识别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国家战略规划,集中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科研攻关、人才储备,努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加强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技术清单方法学研发与清单研制。在跟踪、总结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南合作国家的技术需求清单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内技术清单匹配工作,邀请技术需求方专家共同参与技术转移清单的研制,提高发布频率,以满足气候技术转移合作以及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需要。
五是增強技术清单推广市场化程度,服务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例如,可以借鉴英国能源技术清单模式,委托第三方评估各类技术,并实现在线提供、动态更新、市场化推广。加快发展绿色技术银行等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类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UNDP.Handbookforconductingtechnologyneedsassessmentforclimatechange[R].2010.
[2]IPCC.ThecontributiontotheIPCCsfifthassessmentreport(WGIIAR5)[R].2014.
[3]IPCC.Impactsof1.5℃ofglobalwarmingonnaturalandhumansystems[R].2018.
[4]何霄嘉,郑大玮,许吟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进展与新需求[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32(2):58-65.
[5]AGGARWALP,VYASS,THORNTONP,etal.Importanceofconsideringtechnologygrowthinimpactassessmentsofclimatechangeonagriculture[J].Globalfoodsecurity,2019,23:41-48.
[6]蒋佳妮,王文涛,仲平,等.科技合作引领气候治理的新形势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8-13.
[7]YANGL,LVH,JIANGDL,etal.WhetherCCStechnologieswillexacerbatethewatercrisisinChina:afulllife-cycleanalysis[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20,134:110374.
[8]张栋,余翔,刘鑫.基于复合专利共现网络与专家机制的产业关键技术清单研究:以中国发展碳捕集技术为例[J].情报杂志,2019,38(11):34-42.
[9]吴昌南,钟家福.技术引进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了产业创新能力吗:基于《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的准自然实验[J].当代财经,2020(9):101-113.
[10]刘燕华,钱凤魁,王文涛,等.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1-6.
[11]BELLOS,GALN-MARTíN,FEIJOOG,etal.BECCSbasedonbioethanolfromwoodresidues:potentialtowardsacarbon-negativetransportandside-effects[J].Appliedenergy,2020,279:115884.
[12]BREYERC,FASIHIM,BAJAMUNDIC,etal.DirectaircaptureofCO2:akeytechnologyforambitiousclimatechangemitigation[J].Joule,2019,3(9):2053-2057.
[13]OMOREGBEO,MUSTAPHAAN,STEINBERGER-WILCKENSR,etal.Carboncapturetechnologiesforclimatechangemitigation:abibliometricanalysisofthescientificdiscourseduring1998-2018[J].Energyreports,2020,6:1200-1212.
[14]张雪艳,汪航,滕飞,等.新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科技部署的格局与趋势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2):19-25.
[15]辛秉清,李昕,陈雄,等.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策略研究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55-160.
[16]辛秉清,刘云,陈雄,等.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及技术转移障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18-26.
[17]OCKWELLD,SAGARA,DECONINCKH.Collaborativeresearchanddevelopment(R&D)forclimatetechnologytransferanduptakeindevelopingcountries:towardsaneedsdrivenapproach[J].Climaticchange,2015,131(3):401-415.
[18]URBANF.Chinasrise:challengingtheNorth-Southtechnologytransferparadigmforclimatechangemitigationandlowcarbonenergy[J].Energypolicy,2018,113:320–330.
[19]范丹,孙晓婷.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6):105-115.
[20]DEMIRELP,KESIDOUE.Stimulatingdifferenttypesofeco-innovationintheUK:governmentpoliciesandfirmmotivations[J].Ecologicaleconomics,2011,70(8):1546-1557.
[21]DEWICKP,MAYTORENA-SANCHEZE,WINCHG.Regulationandregenerativeeco-innovation:thecaseofextractedmaterialsintheUK[J].Ecologicaleconomics,2019,160:38-51.
[22]汪航,曾膑,仲平,等.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2):1-8.
[23]葛全胜.中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与汇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24]國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成果报告.我国主要排放行业减排的支撑技术研究[R].2016.
[25]韩荣青,潘韬,刘玉洁.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集成创新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37-1545.
[26]李阔,何霄嘉,许吟隆,等.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2):18-26.
[27]潘韬,刘玉洁,张九天,等.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5.
