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性别化技能”的核心含义是不同性别学习接受不同技能,由此形成的男女能力差异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直接原因。本文分析研究了少数民族女工性别化技能建构与解构的逻辑机理,认为性别技能是由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社会传媒等结构性力量与女工个体性因素相互作用所建构,其历史成因是民族习俗与父权制的安排,现实动因则是资本对父权红利、性别租金的追逐,而创造相同、维护差异、习得新技能则是民族女工解构性别技能的主要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民族女工;性别技能;性别不平等;建构与解构
【作 者】黄子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师。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1-0136-008
一、问题提出与理论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运动无论是发展速度、广度还是深度,都跃居人类文明进步前列,今天的中国妇女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在就业、参政、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都是不容抹杀的事实。但是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非一蹴而就。妇女的充分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言,“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1]672,也“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1]162。因此,毋须讳言,我国妇女的解放在总体上远未充分,性别平等尚有相当差距,妇女阶层还是个弱势群体,她们的地位受压制、身份被歧视、权益遭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她们生长在民族文化环境,既是勤劳持家、养老育小、和亲睦邻民族传统的传承者,也是深受三从四德、父权文化影响的群体。近二三十年来,她们中的许多人,走出村落,走进城市,走入工厂,开启了经济独立、转变身份的人生历程。但是由于她们从小就接受男外女内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模式,学会的主要是种养收采、针线手工、家务料理等与女性气质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技能,难以适应逐步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和企业的需求,往往只能从事低技术、低收入、低保障、低声望的工作。
本研究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主视角,综合运用社会建构、人力资本等理论进行分析。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生理性别是社会性别的载体,但不是性别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性别是社会所建构,而话语是重要的建构工具;社会性别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且是制度化的制度;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性别模式内化和外化的过程;社会性别的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历史至今主要表现为男性支配女性的主从关系。这些观点应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的目标和策略,就是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覆盖各领域,贯穿全过程。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问题,主要的概念工具有性别化、性别差异、性别气质、性别角色、性别分工等。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人将这些概念当作男女不平等的近义词或同义语来使用,这是错误的,因为“性别化”的目标和结果包含有两性平等和不平等兩部分即正负两向内容。因此,在本文中除上下文语义明确或明指处如消解、解构和重构性别技能分别指向负向和正向内容,其余带有“性别化”含义的概念均作中性词使用,这也是笔者将反思性研究意识贯穿全文的主要路径。由于社会性别理论建立才有40多年,尚无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经典的研究范式,因此,为便于分析研究民族女工的性别化技能问题,笔者根据韦斯特和齐默尔曼关于“做性别”[2]、多伊奇关于“消解性别”[3]的理论逻辑,试着建构性别化技能“建构—解构—重构”的解释框架,从能动—结构、互动—制度的不同角度,描述、分析和诠释民族女工性别化技能在家庭、社区、生产劳动、学校教育等场域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又通过何种策略和途径进行解构和重构。
