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赵晓春
ISBN:978-7-5651-4575-9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年4 月
定价:50 元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于学生多元化意识的转变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远地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有助于提升当代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由赵晓春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论指导类书籍。全书对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做了详细地介绍,阐述了翻转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意义,论述了翻转课堂的创新发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高度融合,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空间也进行了重新规划及利用,实现了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育人标准以及育人方式的创新。本书通过实地走访及调查,对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政课程教育翻转课堂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并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一定指导,并且对于思政教育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经验指导及技术指导。整体来看,该书结构完整、逻辑整理清晰、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应用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必要的实践经验指导,全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金课”建设目标,使得全书的翻转课堂建设理论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型及可操作性,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工作新要求下的高校思政课堂翻转课堂教育理论的应用及改革有所启迪及贡献。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有五个章节的内容,其中,第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课程,本章节对于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及教育策略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我国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第二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学习革命,本章节对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发展历程以及未来方向进行了阐述;总体来说,该书的第一章及第二章属于全书的理论部分,对于互联网时代高校的翻转课堂做了理论性探讨及阐述;第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本章节对现行的主要思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教学实践及教学实例加以论证及阐述,为我国高校互联网时代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指导;第四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高校思政翻转课堂教学攻略,本章节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互动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使得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降低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建设难度;本书最后一个章节的为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成果。本章节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特色且富有成效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导,首先是在线讨论方面,主张理论知识的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学思并重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融合思政课程与翻转课堂进行阐述,并对相关高校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指导。其次,是课程实践工作方面,注重知行合一,从实际操作方面对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的技术层面以及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指导;《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还在附录部分收录了对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报道,作者还将自身参加相关学术交流的心得加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诸多高校,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实地采访的方式对高校的学生、教师以及校内领导等人进行了访问总结,将学生、教师及校领导等人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心得以及教育感悟进行了总结分析,进一步指明了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该书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同高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了高度融合,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模式。
通过阅读《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思政课程创新及改革工作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该书书首先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挑战进行的详细阐述。第一,互联网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开放性以及无边界性。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教育及传输,使当代大学生可以塑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及干预,它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以及快捷的同时,其开放性以及无边界性也在随时地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观进行着冲击,因此,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上多元化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阅读《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发现,互联网的开放性与无边界性是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影响因素,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以及无边界性等特点对学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第二,由于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迷失。我国学校思政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我国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及联系中,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会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渗透及影响,由于如今的互联网网络中冲击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及虚假信息,使得一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极易出现价值观混乱及认知迷茫,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进行明确的引导,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互联网之中的虚假信息及不良信息,更加清晰地认知及了解世界,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通过阅读《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发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时,首先必须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今的学校教育环境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应试教育模式,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极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及交流,且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偏重于理论化教学,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导致了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对于学生自主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塑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推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将思政教育的主导权交由学生,使学生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坚持正确地判断及立场,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力。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时,必须优化学校的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创新。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当代学生对于互联网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加上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学生极易受到互联网之中虚假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且教育内容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毛概课程的讲解为主,存在理论性过强灵活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学校必须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发挥学生灵活的思维特点,紧贴社会中的热点新闻,使学生可以从热点新闻中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我国学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优化我国思政教育课程的课程教学结构。
该书还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时,应通过开展课外实践的方式拓展第二课堂。学校传统的理论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教育要求。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今的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素质以及教育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我国的思政教育也必须走出课堂的束缚,将思政课程延伸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通过社会实践以及教学活动的方式,促进我国思政教育的教育改革创新,使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体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理论内容,促进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下,我国教师应围绕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我国学校现存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加科学的思政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大学生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指导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很好的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进行指引,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我国学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