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镜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近些年,以马东、刘建宏、柴静、张泉灵、张羽为代表的诸多央视名嘴纷纷辞职,转战新媒体,他们在央视大门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2)主持过《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的白岩松,1993年进入央视,时至今日依然在坚守岗位。他说:“守土有责,在央视可能会比去互联网更好。”他还在自己的新书《白说》中直言要“做好一个新闻人该做的事情”。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由两则时事性质的材料组成的思辨类作文题。第一则材料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央视名嘴离开原岗位转战新领域,看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的是“离开”的问题。第二则材料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媒体人的“坚守”问题。
两则材料都关涉到人生的选择,是根据自己内心的追求不懈坚守还是尝试开拓。当然,审题立意时,应理解“离开”“坚守”的丰富内涵,“离开”可以理解为改变、超越、告别、放弃等,展示出一种开拓的勇气和气魄,更有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坚守”可以理解为坚持、守护、留下、传承等,展示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和恒心,由此可以联想到必胜的信念、肩负的责任、高雅的志趣、人生的准则、精神的家园、道德的底线、传统的美德(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坚守与求变是一个现实性极强的话题,许多珍贵的东西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是坚守还是求变,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细读材料,不难发现,两则材料中都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第一则材料“他们在央视大门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命题人不但没否定这种行为,而且用“更广阔”来修饰“天地”,显然对其是肯定、赞同的。第二则材料中对白岩松“依然在坚守”的评价,命题人同样流露出认可这种行为和操守的态度。所以在思考这类问题时不能简单否定一方而支持另一方,因两种选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见仁见智。所以,行文时要写出自己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可以有侧重,但任何单方面的论述都是偏题的。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材料中有两个关键点:央视一部分人选择离开,是看到施展才华更广阔的领域,不给人生设限;而白岩松却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一个新闻人该做的事情”,是一以贯之的持之以恒态度。在构思时可立足整体材料,综合立意,思考“离开”和“坚守”之间的内在关联,认识到如何在变通和坚守之间寻求一个完美的平衡,即在“变通中坚守初心,在坚守中趋时求变”,两者并驱,通达远航,不失为一种更高远的立意。
此论题看似宽泛,实则具有丰富的时代感,需要结合具体事例阐释,关键是要弘扬正能量,在丰富文章的内涵上下功夫。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以及关乎个体的个人发展方面,都可以围绕材料展开论述。如科学巨匠(南仁东、李小文、黄大年、潘建伟、金展鹏、程开甲等)和大国工匠(徐立平、张敬华、陈文学等)的梦想与坚守,传统文化根与魂的坚守与时代变化,守岛战士王继才的“守土之责”,乡村教师张玉滚的“守职之责”等,“北大屠夫”陆步轩,“博士生快递哥”谭超,从清华学霸到网络直播的石悦,还有选择适合自己事业的蒋昌建、秦玥飞等,都与本题相切合。这些都为考生构思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立意误区
材料表面呈现的是一组看似矛盾、二元对立的话题,但材料阐释时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对两者都是肯定、赞扬的,因而立意是多元、多角度的。在审题立意时,如果没有准确领会到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对整则材料未能综合立意,容易造成单方面的偏题论述。
如果选择一方观点,却以否定另一方为依据,简单否定,将其处理成二元对立,武断为文选择这方面好,是因为另一方面不好,这样就曲解了材料本身立意。另外,虽明确表达自己所选观点,但对另一方未有清晰地表态,而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仅择其一而不顾其二。再有就是以任务驱动型的就事论事来束缚自己对于例子的选择和论述,仅就新闻人对于职业的坚守或开拓进行援例分析,如此行文就影响了为文的深度和广度。
升级作文
玉垒浮云变 回首仍见君
余祉熹
时代大潮滚滚,不断掀起新的波澜。诚如斯言,我们需要敢于求新的弄潮儿,于光怪陆离中开辟一条新道路,可我们更需要执着坚守、不改初心的坚守者,一任洪流席卷,如江岸般稳固,又如灯塔般矗立,时刻提醒来时的路,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开篇以精彩而彰显文采的语言开章明义,表明态度,准确立意,观点明晰。】
坚守绝非单纯的守旧,那无疑是片面偏激,歧义窄化的诠释。我们需要发掘更广阔的天地,但开垦过的土壤仍需耕种,它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无人坚守的土地,必然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昔日心血毁于一旦,求新是否还有意义?
【厘定概念,准确辨析,挖掘实质。灵活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反问,凸显思辨功底。】
茫茫戈壁,漫漫石窟中,飞天的壁画,晦涩的梵语,蹉跎了谁的岁月?灼灼烈日,亩亩田地里,低垂的稻穗,坚实的土地,带走了谁的青春?小小空间,点点文字中,鬓间的白发,新生的皱纹,见证了谁的执着?那些坚守之人,并非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发光散热,将原有的路步步延伸,企及新的高度。这样的人,一如陈年佳酿,岁月发酵,更显醇香,又似大气宝玉,时光打磨,更显温润。
【运用排比,节奏鲜明;例举事例,内容丰富,而又要言不烦。文段整散结合,气势畅通,巧妙设疑,利于情感的抒发。】
求新本无过,可有多少人借着求新的名义,失了初心?于形形色色的焰火中贫乏了目光,于琐琐碎碎的新鲜中麻木了心灵?
【宕开一笔,反面论证,形成对比。片言居要,思路清晰。】
于日新月异的今天,坚守初心,可能更具其现实意义。人心浮躁,疲于奔命,我们可能需要静下来,沉下心,执着于一物,才不至于被诸多的干扰带偏了方向,相比于一味追求所谓的人生价值,而频繁地跳槽漂泊,倒不如像白岩松一样砥砺初心,做好自己本该做好的事。
【联系现实,紧扣时代脉搏,于比较中说理论证,视野开阔,语言简明而又逻辑清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天地何其广也,若能于一处获些微薄的成就,就已实属不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何不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活用教材,引用诗句,灵活排比。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点明题意,简短有力。】
相较于奔涌的浪,坚守的岸,自别具一番风采,因坚固而可靠、可信赖,因沉稳而具有一丝更长远的美感。
且于时代洪流中砥砺初心,无顺留意他人口舌,走自己所认定的道路。
久耕的土地,往往会有丰盈的果实。
【结尾三段,用散文化的语言,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考。文笔流畅,既赋予文章高雅的风范,也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评析
文章立足整体材料构思,行文兼顾“求变”和“坚守”的关联,对比论述,体现了辩证的智慧。在具体论述中紧扣第二则材料,凸显了“坚守”精神的可贵。本文文辞优美,论据丰富,说理性较强,紧扣时代脉搏,援例分析,文章论述走向纵深,意蕴高远。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有很强的针对性。