为深入探讨民族女工性别化技能的建构与解构情况,笔者曾于2018年5月至7月到湖北武汉市C电气公司调研,深度访谈了20多名女工及有关人员,还于2020年8月中旬到广西北海市D服务公司了解有关情况,多次访谈女工JLL,取得了较为翔实可靠的田野材料。
二、性别化技能建构
性别化技能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过程,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的结合上展开分析研究:纵向上,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建构;横向上,可以从家庭、社区(族群聚落)、学校、工作单位、社会传媒等多个维度去分析。
(一)历时性建构
“男耕女织,不夺其时”“凡为女子,须学女工”“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1这些文言真实地记载了我国传统习俗对女性角色的要求,形象地反映出性别化技能建构的历史轨迹。
1.历时性建构初始场域:家庭传授训练
由于少数民族的家庭一般比较大,子女较多,观念较传统,父母管教较严格,男外女内的分工更为明确具体,因此,民族女性从小就接受性别化的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训练。
比如,饭稻羹鱼是我国水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水族女孩从懂事能帮手干活年龄开始,就要帮做家务,学会做酸汤、甜酒、木甑蒸饭、鱼包韭菜等饮食烹调厨艺,还要逐步学习插秧、割禾、晒谷、稻田养鱼和纺织、印染、刺绣等方面的劳动技能。[4]而负责传授这些技能的主要是母亲,因为按照水族的性别分工,厨艺家务和种养农活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水族家庭的母亲们都会按照族群眼中男女性别的模式来教育子女,悉心传授生产生活技能。可见,“饭稻羹鱼”习俗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水族女工性别化技能的初始建构过程和结果。
彝族俐侎人的父母在女婴出生后使用摇篮前会在篮里放一把小剪刀,希望她长大后剪裁布料缝制衣裳,到她八九岁时就开始传授纺织、染布、缝纫等技能。而对男孩准备使用的摇篮则放一把小刀,期待他长大后跟随父亲学习力量型的劳动技能如砍柴、狩猎、农耕等。在苗族家庭也有类似的性别角色规范,正如苗族女工JLL所述:
在我们老家黔东南苗族,男人女人各学什么做什么,都是按习惯来都有规定的。五六岁开始我就跟我妈学烧火做饭、染布绣花,而我哥跟我爸摆弄银器学做手镯、银冠什么的。我喜欢白闪闪的银器,常跑去看我爸做加工,叫他教我做,他总是说,这是男人的手艺,你哥才能学,女孩子学了别人会笑话你的。2
可见,家庭是性别化技能的初始练习场,父母长辈是最初的传授人,而民族习俗则规定了性别化技能的基本内容和模式。
2.历时性建构监视督促:族群议论认同
性别化技能既然是民族习俗的内化外用,那么族群聚落就会对它进行监视督促、评议辨认。比如,缝纫与刺绣是蒙古女性必学手工艺,她们十多岁就跟随母亲学绣荷包、袜底,十五六岁开始绣花鞋、马海靴等,剪裁各种衣服。[5]258如果女孩到了18岁还不会这些针线活,在牧区里就会被人议论、非议,认为是没本事的人,不配称真正的蒙古姑娘。人们还会认为是她母亲没教好,或她母亲不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而达斡尔族姑娘们从十三四岁便要开始学习刺绣技艺,出嫁时带来的刺绣品,必须由妯娌们、女亲乃至全屯妇女评赏,精巧者得到赞赏,拙劣者则受到舆论的讥笑。[6]
如前文所述,“男犁田女插秧”一直以来是水族性别化分工和性别化技能学习模式,谁若违反了“女不犁田,男不插秧”的传统,就会遭到非议,族群难以认同。这除了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外,其实与人们习俗信念有关,所谓“男做女工,越做越穷”“女做男工,后代空空”。在阿昌族中也有“妇女犁田田不肥”“妇女犁田牛就哭”的类似谚语。[7]372在城镇化、打工潮的今天,由于大多数男子已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留守聚落里的大多是年长妇女和打工回乡生养小孩的女性,“男耕女织”就变成了“女耕女织”。虽然传统的性别分工受到了挑战也确实发生了变化,但“女主内”的范围扩大到了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所有留守劳动,性别化技能和分工还是把女性限制在农耕和家务场域里,族群里认同和延续的仍然是男外女内的生存发展模式和男主女从的权力等级关系。
3.历时性建构专业分化:学校教育培养