[28]UNFCCCSecretariat.FirstsynthesisreportontechnologyneedsidentifiedbypartiesnotincludedinannexⅠtotheconvention[R].Bonn:UNFCCC,2006.
[29]UNFCCCSecretariat.SecondsynthesisreportontechnologyneedsidentifiedbypartiesnotincludedinannexⅠtotheconvention[R].Bonn:UNFCCC,2009.
[30]UNFCCCSecretariat.ThirdsynthesisreportontechnologyneedsidentifiedbypartiesnotincludedinannexⅠtotheconvention[R].Bonn:UNFCCC,2013.
[31]陈雄,李宁,贾剑波,等.适应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与技术需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8):13-20.
[32]刘云,郭有志,高钰涵,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问题及对策[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3:7.
[33]KARAKOSTAC,DOUKASH,PSARRASJ.Technologytransferthroughclimatechange:settingasustainableenergypatter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0,14(6):1546-1557.
[34]王克,刘俊伶.中国减缓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综合报告[R].2016.
[35]北京能环科技发展中心.省级气候技术需求评估项目最终报告[R].2016.
[36]张俊杰,张九天,徐丽丽.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综合报告[R].2016.
[37]庄贵阳,张晓梅,谢海生,等.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方法与应用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50-54.
[38]国家发改委.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R].2017.
[39]李立浧,饶宏,许爱东,等.我国能源技术革命体系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3):1-8.
[40]郭秋怡,张斌,武宇.面向科技安全的技术预见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20(11):180-188.
[41]程月月,陈荣,孙济庆.基于多种函数拟合的技术预见模型[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8.[2020-11-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01119.1419.002.html.
AcomparativestudyonthemethodologiesforthedevelopmentofChinas
technologylistsforaddressingclimatechange
CONGJianhui1LIRui1WANGCan2CAIWenjia3QIYue4WANGKe5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nxi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China;
2.SchoolofEnviron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3.DepartmentofEarthSystemScienc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4.NationalCenterforClimateChangeStrategy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Beijing100038,China;
5.Schoolof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R&D)ofclimatechangetechnologylists(orclimatetechnologylists)isafoundationofthenationalclimategovernancesystem.Byidentifyingandanalyzingthetechnologydemands,stocksandstrategicdirectionofclimatetechnology,technologylistscanprovideinformationguidancefortechnologicalresearch,development,promotion,transferandinvestment.Basedonstatusoftechnologyownershipinthisfieldandresearchobjectivesoflistdevelopment,thisstudyproposedthreecategoriesoftechnologylists:technologydemandlists,existingtechnologylistsandfuturetechnologylists.Ananalysisframeworkwasestablishedtocomparedifferentmethodologiesofdevelopingtechnologylists,basedontheirinformationsources,classifications,identifyingandsortingmethodsandwaysofpresenting.Byapplyingtheproposedframework,10representativemethodologiesfortechnologylistsweresystematicallycompared.Thehomogeneityandheterogeneityofthethreecategoriesoftechnologylistswereidentified,andanoptimizationframeworkofthemethodologieswasproposed.Theresultsshowedthat:①VarioustypesofclimatetechnologylistshavebeencompletedinChina,layinggoodfoundationsforcontinueddomesticR&D,promotion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climatechangetechnologies.②Intermsofresourceinvestment,rigoroftechnologyselectionprocess,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potential,synergisticeffectandotherindicators,therearesimilaritiesinthemethodologiesforthedevelopmentofthethreeclimatetechnologylists.Thedifferencesaremainlyreflectedinthesourcesoftechnologicalinformation,theselectionoftechnologicalevaluationindicatorsandwaysofpresenting.③Chinasclimatetechnologylistresearchisstillrelativelydefective;systematicandconsistentassessmentparadigmsand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listsinsomekeyareasarestilllacking;anddynamicupdatingoftechnologylistsisinsufficient.Onthebasisofthesefindings,thisarticlesuggeststhatChinashouldoptimizethetechnologylistdevelopmentsystemandenhancetheR&Doffuturetechnologylistswhichaddresscarbonemissi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targets,keytechnologylists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technologylistsbasedonthethird-partytechnologydemandassessment.Inaddition,promotingthemarketizationoftechnologylistR&Dandapplicationshouldalsobeimplemented.
Keywordstechnologyforaddressingclimatechange;technologylist;technologyneed;carbonneutrality
(责任编辑:刘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