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重死

2021-06-02 06:57李文君
领导文萃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全福知县家族

李文君

在传统的君主专制社会,有句老话,叫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件事上,官方与民间罕见地达成一致:无论是朝堂上的儒家经典,还是乡野中的戏曲小说,都自觉且不遗余力地去宣扬它、维护它。长此以往,使这种愚忠观念深入人心,侵入骨髓。受此氛围濡染,上至公卿百官,下及平民百姓,不惜以身践行者,不知凡几。总结出来,可以写成一部血淋淋的“愚忠”史。今天要说的,是“臣不得不死”中的一种另类情形——劫后重死。简单来说,就是经过一场惨烈的劫难之后,君主以为当事人已经壮烈殉国,出于树立典型的需要,把各种褒奖一股脑儿地堆给他,给予其无上的荣光。可机缘凑巧,这些受褒扬的当事人并未身故,只是暂时“失联”而已。当他们得知自己“身后”荣宠备至,迫于压力,只能自行了断。对当事人而言,能历经劫难而不死,实在是幸运之至;可劫难之后,他们不得不自裁以谢皇帝老儿,这一戏剧性的变化,真可谓是劫后重死。

第一位劫后重死的人物,出现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明英宗御驾亲征的50万明军,在土木堡遭遇蒙古瓦剌部的铁骑,在蒙古人的强力冲击下,仓促应战的明军全线溃败,作鸟兽散。就连英宗皇帝本人,也成了俘虏。在官方的记载中,随军的四朝元老英国公张辅也一并殉难。但在查继佐的《罪惟录·张玉传》中,却道出了实情:久经战阵的张辅并未阵亡,而是在贴身亲兵的保护下,易装逃离前线,再几经辗转,顺利潜回京城,隐匿府中不出。等到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师,景泰帝监国,追封“壮烈殉国”的张辅为“定兴郡王”,并上谥号“忠烈”。看到自己“身后”哀荣已极,皇帝陷身朔漠,良心的自责,内心的恐惧,交替折磨着张辅,他再无活下去的理由,不得已自缢而亡。张辅出身世家,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之子,自己也南征安南,北出朔漠,屡经战争的洗礼,官居显爵,且已72岁,无论是为自己的名节,还是为家族的利益,在那样的背景下,自行了断无疑是唯一且最好的选择。终明一世,张辅家族的英国公爵位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最后一位英国公张世泽,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被杀,距离张辅之死,已近200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张家200年的泼天富贵,正是靠张辅自缢换来的。

第二位劫后重死的人物,出现在清朝中叶。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滑县天理教计划九月中旬起事,攻击巡幸热河的嘉庆帝。据官书记载,滑县知县强克捷察知内情后,向河南巡抚请兵,但未得到上司重视,但强知县还是动员本县的力量,设法将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抓获系狱。后天理教教众劫狱救人,攻破滑县县城,强克捷死难。清廷对其优礼褒恤,赐谥“忠烈”,入祀京师昭忠祠,并在其任职地滑县与家乡陕西韩城建专祠纪念。嘉庆帝亲撰碑文表彰,碑文由当时还是翰林的林则徐书写。一个七品知县,能惊动圣驾,御撰碑文,能被获赐只有一二品官员才有的谥号,虽说有截获“情报”的功劳,但在等级森严的清代,实在是超规格的待遇了。可在张昀的笔记《琐事闲录》中却有不同记载:“封丘邑侯全大令福与强公戊辰通谱。强公逃至封署,拟为恢复计,比闻滑邑既失,公之眷属已阖门遇难,即欲自尽。全大令再四阻之,且百计防范,所以潜居二十余日,迄无知者。及恤典既下,全不得已,始具宴邀强公痛饮。二更后,延至花厅,将衣裳棺椁妥为料理,握手拜别,强公乃从容捐躯。吁!亦悲矣。”原来强克捷并未慷慨殉节,而是趁乱逃往邻县封丘县令全福那里避难。因为他与全福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换帖结拜的异姓兄弟,关系相当密切。全福也确实尽力保护这位盟兄弟,可朝廷却是按照失真的报告,给“殉难”的强知县予优遇。这道封恤令,把强克捷逼上了死路。不死不但一切荣誉尽失,还要波及家族。拜把子兄弟全福也无能为力,再包庇下去,不仅无益于强克捷,自己也将受到牵连,举报出首,又有亏金兰义气,所以为其准备好后事,设宴饯别,不仅是安慰,也可能有所动员,因为摆在强知县面前的,只有自裁这条路可走。

第三位劫后重死的人物,出现在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一行,匆匆离开北京,一路奔波,最后在古都西安落脚。《清稗类钞·恩遇类》记载:两宫驻跸西安时,有位负责行在日常供应的供支局委员,名叫孙多祺,是西安本地人。因走了李莲英的门路,孙多祺得到接近慈禧太后的机会。“一日,孙入内浇花,后问年几岁,有父母否?”孙多祺回答说:“有老母,年七十八岁。”后来慈禧水土不服,不思饮食。孙多祺向太后进献素食素肴,说是自己老母亲亲自下厨为老太后烹制的。慈禧用过之后,特别高兴,“乃赏孙母福寿字,并金镯一对”。孙多祺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叹曰:“我尚在,而汝但云有母,吾其死矣!”遂自尽而死。严格来讲,孙老爷子并没有遭受劫难,只是因儿子为讨太后欢心,在老佛爷面前只提及母亲,忽略了自己,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又担心哪天老佛爷知道孙家实情,怪罪下来,另生事端,干脆自己先行一步。他的死,与慈禧太后奖赏其妻儿有关,与张辅与强克捷之死同出一辙,故也可归入劫后重死的行列。

不同的时代,身份完全不同的人物,在有幸逃离险境之后,却因皇权的褒扬,不约而同地选择自戕。他们这样做,一是答谢君恩,维护皇家体面。因交通条件与通讯手段所限,信息严重不对称,暂时的失联被当成永久的离去,事涉国家体制与皇家脸面,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以最高统治者名义发布的国家褒奖令,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收回的。作为活生生的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沦为一种标签或招牌,无论官居几品,位列何爵,除却舍身,别无选择,更遑论人格尊严与独立思考。二是为子孙计,维护家族利益。以农立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基本单元的社会,在家族整体权益面前,自然人的权益无足轻重,两者发生利害冲突,族权大于人性,需要做出让步的,往往都是个体的自然人。牺牲一个,保全族人,在那樣的背景下,也是无奈的选择。三是儒家的忠孝观念在起作用。传统社会,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儒家的核心是“仁”。“仁”的践行,必须得依托忠孝观念。对国家,对皇帝,强调要忠;对家族,对家长,强调要孝。维护皇家体面,即是忠;维护家族利益,即是孝。大难不死的张辅与强克捷,于公于私,必须得履行忠孝的义务,在那样的特殊情形下,履行的方式,就只剩下自尽一途了。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与制度的悲哀。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全福知县家族
常全福书画作品选登
常全福书画作品选登
福之缘,情未了
——深切缅怀薛全福教授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吴全福 藏石欣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没头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