学校教育对性别化技能的建构主要来自于施教者、施教内容和职教制度。首先,是教师态度观点的直接影响。教师通常认为男生理性思维强适合学理科,女生重感性适合学文科,促使报考理工科类大学的大部分是男生,而入读师范财经类大学的大部分是女生,性别化技能的分类分科教化场域于时形成。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潜移默化。现代教育虽不允许宣教性别不平等的文化知识,但男主女从的性别偏见仍然隐藏在许多教科书中。据笔者统计,在2007年出版发行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出现男性人物1858人次、女性人物571人次,男性承担的职业角色有37种、家庭角色6种,而女性分别为5种和15种。从这些教材内容可见,这个世界是以男性为中心、男外女内的世界。因而,有研究者认为,教材中的这些性别信息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了甘肃东乡族学生的性别偏见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8]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的性别偏向。
再次,是职教偏向的训练形塑。职业教育是劳动技能系统形成的场域,有什么样的职教观念和机制,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基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人们将男性与生产角色相联系,而将女性与家庭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早期职业教育的对象是男性,而女性被排除在外,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男性主导模式。[9]在这种模式下,男性在学校等公共領域学习“生产技能”,女性只能在家庭等私人领域学习“家庭技能”。虽然到了现代,民族女性也获得了入学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但由于受传统性别模式和“女性特色学校”“女生适宜专业”“男生适宜专业”招生宣介的影响,大多数女性选择学习财会、医护、幼教、旅游、美容、宾馆服务等专业技能,而学习建筑、机械制造与设计、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女性比例明显偏低,[9]造成了职业技能的性别分化、偏向和区隔,固化了民族女性传统性别角色功能。
(二)共时性建构
经过家庭的传授训练、聚落的议论认同、学校特别是职校的教育培养等历时性建构,民族女性性别化技能的主要内容和观念基本形成。但作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在市场最后决定资源配置的今天,还需要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来调适和应用。这种适应主要是在民族女性走向社会独立工作和生活的初期,实际上也贯穿到整个人生历程。至于互动和调适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社交活动、劳动协作、见工实习、工作交流,等等。但从继续社会化角度看,主要是应对(如顺应、接受或抵制、拒受等)工作单位(资方或雇主)的规训和社会传媒信息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事实的选择、加工并传送,时刻都在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地建构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许多“拟态事项”,包括行为、语言、工作经验、生活模式等,最初并不见得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但被大众传媒反复提示宣介后,很快就会演化成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10]131如上文提及的许多招生网站打出的“女生适宜专业”“男生适宜专业”的宣传广告,引导着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方向,影响到大专院校专业设置和男女招生比例。可见传媒对性别化技能的形塑作用不可小觑,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分析,下文以C公司为例侧重剖析劳动场域对性别化技能建构的逻辑机理。
1.共时性建构前奏与基础:性别化聘用
C公司多年来都采用差别化策略招聘员工,就是区别对待新手、熟手、专业学历人员,少聘或不聘新手,尽量聘用并优待有电气电子岗位打工经历的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或有中专以上学历的男性。有这些背景的人员大多也喜欢选择像C公司这类实行区别对待政策的单位就业。Z主任曾对笔者解释说:
我们想尽办法招聘有打工经历、有亲友关系的人,因为这样做有做事做人的底子,大家好相处工作易上手。而结了婚的女人,有家庭负担牵挂着,民族女工又比较传统吃苦耐劳,都不会轻易辞工走人的。招聘男工要求有专业学历,因为是技术岗嘛,有技术规范要求,并且考虑表现好的可以晋升技术职级,为企业发展培养骨干。而对女工没有专业学历要求,一般普工能完成生产任务即可。1
