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锋 钱立雄 杨柳
[摘 要] 在探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工党支部尤其注重党建的引领作用,以此形成了“党建+课程思政”的创新性模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尽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關 键 词] 课程思政;数字电子技术;党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76-02
一、研究意义
数字电子技术是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技术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也获得华南农业大学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重点资助,课程立足前期成果,根据国家相关精神,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知识点讲授中引入“思政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掘课程的育人功能,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激发师生互动和协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开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政治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党建+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力求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习提高老师的政治站位,并助力学生党建工作,使教师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将政治责任挺在前面,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主要做法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相协同[2]。为实现“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党建引领实施方法和过程如下。
(一)教学队伍“思政”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实效,关键在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着力于教师育人素养和能力的提升[3]。支部充分重视培养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支部党建思想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概念,在双周学习等党建活动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提高教学队伍的政治水平,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导致教书与育人“两张皮”[4]。在具体讲授课程内容时,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思政案例,如“卡脖子问题”、学校科技竞赛等实例,结合电子工程学院的特色,展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并对所带来的社会及伦理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多维思考,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思政”
“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因此很难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检验[5]。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6]。对接课程实践要求,改革实践指导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能力、思考的哲学专业思维引入教学过程中,并改进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以卷面成绩为主、出勤+作业成绩为辅的惯用考核依据,把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伦理同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思政教育。
三、工作成效
(一)师生政治意识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程思政”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支部教师党员的政治意识水平明显拔高,能够在参与党支部政治生活时更具积极性,所提内容更具建设性,促使党支部日常党建活动更有质量,真正使“党建+课程思政”这一设想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当代青年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肩负着中华复兴的时代重任。令学生更具政治意识是“课程思政”的直接目标,经支部教师的言传身教,参与课堂的学生在思想上更具有政治觉悟,行动上更注意政治影响。对于学生党员,其影响更为直接深远,不仅带动了学生个人,对于学生所在的本科生党支部同样起到了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作用。其中,2016级通信工程系余同学经思政氛围熏陶入党后成绩显著,于2017年在校党委“七一”表彰中荣获优秀党员称号。
(二)学生在课程中得到广泛受益
当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对社会发展同等重要。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思想政治素养。根据教务处要求,今年课题组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播爱党、爱国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生广泛受益。
课程思政涉及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5个本科专业的电子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年平均受益学生近1500人次。
(三)本科生与研究生科研协同创新,思想相互促进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研究生教育中较普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本项目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融合,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研究生的带领作用,培养本科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和校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使本科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如黄同学通过该项目锻炼进入大亚湾比亚迪公司负责产品工艺。并且研究生通过一系列引领示范和竞赛锻炼,在思想上也积极要求进步,有两位同学申请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认真开展团队建设,微课、慕课培训效果明显
课程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进行伦理培养。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组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骤,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培训,如卓越工程师体制认证培训会议,微课、慕课培训会议,学习现代教育体制和技术,为教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负责人赵文锋副教授录制14学时实验课微课视频,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参考。
(五)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成果“丰硕”
课程成果“大类招生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专业基础一体化改革与实践”获得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院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得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获得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创新评价
(一)切实丰富党建形式,教师政治站位提高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师生多元教学互动情境中,教师展现出来的政治觉悟、眼界胸怀、品行操守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思政育人素养的培育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党支部为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学习平台。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与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支部教师党员能够学以致用,正确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
为及时检验“课程思政”的成效,支部内部定期开展建设研讨会,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吸取现有案例的经验,进一步对各项措施进行及时调整。教师之间就实际开展工作时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集中力量办事,为促进教学改革贡献了许多珍贵案例与提议,也在讨论之中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站位与思政意识。
党支部成功实现了“党建+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教师“育德”意识,提升了教师“育德”能力,促使教师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党性修养。
(二)课程思政成果得到肯定,助力学生党建工作
课程负责人赵文锋副教授参加中南地区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获得二等奖,获教学软件著作权1项,教学团队自编实验教材2部。通过党支部书记担任课程负责人,教学成果喜人,充分体现了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员先锋作用突出、工作机制健全有效、服务学院成效显著。
课程思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创新,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政教育参与度,提高了其政治素养,坚定了其理想信念。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党及荣誉获得,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入党工作,也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形成“党建+课程思政”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段伟.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N].贵州日报,2020-07-29(9).
[2]曹慧群.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现方式[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4):124-128.
[3]王文平,刘宁宁.把握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三要素[N].辽宁日报,2020-09-03(5).
[4]谢辉,刘玮璠.关联·介入:以研究方法为媒介的建筑教育实践[J].新建筑,2018(6):138-141.
[5]张岩,宋京津,关福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0(29):174-177.
[6]赵喜婧.“334”模式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5):45-47.
編辑 李 争
①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编号:JG19055)。
作者简介:赵文锋(1979—),男,汉族,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