从这里可以看出,C公司的差别化聘用实质就是性别化聘用,他们最想招聘的是经过其他劳动场域规训已具有性别化技能基础的工人。这样,不用培训或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为企业创造效益,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而男女学历要求不同,是劳动岗位和身份不同,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可见,性别化技能成了产业资本的职业准入资格和划分工人身份等级及经济价值的主要依据。
2.共时性建构在场与缺场:性别化培训
C公司对员工采取差别化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生产工艺、产品知识三大方面。企业文化培训,所有新入职人员都要参加,老员工则每季参训一次,目的是促使员工认同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生产工艺的培训,先组织三天观摩学习,然后采用师带徒方式,分组试工实训:新手、有学历男工和熟手分别试工三个月、二月和一个月,试工期满考核合格,才能签约入职享受正式员工待遇。由于C公司把生产工艺划细,分割成若干道工序,并以老带新,而且把女工分配到技术简单工位,所以生产流程简单分明,可以做到随到随学随干。而产品知识培训,只安排男工参加,女工不到场。据木主任的解释,以前是男女工人一起培训的,结果培训完后女工反映学不会记不住,觉得太难,还没上岗就离职了。M主任说:“其实跟女工讲产品知识她们一时半会也听不懂,也不想学,反正她们的岗位能依样画瓢懂得走线就行,跟着师傅慢慢学,熟能生巧,自然就会了。但是男工就不同,不仅他们自己还有公司高层,都考虑以后技术人才培养晋升问题,所以对他们安排专门的培训。”2
为了解员工对差别化培训的看法,笔者访谈了壮族女工HZX,她说:
“我来电气公司就是想学点电工技术,但入职培训没学到什么,就被分到二次线装配工位,整天排线,好单调无聊。那些男工就好了,不仅得到电气知识的专门培训,有的还可以到外地参观学习,这明显是男女不平等的事情啊!有一天我轮休,碰到男工们正在上电工知识课,我就进去听,下课时他们都用奇怪的眼光打量我:“你想做女电工、女电力师傅呀?”有的还带着嘲笑的表情。真让我感到不解:难道只有男人能干技术活领技术工资,我们女人就不能呵——唉,想想也是的,从小父母就说体力活技术工是男人干的,我们女孩做好手头工家务活就可以了,大家一直也是这么认为这么做的,但我还是心有不甘,一有机会我就去听课,才不管别人怎么看呢。”3
C公司根据职业经历、专业学历的不同安排差别化培训,似乎合理有针对性,但按预设条件招来的人员,男女岗位用途分明,规训只是对号入座,按不同性别安排培训学习不同技能,女性学习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男性学习工艺复杂的生产技术。这种性别化培训,造成了劳动技能的性别区隔,区隔的结果形成性别人力资本,这就为性别化分工奠定了基础。
3.共时性建构存续与固化:性别化分工
C公司根据聘用人员培训试工结果,实行差别化分工:新手工人由老师傅带岗,负责领料、递料、放线、运送、清洁等劳动;熟练工人自由组合,负责穿号码管、编线、压叉、排线、捆扎等工作;技术工人则负责图纸设计及产品质检、试验、检修、验收等业务。由于C公司是按电力一次线、二次线生产工艺划分车间,而且一次线生产由男工负责,二次线由女工负责,因此,差别化分工实际上就是按性别分工。性别分工把具有性别化技能基础的劳动力区隔,随着生产过程的持续进行,被区隔的性别化技能被不断实践、熟练、巩固,循环往复,发展成为一种被工种或职业所局限和固化的劳动技能惯习,这种技能惯习的局限性大、适应性差,阻碍了劳动力的职业流动,限制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层次和水平的提升。正如女工HZX所述:
“我在电气公司做了3年多,工多手熟,生产工位上的事难不倒我,现在我也可以做师傅带徒弟了,但要升为技术员拿技术工资很难,我们提过意见申请过,但车间里不安排女工上这种工位。所以,做来做去只熟悉这个,要是换岗了还得重新学习熟悉。工友们都担心将来在公司里干不下去了,不知道去干什么好。所以我一有机会就去听电工课,计划9月份报考电工证,有了电工证想换岗或找新的工作就容易多了。”1
三、性别技能解构
由上述可见,民族女工的性别化技能是由家庭、族群、学校、工作单位、社会传媒等结构性力量与女工个体性因素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性别技能”2的核心含义是不同性别学习接受不同技能,[11]这看起来是顺应生理性别差异的安排,实际上是对男女两性生产生活技能的区隔,而且是把女性分隔入低技能低层级区间。这就限制了民族女工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拓展,妨碍了她们的文化资本积累,削弱了她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压低了她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权益。这说明,造成两性不平等的直接原因是性别技能,而性别技能的成因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和父权制与资本制的合力作用。
(一)解构图构:性别平等主流化
要消解直接导致两性不平等的性别技能,必须清除父权文化和资本价值观,对民族习俗则要坚持扬弃的方针。从方法论上来说,将性别平等主流化贯穿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所有层次,是国际社会两性平等发展的基本方略和要求,应当成为我国顶层设计的理念和制度安排。从操作层面来看,需要教育培训、工作单位和技能主体等多方面的协同合力。比如,国家主流媒体担当起性别平等的喉舌和向导职责,大众传媒尽力反映和监督性别不平等问题;教育培训机构革除不平等的性别化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供给两性平等的教学机会和资源,“并注意结合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精准提升民族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12],“力求使初中及以下劳动者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习得一技之长[13]”;工作单位则主要是消除性别歧视的做法,实行同工同权同酬;民族聚落关键是传扬民族优良传统,革除重男轻女的习俗,树立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族规民约新风尚。
而作为性别技能主体的行动者,则要采取适当策略与结构因素互动,能动地解构性别化技能。下文剖析的几位民族女工解构性别技能的图构与行动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有效地挑战了性别歧视,打破了性别角色的限制。如C公司土家族女工LPL自薦聘任第一车间主任,公司高管觉得她作为一名女性胜任不了,就让她临时负责几个月的工作,本来是想让她感受到工作困难知难而退,没想到她是个认真负责的人,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谋划如何实现当车间主任的目标:首先同家人商量,得到家庭支持后便到人资部了解熟悉车间主任的职责权限,并就一些疑难问题请教二车间主任,然后又在族群好友圈里向当过一官半职的姐妹们请教工作经验,最后还同公司高管商定了车间生产指标。经过这些互动,LPL理清了工作思路,决定采取创造相同的策略和维护差异的方法来“去性别化”,以改变人们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二)解构策略:创造相同
创造相同,即找出正当理由来解释女性为什么能够像男性一样胜任某种工作。这种策略强调的是专业视角,在LPL处理不合格产品的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一天,公司质检员发现有十台配电柜不合格,检测结果显示主要责任在装配组。装配组属于第一车间,因此执行调查惩戒的任务就落到了LPL的头上。起初,装配组的男工们都极力狡辩不肯承认错误,并且推卸责任说是设计图纸存在问题,导致装配过程中线路连接错误。他们还说因为LPL是女工,没做过一次线,不熟悉业务,不懂得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了性别身份和业务能力的质疑,LPL需要展现出坚强能干的质素,即平时人们眼中所谓的“男性特质”,以避免将自己与女性“柔弱低能”形象联系在一起。为此,LPL在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果断明确、专业精当地指出了产品不合格的原因,严厉地训责了装配组的男工。她的坚决、霸气震慑了所有男工,男工们没想到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她也敢严厉地训斥他们。本来以为LPL会同情和妥协,没想到她也像其他男性主任一样客观、冷静和熟悉业务甚至更专业,男工们不得不按规定检修产品。LPL是这样对笔者述说的:“我考过电工证,懂得电路知识。我详细查看了技术中心设计的图纸,并没有任何差错。我在车间已经十几年,无论是二次线还是一次线,都非常熟悉,是谁的责任我心里十分清楚。这次不合格的十台柜子,男工们的计件工资全部扣完。如果他们下次再狡辩的话,我会向生产经理申请扣除他们的双倍工资,并且在公司晨会上点名批评。”1
处理不合格产品事件改变了LPL在男工心目中女性软弱低能的刻板印象。她通过专业能力的展现,创造了与男性主任“相同或者更好”的工作效果,为女性成为中层管理者提供了合理性,达到了性别、能力和角色的统一。
(三)解构方法:维护差异
维护差异,就是在女性多种特质、能力和角色中,通过不断的比较强调自身的特殊与优越之处,维护和彰显女性较优越的性别形象。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优势视角,在LPL处理女工宿舍矛盾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18年6月下旬的一天,因为宿舍里的矛盾,车间内的两个女工在工作时吵得不可开交,几个男性主任先后出来调解都无法制止。大家纷纷过来围观和劝架,但两个女工仍然没有停止争吵的意思。后来LPL走了过来,将其中一位女工轻轻拉到一旁,同情又惋惜地对她耳语:“你是我们这里男工心目中斯文太太的样板,今天怎么这么冲动自毁形象呢!走吧,别吵了,先走开先宽容大度!”①那位女工听了便安静下来,跟在LPL后面默默地走开了。这里,LPL充分利用了被男性标准称为做不了大事的细腻、温婉、关爱的“女性特质”,有的放矢地拆解矛盾,轻而易举地把争吵解散了。不仅表现了她个人现场解决难题的能力,更彰显出了女性特质的优势和魅力。
这种维护差异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为人处事中体现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优点、特长即女性特质,另一方面是赋予女性特质更高的价值,以维护“不同但优于”男性的角色形象,使受损的女性特质得以重建并强化,提高了她们的职业能力和主体性身份在车间内外的认同度。
(四)解构直径:习得新技能
习得新技能是解构性别技能的直接路径。如前文提及的女工HZX学习电工知识报考电工证的做法,就是挑战男性标准消解性别技能的能动行为。女工JLL利用当保姆接送小孩上学的时间差,自费参加护工职业培训班,学习掌握了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2020年8月份换取了自己喜歡的工作。笔者曾问过JLL,护工在俗世中是“伺候人”的低档工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肯做,为什么她愿意去做。她说:“服侍老人照顾病人,在我们老家是很得族长族亲们夸赞的,这是家教族规,是品德啊,而且做护工要懂得很多医疗卫生知识,对自己对家庭都很有好处的,比做一般保姆有文化有含金量。虽然是辛苦点,但收入也比一般工人翻倍。你服务做好了,人家把你当做好朋友甚至象亲人一样,你的社会关系就广了。我打算干两三年有经验了,就回家乡去开办护工服务公司,为父老乡亲服务。”1
JLL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直接拆解了家庭保姆的性别技能局限,建构了卫生护工的职业技能和身份,初步实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不仅挑战了世俗偏见,迎合了社会发展需要,也发扬光大了少数民族照顾老弱病残的优良传统。
四、结论与讨论
(一)民族女工的性别技能为社会所建构,是家庭的传授训练、族群的议论认同、学校的教育培养、工作单位的规训调适、社会传媒的导向影响等结构性力量与女工个体性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同性别学习接受不同技能,这虽有生理性别差异的需要,也有发挥不同性别特质优势的便利,但“性别技能”背后隐含着一套限定两性角色和权利的文化规范:对两性生存和发展能力进行区隔,并把男性分隔入高能力高层级区间,而把女性分隔入低能力低层级区间,这就造成了男女两性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权益上的不平等。因此,性别技能是造成两性不平等的直接原因。
(二)民族女工性别技能的历史成因是民族习俗与父权制的安排,现实动因则是资本对父权红利、性别租金的追逐。因为我国各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各不相同或有差异的,各有不同的习俗,同样实行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并非就是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如达斡尔族在远古时代起就将妇女视为社会生活的主宰,[14]至今在家里基本上还是长辈女性说了算[15];水族每年隆重举行的卯节就是一种感谢、纪念和崇拜女性的文化习俗;[16]而纳西族摩梭人“重女不轻男、褒女不贬男”,族内两性平等,和谐相处。[17]16 如果仅仅运用父权文化、资本理论来解释这些社会事实就说不通,把它归因到民族风俗习惯上就很有说服力。另外,生产生活技能作为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本领,本身并无尊卑贵贱之分,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机制的不同赋能赋值赋权赋利才造成了两性不平等。从经济层面看,一方面,由于女性赋能低,劳动力价格被压低,劳动报酬整体上低于男性,资本雇用女工就比雇用男工少开支人工费用而多赚利润;资本还利用女工低酬的比价压力尽量压低男工报酬,以赚取更多利润。显而易见,资本获取的这些利润,实质上就是父权制从私人领域复制到公共领域后形成的“父权红利”。2另一方面,由于男性赋能高,男女能力就存在“性别级差”,这种“性别级差”的经济价值类似于“级差地租”,有学者称之为“性别租金”。3“性别租金”的小部分以劳动报酬名义付给男性,大部分则以利税形式归属于资本和国家。这就揭示了资本的教育培训资源为什么不喜欢或尽量少投向女性而更喜欢投向男性的秘密。可见,追逐父权红利和性别租金,这才是资本不遗余力地建构和使用性别技能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
(三)创造相同、维护差异、习得新技能是民族女工解构性别技能的主要策略与路径。有人认为,“创造相同”就是要按男性标准来行动,“维护差异”就实现不了性别平等。笔者以为这是误解误识,是男权思维逻辑的延续。因为,按男性标准来解构性别技能追求两性平等,容易造成形式平等掩盖实质不平等:让渡了女性身份,重新回到男性中心。因此,创造相同,应当是指在条件和环境相同、标准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创造相同的行动效果。至于维护差异,应区分维护的是什么差异。“社会性别差异”是社会为掩盖男权中心的事实、贬低女性价值而建构的产物,必须予以消除。[18]而“自然性别差异”包括两性自然生理、心理和智力上的差异,对这些先天差异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女性优点特长应当承认、尊重和保护,世界上多数国家就制定有各种形式的女工保护条例。所以,对女性而言,只有在“差异”基础上实现的性别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Candace West and Don H.Zimmerman. Doing Gender[J].Gender and Society,1987(2).
[3] Francine Deutsch. Undoing Gender[J].Gender and Society,2007(1).
[4] 刘爽.水族女性服饰的演变文化分析[J].艺术品鉴,2016(3).
[5] 罗卜桑悫丹.蒙古风俗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57.
[6] 陶玉坤.达斡尔族妇女的历史作用[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7] 严汝娴.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
[8]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 许艳丽.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职业教育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
[1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11] 黄子源.智能机器换人与民族劳工人力资本再造[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12] 田联刚,杨慕云.培养和造就“两个接班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根本遵循[J].民族教育研究,2020(3).
[13] 田志鹏.少数民族教育获得与就业公平感的分析——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J].民族教育研究,2020(5).
[14] 德红英.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
[15] 张小溪.少数民族乡村妇女观念的变迁——基于对达斡尔族三间房等村的调查[J].理论观察,2015(3).
[16] 梁光华,蒙耀远:卯节——水族女性崇拜的节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17]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18] 汤波兰.从性别差异到性别平等——女性主义处理性别问题的逻辑进路[J].荆楚学刊,2019(3).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A RESEARCH ON GENDERED SKILLS OF ETHNIC FEMALE WORKERS
Huang Ziyuan
Abstract:The core meaning of gendered skills is that different genders learn and accept different skills so to lead to the difference in abiliti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is is the direct cause of gender ine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gendered skills of ethnic female workers and considers that gendered skills are construct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uctural forces such as family, community, school, work unit, social media, etc. and female workers'individual factors. The historical cause of its construction is the arrangement of ethnic customs and patriarchy, and the reality motivation is capital's pursuit of patriarchal dividends and gender rent. Conversely, creating similarities, maintaining differences, and acquiring new skills are the main strategies and paths for ethnic female workers to deconstruct gendered skills.
Keywords:Ethnic female workers; gendered skills; gender ine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罗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